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女性•壮剧
2021-11-29徐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中国电影诞辰116周年。总结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1]红色经典的创作规律,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舞台艺术,特别是对当前影视艺术“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具有艺术借鉴价值和社会接受意义。
一、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的“三大看点”
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成为红色经典,达到现代舞台艺术的最高境界,源于“三大看点”:
第一是传奇色彩。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为传统的传奇注入了现代艺术的真实,使之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电影《战火中的青春》女扮男装的高山,为救雷振林负伤住院,雷振林探望高山,才知道高山原来是个女同志。传奇色彩最忌失真,因此影片十分注重细节铺垫。团长认为高山军装号大,叫高山换掉,高山说她自己会做等细节,都为故事结局作了预设。该剧编剧为八一电影制片厂陆柱国,故事虽来自其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事实上高山是有原型的——郭俊卿,辽宁凌源人,我军唯一特等女战斗英雄。具有类似传奇色彩的原型,还有电影《红嫂》中以乳汁救活伤员的山东沂南人明德英。
第二是浪漫情愫。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其故事感人,浪漫情愫本身的存在或有所侧重,就更加凸显了人文化的色调。电影《刑场上的婚礼》中,面对敌人的枪囗,陈铁军凛然高呼:“让反动派的枪声来做我们结婚的礼炮吧!”陈铁军和周文雍牺牲时还不到25岁。浪漫情愫在配角中也得到了发掘。《烈火中永生》的孙明霞,其原型见于罗广斌、杨益言的革命回忆录。此外,还有《林海雪原》的白鸽,《永不消失的电波》的何兰芬等,都以革命的浪漫情怀推进了故事,感染了受众。
第三是醒世话语。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的醒世话语,充满昂扬格调,体现了信仰的力量。《红岩》中的江姐:“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2]“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3]这些醒世话语,几乎同步被蒙太奇转化为震撼人心的画面。醒世话语也辐射到剧外。电影《赵一曼》,除了她英勇抗日的铿锵台词,受众更为其生前的诗作所鼓舞:“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二、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的“四大环节”
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成为红色经典,除“三大看点”,还有“四大环节”的功劳。从“原型→小说→戏剧→电影(包括电视剧)”,经过多次艺术加工,是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成功的创作模式。比如《红嫂》,经历了原型明德英→刘知侠短篇小说《红嫂》→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京剧《红云岗》→电影《红嫂》的艺术创造过程。据统计,在《红岩》等21部作品中,多次性和一次性完成的比例为18:3。[4]原型本身具有壮剧元素,小说发掘到细节真实,戏剧突出了故事的矛盾冲突,电影的视觉冲击力,使其成为终端的表现形式。“四大环节”创作有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是原型“首发”。在尚未进入小说等艺术环节创作的时候,剧作家的视野,已开始注意到原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这对原型的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十分关键。比如《红色娘子军》。梁信自述他创作剧本时,女主人公吴琼花的形象有三个来源[5]:第一个来源是1947年在东北和梁信一起工作过的几个女同志,她们曾是童养媳、丫头和孤儿院孤儿,都有着同样的奴隶命运,而且性格都很倔强。特别是那个当丫头的,曾先后逃跑过十几次,受过地主挖空心思设置的“金木水火土”五刑。第二个来源是海南女革命家刘秋菊关于她能飞檐走壁的传说。第三个来源是一位娘子军烈士。她10岁卖给土豪陈家,配给陈家侄少爷,侄少爷死后,她被迫跟公鸡拜了堂,名为少爷的未亡人,实是丫头。她试图逃跑被抓回,险些让地主活埋。17岁时,她终于跑出来参加了娘子军,但打仗时不大听指挥,几次想藏枪偷跑到陈家报仇。这些综合起来才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吴琼花”。
第二是小说、戏剧和电影“续发”。在已进入小说、戏剧等多个后续环节的时候,剧作家的着力点主要是对原型宽度和深度的丰富。这对原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环境和人物心灵的艺术创造十分重要。比如电影《刘胡兰》,在多次性形成的艺术创造过程中,她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等纪念品交给胡文秀的细节,以及她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自己坦然躺在铡刀座上的英勇行为,从环境到心理,都得到了深层发掘、细致刻画和深情塑造。
三、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的“信仰力量”
一本小说,一出戏,一部电影,到底有多大力量?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的精神力量堪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6],因为两者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为革命事业勇于流血的牺牲精神。红色经典的“信仰力量”有两个突出表现:
第一是“初心”赋予使命。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红色经典,真实地描述了“党的女儿”——中国新女性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热情地讴歌了女性群体昂扬奋进的革命精神。女性群体代表了我们党所倡导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人类生而平等的理想,从而谱写了催人泪下、鼓舞人民前进的理想之歌。
第二是“时代”承传精神。在沈阳军区某炮兵旅荣誉室的展柜里,有郭俊卿留下的手稿《给后代留下什么》:“我们应该给后代留下什么,要留下正气。如果没有正气,就会把咱们打下的江山,创下的美好光景一脚踢光……”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红色经典,留给我们民族、国家和人民的,正是这种传历史精神,承时代责任的浩然正气。
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红色经典,为中国现代革命的历史留下了一座顶天立地的英雄画廊。现实主义为浪漫主义奠定了艺术之树的根基,浪漫主义为现实主义艺术之树带来了狂风暴雨中的震撼。舞台艺术终端的影视化,是红色经典“四大环节”艺术生产规律的反映,也是作品对新艺术形式的选择。相对于小说和戏剧,电影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短平快,震撼力!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红色经典的原型发掘和艺术创造,既没有脱离客观的历史视域,也没有局限于孤立的史实空间,并始终以对民族、国家与人类命运的思考,来体现党史题材的价值和意义。“四大环节”升华了“三大看点”的艺术境界,“信仰力量”突出了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的红色基因,使红色经典,代代相传。
(本文节选自作者未刊稿《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的原型发掘、艺术创造和主旋律弘扬》)
注释
[1]壮剧,即豪壮之剧,悲壮之剧,英雄之剧。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J].1904(1).
[2][3]罗广斌,杨益言.红岩[M].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第15,25章.
[4]数据统计源自相关资料及“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M].学习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10家出版社,2019.
[5]杨敏,周继业.三个吴琼花[J].电影评介,1996(3):20.
[6]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言:奥斯特洛夫斯基卡娅《致民主中国的青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4.
作者簡介:徐军(1965-),女,辽宁辽阳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女性文学、王国维学术研究及英译。汉译英诗集《一个农民的祖国》(2017)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2018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