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定
2021-11-29王勇龙
王勇龙
摘要:职业学校的教育必须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教育与生存教育为核心,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服务,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挖掘专业因子,设计教学内容;补充专业知识,拓展电算化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岗位化训练,设计会计实践活动以及会计电算化教学对会计教师的要求论述了当代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恰当地实施教学。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课程教学
一、背景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行业的转型及就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尤其是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凭借一支综合职业能力强的专业化技能型劳动大军来实现,因此,要发展我国的企业与经济,必须进行中职教育革命。教育部指出我们职业必须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因此我们职业学校的教育必须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教育与生存教育为核心,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理应责无旁贷地在学科领域内彰显职业特色、强化就业功能,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服务,努力构建专业化教学的新型模式与体系,与当代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步,引导学生走向职业之路;促进学生形成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的职业能力。
所谓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化教学,是指面对中职生这一特定教学对象,面向社会中等技能型人才紧缺这一就业环境,以有利于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其就业需求为引擎,重构当代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体系。会计电算化就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实现对会计信息的管理,为企业提供财务计划、分析和预测并协助管理者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经济管理知识,具备会计核算与软硬件维护等方面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与财务分析。学生毕业后可在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及会计事务所从事会计核算、报账、出纳、记账、报税办税、内部审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体,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趋势,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全面推进 “工学结合”、“项目驱动”、“双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创新构建具有鲜明中职教育特色的教學环境,构建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把服务产业、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放在专业建设的突出位置,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重点,优化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办学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社会与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二)具体目标
1、深入推进“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跨越。
(1)建立企业调研机制。在项目论证、实施以及效果跟踪的全过程中,通过企业调研机制的建立,实现持续改进,通过到企业进行初期调研、过程调研和目标调研,保证方案制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实现方案实施的精确性和规范性,最终达到企业的高满意度。
(2)建设学习领域课程体系。通过导入企业专家访谈制度,分析和凝练典型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领域一体化课程标准,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形成本专业的《课程标准》。
(3)加强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通过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每年进行1次展示和评比表彰活动,逐步形成能体现“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教学精髓的课堂教学模式。
(4)创建仿真模拟教学环境。根据学习领域工作情境,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仿真模拟教学环境,建立本专业相关的互动教学平台软件,进一步提升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实训条件,满足实践技能培训的要求。
2、以能力为核心,不断推进评价模式改革。
在目前“双证融通、技能提升”的评价模式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社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推进“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技能和社会认可度,不断吸收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建立企业调研机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制定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课程建设方面,成立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团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新课程教学模式并进行实施效果分析,加强质量监控。
教材建设方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同时,编写项目驱动校本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完善。
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结合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引进企业机制,对教学资源进行建设:创建适应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的学习环境;创建学习资源库;加强教学软件建设,创建仿真和模拟教学;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创建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情境,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调研制定ERP沙盘模拟实训室提升方案;建设信息化多媒体教室,在校园数字化教学平台上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培训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主干课程教师每年培训研修至少1次以上。继续推行教师进企业研修制度,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努力提升教师学历及职业技能等级。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方面,结合学校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度,启动选拔并培养专业带头人1-2名。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定期开展活动,与学校共同承担专业开发、专业发展、师资培训、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等一系列专业建设重大问题的方案论证与制订工作。
4、依托专业教学资源,积极服务社会
依托专业教学资源,积极服务社会,积极进行社会培训,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
四、专业建设实施步骤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大重点任务开展实施工作,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及评价方式改革实施步骤
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着力进行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修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等考试,提高职业资格证的取证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及社会组织的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不断提升行业认可程度。
(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步骤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专业带头人、品牌教师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步骤
以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实训条件,提升信息化水平。
五、主要改革举措
(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建立企业调研机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制定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课程建设方面,成立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团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新课程教学模式并进行实施效果分析,加强质量监控。
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方面,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获取企业对我校毕业生质量的综合评价结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参与各类社会技能比赛的组织和培训,加大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强化职业资格取证的要求,采取“课证融合”、“以证代考”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教材建设方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同时,编写项目驱动校本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完善。
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结合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引进企业机制,对教学资源进行建设。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培训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主干课程教师每年培训研修至少1次以上。继续推行教师进企业研修制度,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努力提升教师学历及职业技能等级。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方面,结合学校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度,启动选拔并培养专业带头人1-2名。
六、保障措施
(一)机构设立
为确保项目建设落实到位,建立项目组织机构,责任到人。
(二)保障机制
深化办学成果,理顺管理运行机制,突出项目建设的制度保障。
1.項目建设管理与常规工作管理相结合,形成“以项目带常规”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2.常规工作管理。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将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3、建立和完善制度,力求项目建设的健康运行。
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着力健全学校内部体制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三)过程管理
实施“强化预期目标管理、强化资料积累、强化资金使用”的过程管理。
(四)经费保障
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做好电算化构建课程制定项目建设的经费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