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粟特文化在敦煌的传播

2021-11-29巩彦芬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胡人银币经商

巩彦芬

摘要:本文通过对粟特文化在敦煌的传播,引砖抛玉。讲述了中亚的粟特人通过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沿线进行的商业活动,这些活动可从出土的书信略知一二。他们在敦煌、酒泉有进行销售马、骆驼、奴隶、珠宝、丝绸、药材等商业活动。有将粟特的袄敎传入敦煌,他们通过丝绸之路在敦煌莫高窟也留下有珍贵的文化遺迹,有开凿的洞窟,有将粟特的胡旋舞传入敦煌。

关键字:丝绸之路;粟特文化;敦煌

前言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是连接着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地接西域,商贾云集。活跃在这条道路上的一个中亚的名族粟特人,与诸多的民族云集敦煌有关,他们主要从事着中西的贸易活动,但是,本文主要想对粟特人在丝绸之路上进行的活动和传播的粟特文化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一、粟特在敦煌的贸易活动

粟特人原居住于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粟特人因长期受周边的强大外族势力所控制,早先服属于大夏,后又听命于大月氏。魏晋时期建立了粟特国。南朝建立有康、安、米、曹、石、何等城邦。大约于公元五世纪以后,粟特国逐渐衰落,粟特从此以后分裂成了许多小国,粟特人因为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伐地、史国,在这些国家中,康国最大,又是诸国的宗主,康国附属于唐朝,其他诸国也附属于唐朝。

粟特人善于经商,据《旧唐书》卷198《西戎传》“康国条”记载:粟特人“善商家,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远之旁国,来适中夏,无所不到”。从这段记载说明,他们为了经商,男子刚刚二十,就远走他国异乡,谋求生计,甚至很长的时间都很难见面,他们经商的范围很广,于阗、鄯善、敦煌、都留下有他们活动范围。另据《史记˙大苑列传》载: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髯,善市贾,争分铢”。从大宛以西到安西(身毒)国,虽然语言有所不同,但大多的风俗相同,据知:其人都是深目高鼻,大多有胡须,是一个非常善于经商的民族。长期以来,这个民族的商队活动在丝绸之路撒马尔干至长安进行着频繁的商贸活动。关于粟特人在中国的商业活动,在《汉书》中记载的较为详细,在《汉书》卷96《西域传》记载:以此度之,何故遣子入侍?其欲贾市为好,辞之诈也……敦煌、酒泉小郡南道八国,给使者往来人马驴橐驼食,皆苦之”。也可从楼兰发现的古文献中提到有粟特人在3世纪后半期或4世纪初的安的悦的文书中记载的“粟特人通过伊朗人在于阗写成的卖驼契[1],从楼兰出土的两份文书中可证实。他们大多活跃在丝绸之路等地进行着骆驼等商业的贸易活动。

唐居是粟特人的故乡。由于粟特人地区处于中亚西部丝绸之路的干线上,粟特人也就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他们通过丝绸之路频繁往来的交往,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合作者。这些记载在《汉书》中提到的商业民族也包括粟特在内。史载康国粟特“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索在无不至”。不辞劳苦,沿着丝绸之路东西往返的经商,由此就在丝绸之路的沿线形成了许多的粟特聚落。另外,从出土的一些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古信札中也可反映出粟特人在丝绸之路经商的情况。如:从出土的一封粟特人写给家乡的信件中可知,他们在酒泉、从敦煌到金城兰州经商的状况。他们有出售亚麻布、织物和羊毛织品等[2]。

早在开通丝绸之路不久[3],活动于敦煌、酒泉的粟特人就很活跃。据《三国志》的记载,仓慈任敦煌太守时,西域胡商前来贸易,在敦煌售完货物后便原路返回,随着胡商的东来西往,敦煌市场上出现有大量的中亚的货物。据《三国志》卷16《苏则传》载:“文帝问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从这段记载也可说明,在三国时期,敦煌本地就出现有珠宝,就是西域通使,献给敦煌的宝珠。

到了西晋时期,敦煌更是粟特胡商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货物转运站和经商的基地。在1907年斯坦因探险敦煌西北的汉代长城烽火台遗址时,从出土的粟特书信可知,粟特是以敦煌、姑藏为胡商贸易的主要根据地。他们除了出售毛毡和亚麻布、宝珠之外,还经营着药材有麝香,调味品有胡椒。这些出土的书信也就成了粟特人来华的重要证据。荣新江认为从已经确定的粟特书信来看,早在四世纪初期,敦煌就已经有以粟特的商人为主体的居住部落。而且,伴随着袄敎祠舍的出现,他们所信奉的宗教也一起随着粟特人在敦煌的出现而出现。

北魏时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胡人聚居洛阳的情景为:商胡往来,居家不可胜数,洛阳的西域商胡达“万有余家”,由于受到西域胡人的影响,莫高窟的洞窟内出现的人物画像中,如:沙弥受戒的长者戴着胡帽,少女穿着龟兹装,国王戴着波斯冠。大量定居敦煌的中亚胡人,纷纷在莫高窟开窟造像,据张元林的介绍西魏285窟中的一些供养人像[4],也极具外族的特征,如身穿小口袴圆领褶、头戴卷檐帽,穿裤,腰束革带,榜题有滑黑奴、滑安、滑一、史崇姬等。史崇姬当是中亚史国人的后裔,滑姓当是中亚厌达人的后裔。

隋代建立后,隋代的统治者锐意开发丝路,使絲绸之路的商业贸易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隋炀帝特派裴矩到河西走廊,监知商业贸易,“引致西蕃”进行招商活动,并不远千里,亲迎河西。在张掖主持召开了二十七国交易会。自此之后,胡商往来不绝,所经郡县,往来迎送,耗费数以万万计。从这件事例可反映出,当时河西贸易之盛况。

入唐之后,大批粟特胡商聚落在塔里木盆地、甘肃和中原地区。移居中原之势达到高峰,他们在丝路沿线长期进行着商业活动。从敦煌吐鲁番出土的两件文书中提到有“康姓粟特人有出售骆驼、马、奴隶等”[5]。他们长期居住在丝绸之路上,并建立有很多的聚落。在参照池田温经过研究的《天宝十载(751年)敦煌县差科薄》后认为[6],《敦煌县差科薄》记载的从化乡人名的姓氏多为粟特式胡名,判断从化乡是中亚胡人聚落。这也是粟特聚落在敦煌的正式形成,同时,在敦煌佛爷庙出土有胡人牵着骆驼的形象。在莫高窟出土的这块骆驼砖,长为34.5 厘米,宽是35厘米,厚是5厘米。画砖为青灰色,砖上浮雕有胡人和骆驼,胡人浮雕在骆驼的前面,胡人头戴尖顶帽,深目高鼻有浓胡须,身穿翻领窄袖长袍,左手持物,胡人下部画砖有残损的痕迹。胡人后面的骆驼正昂首前行,后左腿抬起,甩尾做行进之状。骆驼背上搭載有陀囊。画砖线条流畅,圆融,娴熟,胡人牵驼给人以强烈的动感。这块画砖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状况,也为丝绸之路单调、枯燥的长途旅行增添了情趣,画砖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画面生动的构图,传递出和平安定的社会脉动,体现出唐人高超的艺术造诣。这些形象的艺术造诣,说明了当时敦煌粟特聚落的形成。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粟特人长期在丝绸之路经商留下的形象造诣。

从以上可知,粟特胡人通过丝绸之路经商,其经商的范围已经深入到了中国内地,西域、河西走廊地区,随着贸易通道进一步畅通,粟特胡人不断入居中国,再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及不辞劳苦,贸易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粟特胡人在吐鲁番、哈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均有贸易活动。

粟特胡人从中原购买的丝绸,运进粟特地区进行贸易。他们长期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着丝绸活动,除了丝绸贸易之外,他们还销售珍宝、珍玩、玻璃、还贩卖奴隶,牲畜等,几乎涵盖了一切重要的市场。

随着粟特在敦煌的商业活动,粟特文化也在不断的向敦煌传入。下面,我们看到的粟特文化如下:

二、粟特在敦煌传播的袄教和胡腾舞

1.袄敎

粟特人聚落的地方,大多都出现有袄祠,创始于公元六世纪的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的称呼[7],创立的这种宗教是典型的二元论宗教,是以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为主要经典,主要教义可以概括为善恶两宗。最高神为阿胡拉˙玛兹达,是智慧之神。也是世界善恶之主宰。他主要代表火、光明、创造、生活。与此相对的是惡神安赫腊˙曼纽,他代表了黑暗、污浊、破坏和死亡之神。琐罗亚斯德教在粟特是处于边缘化地位,与众多的宗教柔合,逐渐形成了粟特的袄教。 粟特袄教奉信的是多神崇拜,如著名的粟特娜娜女神, 并非来自于琐罗亚斯德教教义。从各种习俗可以发现,粟特襖教具有浓郁的萨满气息。是一种习俗化的信仰,传入中国的正是这种粟特袄教。

粟特袄教传入中国可从1907年斯坦因考古发掘长城烽燧下出土的粟特古信札,目前可知是出土最早的粟特文献,这些古信札写于西晋永嘉五年(311)左右。在信件中发现有粟特女神娜娜女神之仆、袄祝、萨宝等神职人员的称号,从出土的古信札证明,粟特袄教在中国有传播。除了这些信件之外,从保存的敦煌差科薄中就记载有从化乡安城的粟特袄祠。

到了吐蕃占领敦煌后,随着从化乡的消失,粟特人信奉袄教的盛况也消失了,粟特的信徒逐渐都改信了佛教。

2.胡旋舞

是由粟特传入敦煌的舞蹈形式,绘制于唐代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中,《药师经变》是依据隋代达摩笈多翻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制而成,现存有97幅。画面是由水池、楼台、宝台构成,水池上面建有楼台,上绘有药师七佛,八大菩薩穿插在药师七佛的中间,药师七佛的上部有双树华盖,宝飾垂幔,彩幡飞舞[8]。这七身药师佛是依照《药师如来本愿经》中讲的“礼拜供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造七躯彼如来像,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一一灯量大如车轮,或复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绝,当造五色彩幡长四十九尺”。这副画面的绘制也正好与《佛説药师如来本愿经》的记载相符。

在水池中央的宝池上,有红蓝两色的琉璃铺成,富丽豪华,宝池的两侧有神将和神众,还绘制有身穿甲胄头戴十二生肖的十二大将。按照《药师如来本愿经》的经文,药师可以治病救人,常常在手中拿着药钵和锡杖。代表着药师佛解救众生的画面,药师经变也就盛行起来。在药师佛下部宝台的下部有灯架、舞伎和乐队。中间的灯台把舞伎和乐队分成了两组。画面中央七层灯阁中有燃燈,灯阁的中间有墨书題记:“貞观十六(642)年,发次壬寅奉为天云寺律师道弘法师.....”。由此可知,此窟建于贞观十六年,也就是公元642年。在舞乐图的两侧绘制有两个圆轮形的灯架,两个菩薩正在燃燈,使画面灯火通明。画面中舞伎四人,分别站在一个椭圆形的毯子舞蹈,左侧两舞伎,头戴杂宝头盔,身穿锦甲半臂,戴手镯,脖子上戴有璎珞。穿棕色荷叶卷边大口裤,身穿蓝白短裙,右腿提升,左腿单立在一个椭圆形的毯子旋转。右侧二身舞伎,上身半裸,臂上有钏,手上戴有镯子。头上戴有花冠,穿月白长裙,正在站在一个小椭圆形的毯子上飞速的旋转,发綹飘起。速度很快。这四身舞伎都是以两身相对旋舞。是以快节奏为特征的舞蹈。这种舞蹈又与史书中的记载相符。在史书中记载的“胡旋舞》”如[9]:唐杜佑《通典》“康国乐”条载:“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段安节《乐府杂录》载:“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毯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毯子上”,真是其妙也!还有《新唐书?西域传》载:“康国者.....开元初,贡....胡旋女子”,“米国.....开元中献胡旋舞女”,胡旋舞是康国乐,儿女相对旋舞,急转如风是其特征,这种舞蹈都是以女子舞蹈。根据这些文献记载,明确了胡旋舞是出自康国的一种舞蹈。康国是粟特人的故乡,自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之后,是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原,又随着粟特人在丝绸之路上的经商传播到了敦煌。

3. 波斯银币

随着粟特人丝绸之路的经商,不仅在莫高窟留下了足跡,还留下有一枚波斯的银币。这枚银币是铸造于波斯萨珊朝第五代卑路斯王(459——483)在位时期所铸造[10]。据《魏书?本纪》记载,5世纪下半期和六世纪初期,波斯遣使中国十多次,这些可以证明波斯与中国的友好。据《粟特商人史》记载萨珊王朝向嚈哒人进献有大量贡品[11],嚈哒人用30个银币支付了这些贡品,粟特人是这些波斯银币流通,这些银币在嚈哒国强盛時期,可以说控制了整个吐鲁番和中亚地区。用波斯银币支付货币甚至包括整个河西地区。粟特人用波斯银币支付货物,从目前看到的资料,在国内北京西南150公里的定县[12],在一座建于公元481年的舍利塔内发现有37枚属于卑路斯(459-483)铸造的薩珊银币和莫高窟北区考古发现的这枚银币证明,中国和河西地区包括敦煌有使用波斯银币。

结语

本文通过对善于经商的中亚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出售产于中亚的马、宝珠、骆驼、奴隶、亚麻布、药材麝香等换来钱财,再通过购买的丝绸运送到中亚,通过这种东来西往经商的方式,在中国建立有很多的据点,还可通过一些出土的文献、通过建立的这些聚落大致可以了解到当时丝绸之路的繁华。从保存的文献中大致也可了解到有传自中亚的袄敎,胡旋舞,粟特使用的货币波斯银币,又可从中了解到中亚昭武九姓粟特的文化在敦煌传播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魏义天著王睿译.粟特商人史.广西桂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45-46.

[2]魏义天著王睿译.粟特商人史.广西桂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21-29.

[3]解梅.唐五代的胡文化.2004:6.

[4]张元林.粟特人与莫高窟第285窟的营建——粟特人及其艺术对敦煌艺术贡献,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2005.

[5]魏义天著王睿译.粟特商人史.广西桂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82.

[6]解梅.唐五代敦煌胡文化研究。2004:6.

[7]李刚、崔峰。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98.

[8]樊锦诗主编:吕爱.讲解莫高窟第220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94

[9]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270.

[10]彭金章、王建军.莫高窟北区考古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3).

[11]魏义天著王睿译.粟特商人史.广西桂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70.

[12]魏义天著王睿译.粟特商人史.广西桂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133.

猜你喜欢

胡人银币经商
破山剑
塞翁失马
面包里的银币
西湾村采风
略论胡人在南方丝绸之路民间艺术交流中的价值
改革开放后的全民经商
《全宋词》中的胡人文学形象分析
四川: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
一枚银币
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