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谱诗,在写意中重现党史
2021-11-29孔栩
孔栩
琼剧《红旗不倒》是以邱德群、张曼君、王啸兵等为主创,由海南省琼剧院排演的大型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剧目。该剧以琼崖纵队在母瑞山经历的那一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为背景,反映了琼崖革命坚持“23年红旗不倒”的感人故事,用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在革命斗争中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迹,塑造了一批以冯白驹为首的琼崖革命战士们英勇无畏、忠于人民,甘为革命献身的伟大形象。
剧中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生动丰满。在一幕幕精彩的情节、一句句精炼有力的台词和一段段优美唱腔的刻画下,再配上独特的程式表演,一个个性格迥异的角色,如沉稳机智、高瞻远瞩的冯白驹;爽朗泼辣、聪慧勇敢的王惠周;天真无邪、活泼调皮的阿松仔与阿凤;桀骜莽撞的张英,书生气十足的眼镜等等,无不惟妙惟肖。
一、尊重史实,巧妙写意,实现虚实完美结合
和所有历史题材作品一样,琼剧《红旗不倒》也必须是立足于党史,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史料是零散的,不容篡改的;戏剧却是结构完整的,艺术性的。
从史料转化成历史剧,就如琴上生成琴音,需要创作者的艺术技巧。
《红旗不倒》的创作技巧在于以写实筑筋骨,虚构生血肉,二者完美结合。通过特委机关遭破坏、内洞山会议、北上寻找党中央、三大建设、打海口、突围下山等革命史上的大事件再现了革命岁月的腥风血雨,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坚持和艰苦卓绝的奋战。连接于这些大事件之间的是作者的奇思妙想。比如,冯母托王惠周送旗上山、王惠周给冯白驹送鞋、打海口的争论、阿松仔与阿凤参加红军的朴素愿望、以及阿松仔对革命的懵懂认知等等情节,虽属虚构,却为作品增添了浓浓的机趣。“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用机趣的虚构勾连严肃沉重的历史事件,不仅能让剧情张弛有度,在跌宕起伏中展现悲欢离合,而且,虚与实恰如其分的结合,亦能让史实更加厚重,更有生气。
二、对剧中人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精雕细画
文学即人学,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是文艺作品的核心要素。琼剧《红旗不倒》的主要人物是冯白驹,所有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都是为了塑造冯白驹这一人物形象而铺设。
内洞山会议体现了冯白驹勇于担当、在革命危急时刻能够力挽狂澜的伟大形象;北上寻找党中央、乔装改扮通过敌人重重关卡,体现了他机智沉稳;反对打海口、决定突围下山则是他高瞻远瞩的充分体现。如果说这些都是从正面对冯白驹进行歌颂,那么,王惠周的爱慕则是从侧面对冯白驹进行精雕细描。
在未曾见面之前,阿四(王惠周原名)就听说过,冯白驹很勇敢、会打仗、会写文章,与其说这是一个怀春少女的崇拜,倒不如说,这是当时琼崖地区老百姓对冯白驹的普遍印象。当冯白驹得知父亲被白匪活活打死,手捧着红旗泣不成声时,阿四突然觉得这原本高高在上的天上月亮俨然是邻家的阿哥,原来他也有骨肉情深,原来他也会痛会哭……不由心生怜爱,想要帮他、伴随他。这一系列的知微见著的侧面描述,不仅无损冯白驹高大的英雄形象,反而使之更加丰满、有血有肉。
此外,冯母、张英、眼镜、阿松仔、阿凤等人物的设计也是对冯白驹这一形象很好的衬托。
冯父被害,独自葬夫的冯母虽然对丈夫的离世悲痛万分,对穷凶恶极的白匪有道不尽的控诉,尽管所承受的一切都是因为儿子冯白驹的牵连,但她仍然坚定不移地支持儿子干革命,托人将红旗带给冯白驹。母瑞山上,母子见面时,浑身伤痕的冯母嘱咐冯白驹:“男儿流血不流泪,有泪也要咽胸膛……自古忠孝难两全,为国尽忠才是男儿最大的孝心肠。”这么个铁骨铮铮、深明大义的母亲,极易让人联想到刺字的岳母,也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好母亲,才能养育出无数精忠报国的好儿郎,才会有琼崖革命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可以说,冯母形象的塑造,为冯白驹这一角色增添了一笔浓浓的光彩。
同时,冯母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她也和所有普通的老太太一样,希望儿子身边有个贴心人照顾,希望冯家的香火能够延续。这种写真式的人物塑造法,在张英、眼镜和阿松仔等人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显著。
張英性格刚硬、桀骜莽撞、重感情,在得知冯白驹的家人受到伤害时,作为同志的他怒喝“这个仇一定要报!”但是在打不打海口的争执中,他不惜为此与自己平素敬重的冯书记翻脸。最终目睹由自己带队攻打海口的战友们几乎全军覆灭后,他也痛彻心扉,深深忏悔。
这种“不掩其辉,不隐其过”的笔法塑造出来的角色并不是高高在上、英明神武的天神,而是一个个理想坚定、执著于革命,却又带有各自不足的普通人,放在茫茫人海中似乎毫不起眼,又仿佛独一无二。他们可敬可爱,自身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他们,整个剧情显得更加真实和感人;因为他们,冯白驹作为地区革命领导人的形象更加光辉高大。
三、以情动人,在抒情中演绎故事
琼剧《红旗不倒》全剧里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或者空泛
的口号,没有套路化的思路,而是用朴实的语言、接地气的情节来展现浓郁的情感,并通过抒发情感来演绎剧情故事。
开篇的第一场,海南解放,五星红旗在海口升起,在本该欢呼庆贺的时刻,冯白驹却首先告慰昔日的伴侣和战友,并声声呼唤“惠周你看见了吗……眼镜你看见了吗……”在深切的思念下,他仿佛看到王惠周、眼镜、阿松仔、阿凤等战友的微笑,听到了他们的回应。几句简单的对白和台词,表现的不仅是生死隔不断的战友情、夫妻情,还如泣如诉地展开了剧情,战争的残酷、革命的艰辛都一一铺陈。
在戏里,乡亲情、军民情、母子情、夫妻情、战友情都
演绎的淋漓尽致,在这些情感的交织下,才有了阿四(王惠周)毅然接受嘱托送旗上山的果敢,才有连阿松仔和阿凤都要参军的质朴;在这些情感的催化下,才有冯白驹“山不藏人人藏人,老百姓才是我们的大靠山”的感悟,才有王惠周主动引开敌人的壮烈。点点滴滴,都在以情动人,因循着情感的线索,在矛盾和危机中展现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