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构思须三维思辨
2021-11-29姜有荣
姜有荣
一些高中生写作议论文时不愿意在思辨上下功夫,而喜欢“拉大旗,作虎皮”,往往调门很高、气势很大、包装很靓,但人读他们的文章会感到吃力,觉得不太好懂。究其因,在于其构思时并没有把事理想清楚,更没有想透彻。以己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呢?想不透彻,又怎能写得通透呢?下面笔者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谈谈议论文构思时的三个思辨维度。
维度一是什么?
这个思辨维度要求我们界定概念内涵,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要做到“精准”,就必须审视文题的构成要素,思辨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要做到“独到”,就必须对文题的内涵、意旨和取向做出“我”的思辨,进而生成“我”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理解。其基本思辨角度有如下五个。
(1)向深处想一想,揭示本质。把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透过表象,揭示本质。
(2)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由果溯因,探明事物呈现性状的“缘”“故”,把准事物的发展脉络。
(3)向后面想一想,预见发展。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趋利避害,给人启发。
(4)换角度想一想,提出新论。打破思维定式,转换视角审视问题,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5)合起来想一想,立体观照。将从各个维度思辨后做出的判断加以整合,形成对事物的全面判断。
检验对这一问题思辨程度的标尺是“简明”,“简”是对表述的要求,“明”是对内涵的要求。若做不到“简”,那表明思辨还不透彻;若做不到“明”,那表明思辨还不清楚。
苏洵在《六国论》中是如何从这一维度思辨的呢?请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作者另辟蹊径,独抒己见。着一“非”字,彻底推翻世人“兵不利(军事实力差)”“战不善(作战不得法)”的陈言;着一“在”字,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弊在赂秦”。
维度二为什么?
议论文的魅力在于理趣,而议论文写作的功力则体现在说理。只有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关系、运行规律、发展逻辑等讲清说透,才能让人信服。其基本技法有二。一是“切一刀”。事理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这就需要我们机智地选择一个看得透、吃得准的角度切入,从而把纠结、纠缠在一起的事理说清楚、道明白。这一刀可以切在此与彼、主与次、内与外、客观与主观等交汇点上,旨在理清头绪、理顺关系。二是“走两步”。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从起点走向终点、由原因导致结果的。为此,我们要学会“走两步”,并通过“走两步”将事理的剖析路径分步展示出来,从而形成清晰的进程路线图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链。
苏洵在《六国论》中是如何从这一维度思辨的呢?请看: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作者首先是“切一刀”,将六国分成“此”与“彼”两个阵营,“此”即“赂者”,“彼”即“不赂者”。切了这一刀,作者下文便可根据两者的各自情势分而析之了。其次是“走两步”,演绎两者各自的覆灭成因。“赂者”覆灭的进程路线图和逻辑推理链是“赂秦→力亏→破灭”,“不赂者”覆灭的进程路线图和逻辑推理链是“赂者丧→不赂者失强援→不赂者不能独完而丧”。让人读之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维度三怎么办?
“一打宣言不如一个行动。”议论文是要亮出实招、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能只是举着“我们一定要(应该、必须)……”的牌子空喊口号,而时下最热的任务驱动型议论文则更应如此。这就如同医生治病,在望、闻、问、切,进行诊断的基础上,还需要开出药方,进行治疗。议论文构思亦同此理,只有将“怎么办”的问题思辨清楚,才能将前文的分析阐述落到现实的土壤,接上“地气”。其操作步骤是:
一联:联系生活实际、人生经历和社会现象,尤其要关注社会热点事件。
二思:反思当下需要作为、能够改进以及应该与时俱进、因势而化之处。
三亮: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亮出合情、合理、合法、合乎实际的措施。
其实,思辨“是什么”“为什么”的过程是“知”的过程,而思辨“怎么办”的过程则是“行”的过程。我们只有在“知”的基础上“行”,在“论道”的基础上“践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使议论文更具现实性和启发作用。
苏洵在《六国论》中是如何从这一维度思辨的呢?请看: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作者为六国亮出的图存实招有三: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此三策,“可谓至论”(陶望龄《三苏文苑》)。它警示我们:空喊口号,只有虚张声势之嫌;只有亮出实招,方显试手补天之力。
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我们坚信,在草稿纸上列出的三维思辨提纲一定能给议论文写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使立论更加精准、说理更加通透、亮招更加给力。
牛刀小试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每个人都有秘密,隱私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大自然也有秘密,科学探秘已经变成时代热潮。
三维思辨优秀片断
维度一是什么?
[示例①]
王尔德曾在书中写道:“我愈来愈喜欢隐秘了,一切东西只要被隐藏起来就会变得妙不可言。”
所以我们闭口不谈心中所想,即便是和最亲密的人分享,也多少有些等价交换的意味。
这昭示着隐私的不可侵犯性,在未被知晓前它是美好又曼妙的少女的微笑,在被公之于众后它便会是血淋淋的利牙。没有人能估量它的破坏力和美好度。(《伟大的隐秘》)
[示例②]
无论是向外探索自然的秘密,还是向内维护自身的隐私,秘密之中,自古不变的都是人类对“自我”二字的守卫。在向外探索中寻找自我,在向内守秘中维持自我,自我的构筑使得人得以在“动物”这一面目上架构起人类的尊严。自然的秘密引导人们锲而不舍地探索,而个体的隐私则为这一探索设置了边界,边界之中,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独特的形象、个性与身份。(《秘密中的自我》)
[示例③]
在冷峻严肃的外表之下,许多幽微且隐而不发的情感,正蓄势其中,正因每个人心中略带差异的“小九九”,个体才独特而熠熠生辉。
秘密,当属现代人心灵的最后一块净土了。当机械又令人疲倦的工作终于结束,回到小巢的倦鸟,终于可以卸下应酬的皮囊,吐出一整日的渣滓了。想想为何一个人的独处时光总是那般闲适自在?只道再无旁人注视的目光和持续的聚焦。米兰的那句话悄然道破了真理:“人类一切苦恼的根源,便在于关注了他人的目光。”因而,秘密的存在,何尝不是心灵寄托的高台、灵魂逍遥的宇宙呢?
当今时代,民主在推进,文明在绽放。我认为最显著的标志便在于,人们开始将隐私放之神坛,人们开始敬畏秘密。(《坚守净土》)
维度二为什么?
[示例①]
每个人都有秘密,这种秘密由于人的个体性和身份性,随着法律的日趋完备被赋予了尊重与保护的权利,而大自然亦有秘密,但似乎缺少了法律保护下的“神圣不可侵犯”,其实,自然的秘密更需要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敬畏与尊重。
因为当我们敬畏自然的秘密时,我们会惊异于她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继而不心生狂妄,企图征服之;当我们尊重自然的秘密时,我们会对自然的馈赠有更深入的了解。当秘密不再是秘密,当自然神秘的宝藏沦为枪靶和谋取利益的目标时,或许我们的家园真的会像《流浪地球》中发生的那样——不堪重負的地球被秘密发掘者们伤得千疮百孔,被迫流亡。(《秘密需要敬畏与尊重》)
[示例②]
每个人都有秘密,这些秘密是不愿诉诸他人的内心想法。旁人不应侵犯他人的隐私,因为占有别人内心的想法,会让个体沦为被掌握、被控制的已知对象。
我想,保护隐私的意义在于冲破这种虚荣地占有的恶性循环,肯定个体的尊严与价值,使个体不至于消殒于集体思维中。在历史的宏大叙述中留下自我独特而完整的痕迹,是一种幸福;而保护他人这般权利不被剥夺,是更加深远而宏大的幸福。(《面对隐私》)
[示例③]
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与自身的特色。人与人之间筑一堵墙,划一栏地,只因于我于彼皆有益。
于彼,是维护他人的尊严,尊重他人的人格。这人格是洞穴里隐秘的彩蝶,虽有自身的颜色,但也易被这世界耀眼的光芒灼伤。
于己,是一种良性的反向保护。因为这堵墙后的风景,可能并没有那么美好。许多时候我们竭力追寻他人的步伐,渴望看见他人身后的那片海,但靠近了才知道那是沙漠的波浪在摇动。我们本可以让距离带给我们美好的幻想与行走的勇气,但总会因过度渴求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踏入那一方禁地。(《留一片桃花源》)
维度三怎么办?
[示例①]
无须纠结他人的世界,也不必用尽心思看穿他人的秘密,因为真正的成功是活成自己,而探索自然是回归本初的开始,是宁静致远的开始。然而,在现今大数据时代,人们总让自己迷失在他人的世界中。
有人曾感慨:“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得很远很累,却忘记了为何出发……”果真如此吗?不然。放下他人的秘密,专心构建自己的世界,其实我们都可以认清自我,回归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本初。(《多识草木少识人》)
[示例②]
无论是何处的秘密,于我而言都有主客之分。面对自然的秘密,不可以“皆为我所有”的霸道之心待之。保持敬畏,谦逊求知,遵守其规律,这样会让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少犯错误。
《面纱》中,瓦尔顿明知门后便是妻子凯蒂的秘密,但也只是转动了下门的把手,然后就松开了。面对他人的秘密,我们也应持有“不推开”的态度,保持到此为止。(《只闻墙内佳人笑》)
[示例③]
人与自然需和谐相处。“在器物的背后是人的方法与技能,在方法与技能的背后是人对自然的了解。”人了解自然是为了创造出为自己所用的器物,更是为了将宇宙规则铭记于心,然后更好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不因无知而损害自然。“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科学探秘从来不是为了窥视甚至奴役自然,而是为了“与造物者游”,为了了解自然,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自然愿意展示的秘密,我们利用它;不愿意展示的秘密,我们也不必强行挖掘,如此便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本立而道生》)
佳作·独到
“黑色秘密”不可放过
一考生
赫兹斯特曾言:“穷人的秘密是日积月累的一点积蓄,富人的秘密是因赚钱计划失败而损失的钱财。”此话一语中的,每个人都有秘密,可秘密却大有不同,有的无伤大雅,有的阴暗肮脏。
我认为,不能放过任何一条“黑色秘密”。
“黑色秘密”自然是指那些上不了台面,只能龟缩于下水道里的脏东西。小偷小摸、考试作弊未被发现,是“黑色秘密”;行贿受贿、贪赃枉法,是“黑色秘密”;官商勾结、一手遮天,是“黑色秘密”;娱乐圈“招待”潜规则也是“黑色秘密”。若数“黑”皆具,简直不堪设想。这样的秘密,就如同伤口旁的一块息肉,平时难以察觉,实则隐患无穷。
各种各样的“黑色秘密”不仅侵蚀着公众看客的良知与理智,更吞噬着当事人的三观乃至人性。像上文提及的行贿、官商勾结以及潜规则,近期震惊全球的“李胜利、郑俊英案件”当然就不能不提了。本应是光芒万丈、积极向上的偶像、歌手,私下却拍摄传播非法视频,贿赂警察,李胜利所经营的夜店更是涉黄、涉毒并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而郑俊英则视女性为猎物,各种聊天记录不堪入目。这是他们的“黑色秘密”。各路群众看到这样的消息后目瞪口呆,而几位当事人可谓是亲手葬送了自己灿烂的演艺之路。一直被他们音乐方面的才气所折服的粉丝们,包括我,倍感失望、震惊与愤怒。这种“黑色秘密”多存在一秒都是祸患。
面对有意无意发现的“黑色秘密”,首先应自觉抵制,绝不能让自己堕落,与龌龊之徒同流合污。古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要做一名耳聪目明的局外人,避免进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哪怕眼前的津渡朦胧,也得像庄子般明眼看世界。
作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能放过任何一条“黑色秘密”,应该及时举报,阻止当事人越陷越深。社交软件中的“秘密”功能,我倒宁愿相信里面都是些青春小事,而不愿看到其充斥着污言秽语。
通过这次的“李胜利、郑俊英案件”,我意识到,光芒背后也许都有黑暗。可放眼当下,庄周哲学的清醒很难寻觅,许多人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看不到平稳飞行的风筝后面还拖着一条黑色的尾巴。
任何“黑色秘密”都是毒瘤,在科学探秘成为热潮的当下,也愿黑色尾巴无处可遁。当今少年,是时候耳聪目明了。
[评析]
本文在立论上展开了逆向思维,使论述顿出新意。在诸多考生纷纷持“保护隐私”之论时,作者却提出了“不能放过任何一条‘黑色秘密”的独到见解。何为“独到”?打个比方,就是站到秃子的背后,发现其脑后有一两根可贵的“青丝”。此外,对社会热点事件“李胜利、郑俊英案件”的援用及剖析,时代气息浓,也给人以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