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评融合:小班化背景下高段习作评价优化策略探究
2021-11-30于桂霞
于桂霞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金沙湖实验学校)
学评融合理念是北京师范大学张生博士等人提出的基于数字世界的教育评价新理念。该理念统筹评价的学习性和诊断性,强调以多种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小班化高段习作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应关注个体差异。笔者在学评融合理念指导下,开展“面向每一个,做到三个百分百”的小学高段习作评价样式研究。
一、百分百:基于学评融合的评价理念
学评融合理念强调通过数字世界将评价融入学生的习作全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分享习作成果,推进“每一个”参与习作系列评价活动,基于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不断反思改进,促进“每一个”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小学高段习作教学评价中,落实三个“百分百”,是开展学评融合的核心。
(一)分层建组:参与“百分百”
学评融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评价,强调对进步和成功的评价,目的在于保持“每一个”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通过评价保持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促进能力发展,根据学生的习作能力差异分层建组,保证学生百分百参与评价。分层建组要参考如下要点:生活经验的积累、素材库的分类、语言的表达特点等,组内按习作能力强弱进行分层。由于学生习作风格不同,每次习作主题也不同,以学生习作兴趣为导向,在尊重习作意愿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分组,依据习作主题重新建组。
(二)技术助力:互动“百分百”
张生博士强调,学评融合必须基于数字世界、依赖于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小班化习作教学中,评价工具不再是单一的纸笔,而是具有多种交互平台的平板电脑。在习作过程中,通过问卷星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教师以指导者身份对学生习作的选材等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微信群、投票通道等方式,设计生生互动的环节,通过小组合作赏析习作范例、组间互评等,让百分百的学生参与评价互动。
(三)平台支持:展示“百分百”
在学评融合的评价理念下,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构思单、作品等大量材料在班级群内展示,能够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辨析,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习作的内驱力得以维持。完成后的习作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博客等平台进行展示,发送到班级群,鼓励学生欣赏评价,同时也动员家长参与评价。每周的习作展示台,家长们都能积极转发,学生作品不仅在学生圈进行展示,还可以在家长圈以及更大范围的圈子进行展示,确保展示“百分百”。
二、关注差异:基于学评融合的评价机制
学评融合强调先发挥评价的学习功能,再基于学习过程情况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评价过程是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依据课程标准,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出发,制定适合学生差异化的分层评价标准,在教室张贴量化的积分表格,公布明确的奖励机制。通过评价全面了解学生习作的全过程,促进学生习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改进教师教学的设计及环节。
(一)制定分层的评价标准
学生习作能力不同,习作中达到的目标也不相同,制定适合学生差异的分层评价标准,适时给予学生修正和展示的机会,及时强化、及早跟进。在学评融合评价理念指导下,边写作边评价,以评价促思考,发现不足,学会修正,实现表达能力的精准提升。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为例,根据学生的习作原点进行评价,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达到自己“跳一跳”就能实现的目标,肯定“每一个”进步,鼓励学生自我提高,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
分层评价标准
(二)组建流动的导师团队
学评融合理念下的评价活动依托于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交互空间,学生更关注对他人作品的理解和评价。由谁来评价对学生参与评价以及修改习作存在一定的影响,在同伴互评中,圈子效应会逐渐产生,特别是习作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为让学生的习作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做好学生的感觉”,根据习作主题,组建流动的导师团队很有必要。导师团队可以由家长、教师及学生组成。学生根据习作主题,自主申报加入导师团,采取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综合导师团队评价情况,为团队中的学生成员发放积分,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三)张贴量化的积分表格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获得的积分都及时记录在积分表格中,这是学生兑换相应奖品的凭证。为了便于每次习作后的统计,将积分表格张贴在教室中,同时也能激励学生不断改进自己,力争获得更高分数。
“习作积分表”的张贴是强化理论在习作评价上的运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赋分,不同项目的累计得分就是学生在本次习作中的评定分。积分累积到规定分值可以兑换相应奖品,学期末进行综合评比,评选班级习作达人及进步达人。奖励使学生产生了习作成功的愉悦感,能促进学生自觉提高选材、构思及语言运用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习作积分表
三、个性争分:基于学评融合的评价策略
学评融合实施与应用的基础是学生思维的生成与作品的展示。在习作的构思、创作、展示等环节,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评价设计,优化指导和习作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学会评价,进而能对自己或同学的习作进行创造性评价。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为例,详谈学评融合理念落地的具体策略。
(一)预写环节,争做构思达人
本次习作,教材提供了人物形象:经验丰富的探险爱好者等;提供了可以携带的装备:帐篷、药品等;提供了场景情境:茫茫大漠等;还提供了可能的险情:遭遇猛兽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人员进行组队,带上装备到任何想去的地方经历一番神奇的旅行。出示探险计划单,引导学生构思情节。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选择队友完成组队任务,接着挑选装备,选择目的地,推想可能遭遇的险情、可能逃生的办法,发放问卷星形式的评价单,对队友的战斗值、装备的完善值、情境的惊险值等进行基本打分。教师根据后台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组合得出最佳探险方案,明确习作方向。设置重做权限,允许学生调整原先的探险计划,进行创优评分。小组长根据积累分值,评选出小组内的构思达人。
在构思环节进行评价,不只是评价素材的选择,还包括素材的有效使用,因为素材是选择后进行使用,选择也是因为使用素材的需要。通过构思达人的评选,可以培养学生围绕中心进行选择素材的良好习惯,并能让学生关注到素材之间的思维因子。
(二)起草环节,争做情节达人
完成构思之后,学生基本能够梳理出隐藏在素材之间的故事情节。只是这个故事情节是适合所有人的套路,在起草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喜好方式等,变套路为自己的探险故事,形成“一波三折”的惊险情节。要在学评融合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明确写作的方向。
学生将写好的故事以文档形式发到交流群,教师出示评价要点:1.想象合理、丰富;2.设置“一波三折”的惊险情节,把其中一个困境和求生过程写具体;3.心情有起伏变化。采用组内互评或导师团评等方式,对每个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对创优分进行打分,小组长汇总两项得分,评选出组内的情节达人。
在此环节中嵌入评价,搭设学生思维加工和表达的支架,使得“一波三折”的惊险情节可视化。学生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本次故事的情节设置,还可以根据本主题梳理出探险类习作的基本故事模式:“完成组队—遭遇险情—使用装备—险情又袭—同伴合作—脱离险境”。
(三)修改环节,争做语言达人
在修改环节,重在语言表达是否通达,能否吸引人。对语言的评价,采用“朗读评价法”可以进行自我评估。自主修改完后,小组内采用“讨论评价法”进行评价。小组成员围绕一篇习作各抒己见,围绕语言的准确度、流畅度、生动度进行评价,小组长完成语言项目的创优分打分。
对语言的评价是习作评价的基础指标,除了要关注语句通顺、语言达意,还要结合主题进行拓展评价。将思维的逻辑性外化为具体的语言表达,需要关联情节、结构等其他习作要素,如此,才能写出富有语言品质的探险故事。
(四)展示环节,争做分享达人
习作完成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它与更多的读者见面。基于互联网的多种平台,为更广范围地展示作品提供了可能。通过班级及校级微信公众号上传学生习作,分享到班级群,动员任课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人士参与点赞、投票、发评价语音等。教师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在分享展示栏目下打分,能让学生获得习作的成功感,从而提高写作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建自己的公众号,定期发表自己的习作,让更多人参与评价、发表建议、交流观点。将学生作品投往报纸杂志及相应的电子平台,进行公开发表,发表级别越高,得分就越高,就越有可能成为分享达人。
在小班化情境中,学评融合理念下的习作评价促使教师把研究视角聚焦到评价的学习功能上,研究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设计有效的读写活动,促进语言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习作课效率得到提高。学生百分百参与评价和被评价,唤醒了学生内在的创作热情,习作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学评融合理念下评价方式贯穿了习作全过程,从习作品质的提升到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了“每一个”习作素养提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