APP下载

月是故乡明:家乡标签对风景图的情感和价值评估的影响*

2021-11-30张霄钰朱海燕陈凤姣苏欣悦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省份油画标签

张霄钰 朱海燕 陈凤姣 苏欣悦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昆明 650500)

1 引言

“家乡”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家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与他乡比较中建构起来的一个范畴(安德明,2019),给出的他乡范围不同,家乡也不同。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很深的家乡情结,如诗句“月是故乡明”表达了对家乡的情感,俗话也有“山是家乡美,水是故乡甜,人是家乡好”,体现了人们对带有家乡标签的事物仿佛有一种莫名的偏爱。研究者发现这种家乡标签引发的偏爱不仅存在于言语或情感表达中,也存在于不同领域的事物认知和行为选择方面。Scannell和Gifford(2010)指出长期与地方(place)互动而产生的情感联结,会引发个体对地方的骄傲、喜爱这类积极情感,进而产生围绕地方的趋近性行为。例如,金融研究方面的数据显示,投资者对自己家乡地区的投资有强烈偏好,即在投资中存在“家乡偏好”(曹春方, 刘秀梅, 贾凡胜, 2018; Karlsson &Nordén, 2007; Tesar & Werner, 1995)。消费领域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消费中更偏爱自己家乡地区的产品(徐岚, 蒋怡然, 崔楠, 张留霞, 赵帅勤, 2020;Kwok, Uncles, & Huang, 2006)。从心理学研究角度来看,上述家乡标签引发的积极评价和选择倾向与社会认同产生的影响较为类似。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Tajfel, 1982)。张莹瑞和佐斌(2006)指出社会认同是一个社会归类与社会比较的过程。人们会不自觉地将事物分类,将自我自动归为某一群体,并将这一群体的特征赋予自我,进而将有利资源分配给这一群体的成员。在群体间比较时,会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认同所属群体,即产生不对称的群体评价和行为,表现为偏向于自己所属群体。社会分类通常自动发生,激发人们对事物的相应态度,导致认知偏差。与此类似,外在事物或产品本身并不具有特殊意义,然而一旦将其归属于特定的群体,如家乡或他乡,同样可能会赋予该事物家乡或他乡的群体特征,并激发个体对该事物产生相应的情感与价值感知。

外在事物的群体归属最直接的表征为地域归属,即熟悉而真实的家乡场景有其明确的家乡归属,从而产生一种难以消除的感觉与偏好。例如,在对地图上的地方进行评价时,人们很难保持中立,会更偏爱自己家乡所在地(Foland &Lewicka, 2007; Goudy, 1982)。问卷研究发现荷兰本土居民对本地自然景观的喜爱程度远高于移民(Buijs, Elands, & Langers, 2009)。这些研究强调场景的真实归属和熟悉度的影响,即探讨家乡真实场景对个体情感评定的影响。熟悉而真实的场景存在于个体记忆中,因而能直接有效地激活个体情感。但在日常生活中,个体更多面对的是非家乡专属的客观普遍事物,如月亮、陌生事物,或某类地方产品。这些去特定性或未曾相识的场景和事物是无法与个体已有的记忆形成直接联结的,本应不能直接激活个体的情感。然而,激活扩散模型指出,记忆是由许多相互联结的结点组成的网状结构,当某一结点被激活时,这种激活会扩散到相邻的概念结点上。因而,群体归属除真实归属外,可能还存在标签归属。即使是非家乡事物,一旦被赋予了家乡标签,则相应的情感和价值意识依旧可能被激活。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即使是陌生图片,当赋予其家乡标签时,个体对家乡标签事物会更具有认同感,有更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评价。在本研究中,情感评定为喜爱度的评分,价值评定为商品的定价。

本研究拟以风景图片为评估对象,考察家乡标签对外在事物的情感和价值评估的影响,以揭示家乡标签所引发的积极情感和价值高估现象,并以此来丰富地方认同的理论,对“月是故乡明”等心理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实验1以风景图片作为实验材料,用同样的材料,赋予图片不同的省份标签(家乡、非家乡),通过比较被试对家乡标签与非家乡标签的图片的喜爱度差异,以此来验证家乡标签是否会影响个体对风景图的偏好。实验2以风景油画作为实验材料,赋予图片不同的省份标签(家乡、非家乡),被试对油画进行主观定价,通过比较家乡标签与非家乡标签的油画的主观定价差异,以此来探讨家乡偏爱是否会影响物品的价值评定。

2 实验1:家乡标签对风景图喜爱度评分的影响

2.1 被试

招募某师范大学志愿参加实验的214名以A省为家乡的大学生,其中男性41名,被试的性别比例基本符合该校的男女性别比,年龄均在18~20岁之间。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本研究的被试为来自A省的大学生,其家乡范围大多以省份为界限,因此将家乡与非家乡的划分标准限定为省份,即家乡是指个体出生、成长、生活的省份,而非家乡是指除家乡以外的省份。

2.2 图片材料评定

实验材料。本研究通过网络搜集未明显包含典型地方特色的公园主题的风景图片50张,并使用Photoshop CS6将图片调整为黑白,并将图片大小统一为5.42 厘米×4.06厘米。选择公园主题是考虑到全国各地均有公园,地方特色不明显。另考虑植物种类或色彩可能反映出地方特点,因而将图片调整为黑白色,以降低真实的风景图片可能具有较强地方特色的影响。

对风景图片进行三个方面的评定:第一,对图片是否有典型地方特点进行评定,排除图片的地方特点;第二,对图片本身进行评定,从图片的熟悉度、美观度、喜爱度进行7点评分,排除被试对图片本身熟悉、美观和喜爱的感受对实验的影响;第三,对图片的三个情绪维度进行评定,根据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的评定方法,以及Osgood等的理论(Osgood, Suci, & Tannenbaum,1971),从愉快度、唤醒度、优势度三个方面进行9点评分(黄宇霞, 罗跃嘉, 2004; Bradley & Lang,2007),排除图片具有的情绪的影响。

实验前,招募30名大学生志愿者对50张图片进行评定。被试先对有无地方特点进行评定,选择多于60%的评定者评定为无明显地方特点的图片。对无明显地方特点的风景图进行其他特性的评价,选择本身特性评分范围为3~5分之间的图片,也就是中等熟悉度、美观度与喜爱度的图片,结果显示,所选风景图的熟悉度(M=4.11,SD=0.36)、美观度(M=4.31,SD=0.36)和喜爱度(M=4.29,SD=0.37)均在中等程度范围之间,说明图片本身特性符合范围要求。根据黄宇霞和罗跃嘉(2004)的研究,中性图片的愉快度、唤醒度和优势度的范围分别为:3.50~6.60,1.31~5.63,4.56~8.82。结果表明,所选风景图的愉快度(M=5.31,SD=0.35)、唤醒度(M=5.04,SD=0.34)和优势度(M=5.15,SD=0.27)均在中性图片的范围之间,符合中性图片的要求。

2.3 排除当前所在地对家乡与非家乡标签的影响

家乡与非家乡标签是指在图片底部标注某省份名称。本研究选用了调查地所属省份A省为家乡省份名,为消除地方位置、经济偏好带来的影响,分别选用了与调查地A省相近纬度的东、西、中部地区各两个省份作为非家乡名,共6个非家乡省份名。将图片材料分为两份,第一份,非家乡省份名为B1,B2,B3;第二份,非家乡省份名为 C1,C2,C3。

为了排除有标签的风景图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当前所在地是A省所导致的高估现象,本研究另选择现于A省某校就读,但不以A省也不以非家乡标签中的6个省份为家乡的大学生31人,让他们对A省标签与其他省份标签的风景图进行喜爱度评分,实验方法同正式实验。结果发现,其对A省标签(4.31±1.21)与其他省份标签(4.07±0.83)的风景图评分无显著差异,t(30)=1.51,p=0.143。这说明被试不会因为就读学校归属省份的影响而对该省为标签的风景图产生偏爱,即,被试就读学校所属省份不影响家乡偏爱效应。

2.4 实验程序

研究采用单因素(家乡标签、非家乡标签)被试内设计,家乡和非家乡标签作为自变量,对风景图的喜爱度评分作为因变量。

将28张图片随机分为4组,每组图片为7张。为有效地平衡材料差异,首先,采用4×4拉丁方设计给4组图片赋予省份标签,例如,第一份4组图片分别对应标签为AB1B2B3、B3AB1B2、B2B3AB1、B1B2B3A。第二份4组图片分别对应标签为 AC1C2C3、C3AC1C2、C2C3AC1、C1C2C3A,共形成8种标签赋予模式。其次,将每种模式内部已赋予标签的28张图片的呈现顺序随机化2次,最终形成16种呈现方式,通过实验程序编成16份电子问卷。被试随机分为16组,完成随机分配的一份电子问卷。

实验过程中,被试会依次看到一张黑白风景图,每张风景图下方中央位置标有省份名(见图1),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每张风景图进行喜爱度评分,评定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1代表“非常不喜欢”,7代表“非常喜欢”。实验结束后,被试填写基本信息。

图1 有家乡标签和有非家乡标签的风景图示例

2.5 结果

采用SPSS2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将风景图的喜爱度评分分为家乡标签与非家乡标签两列,家乡标签喜爱度是A省作为标签的风景图的喜爱度评分,非家乡标签喜爱度是6个非家乡省份为标签的风景图的喜爱度均值。结果发现,被试对有家乡标签风景图的评分(4.55±1.03)显著高于有非家乡标签的风景图(4.14±0.89),t(213)=7.35,p<0.001,d=0.50,见图2。

图2 被试对家乡/非家乡标签的风景图偏好

实验1将省份名置于风景图片下方,比较图片下方家乡省份名与非家乡省份名的出现是否会造成风景图的偏好差异。实验结果显示,相较有非家乡标签的风景画,被试对标有家乡标签的风景图喜爱度评分会更高。

3 实验2:家乡标签对风景油画定价的影响

3.1 被试

同实验1。

3.2 图片材料评定

实验材料。本研究通过网络搜集国内风景油画145张,使用Photoshop CS6将风景油画图片大小统一为5.42 厘米×4.06厘米。相比真实风景图片,油画更适合用来定价,且因为油画表达更为抽象,所以未做调整为黑白颜色的处理。

风景油画图片评定程序同实验1。实验前,招募30名大学生志愿者对145张油画有无地方特点进行评定。选取最无明显地方特点的油画28张,每张油画被多于60%的评定者评定为无明显地方特点。油画的其他特性评定结果如下:油画的熟悉度(M=4.67,SD=0.42)、美观度(M=4.87,SD=0.34)与喜爱度(M=4.81,SD=0.33)均在中等程度范围之间;所选风景油画的愉快度(M=5.76,SD=0.35)和优势度(M=5.47,SD=0.29)均在中性图片的范围之间,符合中性图片的要求。其中唤醒度(M=5.58,SD=0.30)略高于中性图片范围,可能是由于油画的颜色对比度较强。这与黄宇霞和罗跃嘉(2004)的研究类似。赋予标签方法同实验1。

3.3 排除当前所在地对家乡与非家乡标签的影响

同实验1,为了排除家乡和目前所在地相同从而导致的高估现象,另选择现于A省某校就读,但原籍非本实验中涉及的7个省份的大学生31人,让他们对7个省份的风景油画进行定价,定价方法同正式实验,结果发现,其对于A省标签(0.55±0.27)与其他省份标签(0.53±0.25)的风景油画高估率无显著差异,t(30)=0.46,p=0.65。这说明被试不会因就读于A省而对A省标签的风景油画产生高估。

3.4 实验程序

实验2采用单因素(家乡标签、非家乡标签)被试内设计,家乡和非家乡标签作为自变量,风景油画高估率作为因变量。

图片分组、序列形成和被试分组均同实验1。实验过程中,被试每次将会看到一幅彩色风景油画,风景油画下方中央位置标有一个省份名,与实验1类似。在指导语中说明,一般的风景油画价值为200元,被试只需根据自己感受对油画进行定价后,判断其价值低于200元还是高于200元,对应选择上方或下方选项。实验结束后,被试填写基本信息。

3.5 结果

采用SPSS2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将所得数据分为家乡标签与非家乡标签两列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将定价200元以下编码为0,将定价200元以上编码为1。以被试对两种标签下的风景油画高估的次数(定价为200元以上的次数)分别除以两种标签下的总次数得到的比率值(即高估率)为因变量,分别对有家乡标签与有非家乡标签的风景油画高估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对有家乡标签的风景油画的高估率(0.59±0.26)显著高于非家乡标签的风景油画的高估率(0.54±0.22),t(213)=3.36,p<0.001,d=0.23,见图3。

图3 被试对家乡/非家乡标签风景油画的高估率差异

实验2将省份名置于风景图片下方,比较被试对图片下方家乡标签与非家乡标签是否会造成风景油画的定价差异。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标有家乡省份的风景油画的定价更高。

4 讨论

社会认同理论指出群体成员会有目的地偏爱内群体,并在与外群体比较时,保持内群体在价值和地位方面的优势(Brewer, 2007),即群体认同不仅情感上表现出偏爱,在认知上还表现出对其价值和地位的提升。与此对应,本研究实验1是情感评定,是对并没有经济价值的事物(风景)进行喜好评定,实验2是价值估定,是对经济价值的商品(油画)进行定价,通过两个实验证实,家乡标签产生情感偏好,这一情感偏好在面对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则进一步表现为对其价值的提升。与以往研究采用熟悉的真实场景获得的偏好结果类似(Foland & Lewicka, 2007),即使在控制熟悉度的情况下,同一图片一旦冠以家乡的标签,人们同样会对图片产生更积极的情感偏好,甚至会有更高的价值估计。该结果证实了群体标签下的认同现象,尽管事物本身并不具有特殊意义,一旦将其赋予群体标签,就会激发个体产生认同,表现为个体对群体标签事物有着积极的情感评定与价值评定。

本研究发现家乡标签具有增加情感偏好的作用。现有关于家乡偏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学、心理学和经济学领域,大多讨论的是家乡情感,即个体认为家乡是能够给人强烈情感体验的地方,没有地方可以与家乡相提并论(Tuan,1978)。对地方的依恋情感有助于个体提取或发展出与环境相关的稳定感(Afshar, Foroughan,Vedadhir, & Tabatabaei, 2017),在成人地方依恋的质性研究中发现,个体与地方有一种长期情感联结,包含爱与归属感、安全感和愉快感(Morgan,2010)。这些对家乡的情感促使个体产生情感偏好(Proshansky, 1978)。然而,这些质性研究多集中于说明个体对于家乡的情感结构,未探讨家乡情感对外在其他事物认知的影响。近期一项研究发现在本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状态下,消费者表现出家乡品牌偏好(徐岚等, 2020),但该研究仅侧重于通过对家乡情境的想象有意识激活情感联结,并未考虑非威胁的日常情境下的无意识行为,而非特定情境才是人们最常见的,无意识行为更能反映出其内心精神的另一面(荣格, 1935/2013)。本研究以标签的形式,让被试评定图片,其与家乡产生的联结是无意识的。虽然这些图片可能并非自己家乡的风景图,但标签潜在地激活了个体对家乡的情感联结,进而对标有家乡标签的图片产生偏好。这种偏爱不仅表现在情感上,也表现在价值意义上。这一结论对于推广家乡标签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发现家乡标签具有提升价值评估的作用。有研究在探讨标签与情感、价值的关系时指出,标签传达的是类别与边界的含义,而类别化会影响到个人的情感与价值判断(Rothbart, Davis-Stitt, & Hill, 1997),即标签对社会认知存在影响(Beukeboom & Burgers, 2019)。从社会认知角度来解释,本研究推测被试在看到家乡标签与非家乡标签,可能会无意识地将自我归属于家乡,进而对风景情感与价值评估产生影响。也有研究指出,家乡形象会影响个体,并赋予他们与家乡一致的特质,也就是说,个体会通过对家乡形象的积极建构而得到自我提升(Lalli, 1992)。其中以家乡为纽带联结的人−地关系,给个体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身份。从自我价值角度来解释,本研究认为当家乡标签出现时,潜在地建立了被试与油画之间的联系感,被试可能为了提升自我价值,从而高估油画的价值。即被试可能通过对家乡物品的价值的高估,进而提升自我形象,获得自我价值感。此外,有关于家乡的所有权的研究,认为家乡始终是一个归属,是“我”的家乡,它区别于那些个体去过、居住过的地方,这种心理上的归属感、熟悉感给个体带来一种情感属性(Preston & Gelman, 2020)。因而,这种个体对家乡的心理所有权可能也是家乡标签引发积极情感与价值高估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探究了家乡标签对情感和价值评估的影响,为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但仍存在以下局限与不足。其一,本研究着眼于家乡标签的情感偏好与价值高估的现象,但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活动机制与理论的探讨不足,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可多角度地对家乡认同所产生的原因和心理机制进行探讨。其二,本研究中所界定的“非家乡”省份也可能是被试的学习地或工作地,因而,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探讨家乡情感与地方情感的差异。此外,由于家乡的范围具有可伸缩性(安德明,2019),本研究所指的家乡范围是省份,但在生活中人们也常用市或县来界定自己的家乡,在考察家乡偏好时,可以进一步对不同范围的家乡(如省、市、县)进行更细致的比较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发现,相较于具有非家乡标签的事物,个体对有家乡标签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具体表现为:(1)个体对具有家乡标签事物更容易产生情感偏好;(2)个体对具有家乡标签事物更可能产生价值高估。

猜你喜欢

省份油画标签
万类霜天(油画)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油画去哪了
22个省
油画《惊涛拍岸》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楚雨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