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5岁幼儿颜色映射道德和权力概念的认知发展*

2021-11-30贺晓玲刘奕晴那琳娜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隐喻权力颜色

贺晓玲 刘奕晴 那琳娜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昌 330031)

1 引言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颜色是人类认知的重要领域。颜色词不仅指代颜色,还能间接表达概念、思想、情绪等。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指出,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域(靶域)的映射,本质是个体用熟悉的经验去建构陌生的概念。个体通过联想赋予颜色词一定的象征意义,便构成颜色隐喻认知。颜色域跟时间域、空间域、情感域一样,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Langacker, 1987)。Löffler(2017)提出颜色概念隐喻理论:人类都具备通过基本感觉运动经验获得颜色联想的能力,利用这种内隐联结在无意识层面可自动对个体认知及行为产生影响。如个体知觉红、黄等暖系颜色时会引发鼓励等情绪,注意外部环境;知觉绿、蓝等冷系颜色时会引发冷静等情绪,注意个体本身。颜色隐喻使得个体认知更鲜明、生动。如“黑哨”,哨子本身没有颜色;通过“黑色”到“哨子”的映射,个体就对违反公平原则的裁判行为有了鲜明生动的感知。

迄今为止,颜色作为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抽象概念研究最多的是对道德概念的映射。道德是用来判断某种行为或信念是非对错的抽象概念(Haidt & Algoe, 2004)。成果最多、跨文化一致性最高的是道德白黑颜色隐喻。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白色为纯洁、善良,黑色代表罪恶、不公正;印度文化中,光明代表真诚,黑暗代表欺骗(Adams & Osgood, 1973)。研究发现被试在白色字体下识别道德词汇比不道德词汇更快,在黑色字体下反之(Sherman & Clore, 2009)。殷融和叶浩生(2014)通过多种任务实验证明中国人也存在此种隐喻联结。进化论解释为人类在黑暗中会面临更多危险、死亡而感到焦虑、恐慌,在光明中可更好地避险而感到安全、舒适。

权力概念是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重要的抽象概念。Russell(1938)认为“社会科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权力,就好像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是能量一样”,权力概念也存在颜色隐喻。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黄,地之色也”。《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在传统文化背景下,黄色乃帝王颜色,皇室建筑采用金、黄色调,而平民建筑只能采用灰、白色调(郑祖华, 1989)。研究者发现,被试对金色与权力词、灰色与无权力词联结的反应更快,这表明汉语被试用金色表征有权力,用灰色表征无权力(杨惠兰, 何先友, 赵雪汝,张维, 2015)。

以上探讨了白黑颜色与道德概念、黄灰颜色与权力概念的隐喻联结存在的基础。一直以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儿童颜色隐喻能力发展的研究较少。色觉是人类出生即有的能力(Haith & McCarty, 1990)。有研究证实,学龄前儿童已具备一定的颜色隐喻理解能力。研究者将幼儿的自我评价用两个扬声器(黑/白)以同等声音强度播放,结果发现5岁幼儿认为他们听到的积极的自我评价来自白色扬声器,消极的自我评价来自黑色扬声器(Stabler & Johnson, 1971)。Stabler和Johnson(1972)进一步发现学龄前儿童将好的东西与积极的自我评价放进白色盒子,将不好的东西和消极的自我评价放进黑色盒子。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儿童权力概念颜色隐喻的相关研究。不过,已有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已习得权力概念并具有权力概念的大小(Lourenco, Bonny, &Schwartz, 2016)、垂直空间(Brey & Shutts, 2015;Tang, Zhou, Zhang, & Zhu, 2018)、重量(贺晓玲,陈俊, 2020)等隐喻能力,如儿童习得权力为“大、上、重”,非权力为“小、下、轻”。

综上,隐喻也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本研究提出假设:白黑颜色可映射道德概念,黄灰颜色可映射权力概念,学龄前儿童具备此颜色隐喻能力。具体而言,即3~5岁幼儿具备道德的白黑隐喻和权力概念的黄灰隐喻能力。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以非语言的图片迫选法,系统探讨3~5岁幼儿对道德概念的白黑隐喻和权力概念的黄灰隐喻的颜色隐喻理解的机制。

2 实验1:3~5岁幼儿道德概念的白黑颜色隐喻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分层整群抽取江西省南昌市某小区私立幼儿园90名幼儿。3岁组30名(M=3.36岁);4岁组30名(M=4.49岁);5岁组30名(M=5.45岁);各个年龄组男女均各半。参与实验的所有被试均获得小礼物。

2.1.2 实验材料

研究者从儿童熟知的绘本故事和影视作品选取了24张动画图片来代表道德概念,道德与不道德图片各半。使用Photoshop统一对图片进行处理(15cm×15cm, 300像素/英寸),亮度、对比度保持一致。30名大学生对图片的道德度、熟悉度和情绪唤醒度进行5点评定。最后挑选道德、不道德图片各10张,共20张图片作为实验材料。道德图片为葫芦娃、机器猫等;不道德图片为蛇精、灰太狼等。最终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实验材料的道德度差异显著:t(18)=25.74,p<0.001;熟悉度和情绪唤醒度评分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不参加正式实验的30名小班幼儿对图片进行道德度和熟悉度评定,结果显示幼儿对道德图片角色的熟悉度为96.7%,道德度的正确区分率为93.3%。说明此阶段幼儿已熟悉实验材料中的动画角色,并能很好地区分其道德度。黑、白色色块以25cm×25cm的规格打印。30名小班幼儿对颜色喜爱度进行了5点评分,结果发现幼儿在黑、白色喜爱度上得分差异不显著。本实验具体操作通过科研伦理委员会审核。幼儿参与实验均获得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2.1.3 实验设计与程序

采用3(年龄:3岁、4岁、5岁)×2(道德类型:道德、不道德)×2(颜色:白色、黑色)混合设计。年龄为被试间因素,道德类型和颜色为被试内因素。因变量是被试将不同道德类型图片摆放在黑色或白色方块的比率。

正式实验采取一对一的问答式访谈。开始前,主试主动与被试聊天,使其放松。实验选取一间光线充足、安静的独立教室进行。主试对20张道德类型图片进行随机抽取,每次给幼儿展示一张图片,确认被试熟悉该动画形象。将道德类型图片摆在两张色块图片中间。幼儿把道德类型图片摆放在白色或黑色图片上之后,主试呈现下一张道德类型图片,直至20张图片全部展示完为止。白、黑色块图片的位置左右平衡。主试记录被试的回答以及摆放图片的颜色背景。

2.2 结果

总共90名幼儿参加了实验1。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被试将道德和不道德图片摆放在白色或黑色图片上的频数和比率(%)

首先,为了考察年龄的影响,从道德和不道德图片两个方向进行统计分析。对道德图片而言,经过3×2交叉表检验,年龄和黑白颜色的交互作用显著,χ2(2)=69.88,p<0.001,Φ=0.28。两两比较结果发现,3岁与4岁幼儿被试间差异显著,χ2(1)=38.96,p<0.001,Φ=0.26;3岁与 5岁幼儿被试间差异显著,χ2(1)=57.20,p<0.001,Φ=0.31。不过4岁与5岁幼儿被试间差异不显著,χ2(1)=1.99,p>0.05。对不道德图片而言,经过3×2交叉表检验,年龄和颜色背景的交互作用同样显著,χ2(2)=81.36,p<0.001,Φ=0.30。两两比较发现,3岁与4岁幼儿被试间差异显著,χ2(1)=42.47,p<0.001,Φ=0.27;3岁与5岁幼儿被试间差异显著,χ2(1)=68.78,p<0.001,Φ=0.34。4岁与 5 岁幼儿被试间差异边缘显著,χ2(1)=3.65,p=0.056,Φ=0.08。从结果可知,年龄和颜色的交互作用均显著,3岁与5岁幼儿差异显著;表明学龄前儿童已经存在“道德为白,不道德为黑”的隐喻联结,且这种隐喻联结随着年龄增加在不断增强。

其次,为了进一步检验被试道德颜色隐喻的发展状况,对各年龄段被试的数据分别进行卡方检验。

3岁幼儿组:进行2×2列联表检验,结果发现,道德类型和颜色的交互作用不显著,χ2(1)=0.54,p>0.05。4岁幼儿组:道德类型和颜色的交互作用显著,χ2(1)=168.56,p<0.001,Φ=0.53。进一步拟合度检验发现,道德图片在白色的简单效应显著,χ2(1)=87.48,p<0.001;不道德图片在黑色的简单效应显著, χ2(1)=81.12,p< 0.001。5 岁幼儿组:道德类型和颜色的交互作用显著,χ2(1)=245.77,p<0.001,Φ=0.64。进一步拟合度检验发现,道德图片在白色上的简单效应显著,χ2(1)=120.33,p<0.001;不道德图片在黑色上的简单效应显著,χ2(1)=125.45,p<0.001。

结果表明,幼儿在3~4岁年龄段开始初步呈现出道德概念的白黑隐喻表征趋势。4岁幼儿将道德图片摆放在白色、将不道德图片摆放在黑色方块比率均超过70%,该年龄段已形成道德概念的颜色隐喻,即“白−道德、黑−不道德”的隐喻联结。

3 实验2:3~5岁幼儿权力概念与黄灰颜色概念的隐喻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分层整群抽取江西省赣州市某小区私立幼儿园90名幼儿。3岁组30名(M=3.32岁);4岁组30名(M=4.56岁);5岁组30名(M=5.63岁);各个年龄组男女均各半。参与实验的所有被试均获得小礼物。

3.1.2 实验材料

研究者从儿童熟知的绘本故事和影视作品选取了24张人物图片来代表权力概念,权力、无权力图片各半。使用Photoshop统一对图片进行处理,程序与实验1一致。30名大学生对图片形象的权力度、熟悉度和情绪唤醒度进行5点评定,最后挑选权力、无权力图片各10张作为实验材料。权力形象为玉皇大帝、将军等;无权力形象为乞丐,孤儿等。最终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实验材料的权力差异显著,t(18)=27.53,p<0.001;熟悉度和情绪唤醒度评分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不参加正式实验的30名小班幼儿对图片进行权力度和熟悉度评定,结果显示幼儿对权力图片的熟悉度为93.3%,对权力度的正确区分率为93.3%。说明此阶段幼儿已经能够很好地了解动画形象,并能很好地区分图片的权力度。其余操作同实验1。

3.1.3 实验设计与程序

本实验为3(年龄:3岁、4岁、5岁)×2(权力类型:权力、无权力)×2 (颜色:黄色、灰色)混合设计。年龄为被试间因素,权力类型和颜色为被试内因素,因变量是被试将不同权力类型图片摆放在黄色或灰色方块的比率。

正式实验过程与实验1基本一致,让被试根据自己的想法将权力类型图片摆放在黄色或灰色方块上。黄灰色块图片的位置左右平衡。

3.2 结果

首先,为了考察年龄的影响,从权力图片和无权力图片两个方向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被试将权力和无权力图片摆放在黄色或灰色图片上的频数和比率(%)

对权力图片而言,经过3×2交叉表检验,年龄和黄灰颜色的交互作用显著, χ2(2)=6.21,p<0.05,Φ=0.08。两两比较检验发现,3岁与5岁幼儿被试间差异显著,χ2(1)=5.72,p<0.05,Φ=0.10。4岁与5岁幼儿被试间差异边缘显著,χ2(1)=3.32,p=0.068,Φ=0.07。3岁与 4岁幼儿被试间差异不显著,χ2(1)=0.33,p>0.05。对无权力图片而言,经过3×2交叉表检验,年龄和颜色的交互作用显著,χ2(2)=6.48,p<0.05,Φ=0.09。两两比较检验发现,3岁与5岁幼儿被试间差异显著,χ2(1)=6.46,p<0.05,Φ=0.10。4岁与 5 岁幼儿被试间差异不显著,χ2(1)=1.96,p>0.05;3岁幼儿与4岁幼儿被试间差异不显著,χ2(1)=1.31,p>0.05。从结果可知,年龄和颜色的交互作用均显著,3岁与5岁幼儿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已存在“权力为黄,无权力为灰”的隐喻联结,且这种隐喻联结随着年龄增加在不断增强。

为了进一步检验被试权力颜色隐喻的发展状况,对各年龄段被试的数据分别进行卡方检验。3岁幼儿组:进行2×2列联表检验,结果发现,权力类型和颜色的交互作用不显著,χ2(1)=0.17,p>0.05。4岁幼儿组:权力类型和颜色的交互作用显著,χ2(1)=4.51,p<0.05,Φ=0.09。进一步拟合度检验发现,权力图片在黄色的简单效应不显著,χ2(1)=2.61,p>0.05;无权力图片在灰色的简单效应不显著,χ2(1)=1.92,p>0.05。5岁幼儿组:权力类型和颜色的交互作用显著,χ2(1)=28.18,p<0.001,Φ=0.22。进一步拟合度检验发现,权力图片在黄色的简单效应显著,χ2(1)=17.28,p<0.001;无权力图片在灰色的简单效应显著,χ2(1)=11.21,p=0.001。结果表明,5岁幼儿将权力图片摆放在黄色、无权力图片摆放在灰色的比率均接近60%,已初步形成权力概念的颜色隐喻,即“黄色−权力,灰色−无权力”的隐喻联结。

为更好探索3~5岁幼儿对道德和权力概念隐喻认知发展的差异,利用对数线性模型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贺晓玲, 陈俊, 2020)。Proctor和Cho(2006)提出同一概念维度存在二元分类,如“道德-不道德”等。“道德、权力、白和黄”因使用更频繁被标为正极,“不道德、无权力、黑和灰”则被标为负极。隐喻类型中将道德颜色隐喻编为“1”,权力编为“2”;刺激类型中将权力和道德图片编为“1”,无权力和不道德图片编为“2”;反应类型中将“白色、黄色”编为“1”,“黑色、灰色”编为“2”。以隐喻类型、刺激类型和反应类型作为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的变量,分别对3岁、4岁、5岁幼儿的道德和权力颜色隐喻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所有数据先进行饱和模型确定变量间交互作用后再进行简约模型的参数估计。表3是各年龄段经过饱和模型剔除掉无显著效应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表3 分层饱和模型筛选结果

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各年龄段隐喻类型、刺激类型和反应类型的关系。经饱和模型剔除后,各年龄段最终模型见表4,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三个模型拟合程度均较好。当确定各年龄段的交互项后,以主变量和交互项进行简约模型的参数估计。由于篇幅限制,只呈现和解释最主要结果。

表4 各年龄段的简约模型的参数估计部分结果

隐喻类型(道德/权力):3岁幼儿在道德、权力颜色隐喻的认知发展上没有显著差异。4岁和5岁幼儿在隐喻类型上的主效应显著,显示4、5岁幼儿这两种隐喻的认知发展存在显著差异。5岁幼儿的反应类型、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说明5岁幼儿对于道德概念颜色隐喻做出的正极反应要多于权力概念颜色隐喻的正极反应,对于权力概念颜色隐喻的负极反应要多于道德概念颜色隐喻的负极反应。

4 讨论

通过2个图片迫选实验探讨3~5岁汉语幼儿被试颜色多重隐喻的认知发展。结果显示,3~5岁汉语幼儿被试的颜色隐喻能力在持续发展,3岁幼儿尚未形成相关认知,4岁幼儿初步形成白黑颜色映射道德概念的隐喻认知,5岁幼儿道德概念的黑白隐喻能力继续增强,同时形成黄灰颜色映射权力概念的隐喻认知。两个实验结果经过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后发现,3~5岁幼儿颜色的多重隐喻认知发展不同步,道德概念的白黑隐喻联结要强于权力概念的黄灰隐喻联结。幼儿颜色隐喻联结发生在学龄前,幼儿具备白黑表征道德概念,黄灰表征权力概念的能力,符合假设。本研究发现,4岁是颜色隐喻能力发展的起始年龄。国外研究者也认为隐喻的源域和靶域的联系如果建立在幼儿熟悉和了解的范围内,4岁幼儿具备一定的隐喻理解能力(Keil, 1986)。

本实验结果与以往实验结果存在差异。贺晓玲和陈俊(2020)研究了3~5岁幼儿的权力大小、上下和重量的多重隐喻。结果发现3岁幼儿尚未形成权力隐喻理解能力,4岁幼儿已经建立起权力正极概念的隐喻,即4岁幼儿形成了权力为“大、上、重”的空间隐喻,尚未形成权力为“小、下、轻”的空间隐喻,而本研究中4岁幼儿只形成了道德概念的白黑颜色隐喻,尚未形成权力概念的黄灰颜色隐喻。原因可能是以往研究的是幼儿权力空间隐喻,具有很强的具身感知经验。Piaget(1972)认为幼儿抽象思维认知基于感知运动的经验不断发展。幼儿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获取经验构建对新事物的概念认识,形成概念隐喻。日常生活中,幼儿通过绘本、故事、动画片等接触英雄、领袖等权力人物,被教育长大要成为“大英雄”“高级将军”“德高望重的人”。高权力者展示时往往面积更大、位置更上、体积更大。而无权力人物在4岁幼儿认知中不够深入,故4岁幼儿尚未建立起无权力为“小、下、轻”的隐喻联结。当前的黄灰映射权力概念研究中,幼儿虽一出生就具备颜色知觉能力,但这种色觉经验显然没有大小、上下和轻重这种空间经验带来的具身感知强烈。颜色只能由视觉构成,而空间经验可由多通道感知。此外,语言中用“黄灰”表征权力的词汇数量远不及大小、上下和轻重表征权力的词汇数量,故儿童在概念系统中形成权力颜色隐喻的时间要晚于空间隐喻。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故事、绘本、语言等认知深入,逐步建立起权力概念的黄灰颜色隐喻联结。

本研究发现,3~5岁幼儿颜色多重隐喻认知的发展不同步,幼儿的白黑映射道德概念的联结强于黄灰映射权力概念的联结。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幼儿命名白、黑颜色的时间早于黄、灰颜色(Berlin & Kay, 1969);二是道德概念的习得时间早于权力概念,幼儿的隐喻认知受源域习得时间的影响。中国文化重视幼儿的道德启蒙教育。因为传统文化以道德为重心,整个古代教育史实际就是一部道德教育史(李彦琳, 2012)。为加强对幼儿的道德教育,相继出现了许多幼学家教书籍,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韩明(2011)指出认知发生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使用的概念和类别、术语,都是文化的、历史的。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道德这个抽象概念,家长、教师会将道德概念映射到白黑颜色中。语言中有大量用白黑颜色来隐喻道德的词汇,如医生穿“白大褂”代表着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廉洁奉公的官员被称为“为官清白”;形容非法的市场为“黑市”、欺骗顾客的商家为“黑心”商贩、不公平的裁判行为为“黑哨”。此外,白黑表征道德概念这一现象可能与人类生活经历有关。干净的水透明而安全;肮脏的水为黑色且情况不明,继而发生任意联想,在无意识中将白黑颜色与道德概念之间建立起了联结(殷融, 叶浩生, 2014)。传统文化对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视和人类进化的生活经历可能导致了汉语幼儿被试对道德的颜色隐喻联结强于权力的颜色隐喻联结。

5 结论

本研究的结论包括:(1)3岁幼儿尚不具备颜色隐喻理解能力;4岁幼儿初步形成白黑颜色映射道德概念的认知,建立“白−道德、黑−不道德”的隐喻联结;5岁幼儿颜色隐喻认知能力继续发展,建立“白−道德、黑−不道德”和“黄−权力、灰−无权力”的颜色隐喻联结。汉语学龄前儿童已具备白黑表征道德概念、黄灰表征权力概念的多重颜色隐喻表征能力。(2)学龄前幼儿颜色的颜色多重隐喻认知发展不同步,幼儿的白黑映射道德概念的隐喻联结强于黄灰映射权力概念的隐喻联结;源域习得时间会影响学龄前幼儿颜色概念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隐喻权力颜色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民营金融权力榜
特殊颜色的水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
权力的网络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