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会人物品质传承红色文化

2021-11-29宋浩志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李大钊外貌关联

宋浩志

【教材分析】

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四首》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抒发了怀揣报国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和《金色的鱼钩》追忆了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不畏牺牲的光辉形象;《为人民服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共同的信念。四篇选文涵盖古今,有英雄个体,也有革命群体,充满浓烈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记述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在残酷的白色恐怖环境下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法庭斗争、壮烈牺牲的过程。李大钊的形象描述得丰满、全面、逼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也更具史料价值。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时,这一教学内容正是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极好素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要素在教材中从四年级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到五年级通过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再到本单元“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品质”,呈循序渐进的编排特点。

语文要素之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要素在教材中也有着阶梯性的安排。从中年级的“收集资料”到高年级的“搜集资料”,更加强调有目的地挖掘资料;从六年级上册的“借助资料理解主要内容”,到六年级下册的“查阅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强调了资料要自主收集,因需选用,也强调了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要反复借助资料反观语言文字,逐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品质的体会。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最后的学习阶段,学生能够自主地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进行体会,但是对于“外貌”这一抓手,学生容易忽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的落实,引导学生立足语言文字,透过细节表现挖掘本质,实现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

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收集、整理与使用资料的方法。但基于理解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筛选有效信息,加深理解的能力仍然有待加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随着阅读理解的推进,有针对性地选择资料。课前,查阅时代背景资料,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课中,使用查阅的人物相关事件的资料,加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课后,查阅革命时期其他英雄人物的故事资料,丰富对革命英雄人物的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课内与课外的关联,在与课文的互文阅读中,学生能不断地借助资料反观语言文字,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联系相关资料,在多元信息的关联中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提升思维水平。

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传承革命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联系相关资料,在多元信息的关联中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提升思维水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导入学习。默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讲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请学生思考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二、自主学习,自主交流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理解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到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部分认真阅读,画出相关语句,运用以前学过的理解人物的方法,结合查阅的资料,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生自主交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多元关联,体会品质

1.聚焦“局势危急,父亲坚持留京工作”部分。(依据学生反馈情况出示关键语句)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1)关注对话,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体会人物品质。

(2)指导朗读。(出示关键语句)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3)关注语言,引导学生在关联资料中体会人物品质。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统整,在关注人物语言的基礎上,引导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等方法理解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聚焦“父亲被捕”部分。

关注李大钊的行为,引导学生在整合对比中体会人物品质。

3.聚焦“法庭受审”部分。

(1)指名朗读“法庭受审”这部分内容。(出示)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引导学生关联外貌与神态,在联想与想象中体会李大钊的坚贞不屈和慈爱。

(3)引导学生关联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指导朗读。

(5)引导学生关联外貌对比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同学找到描写李大钊平时外貌的文字了吗?老师查到了一段,是鲁迅先生对李大钊的外貌描写,大家联系着读读,有什么发现?”

(出示)

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椭圆的脸、细细的眼睛和胡子、蓝布袍、黑马褂。(鲁迅)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李星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关注人物外貌描写的基础上,根据语言材料,联系自身的经验,多角度展开相关联想和想象,在深入理解语言的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和认知。】

(6)再次指导学生朗读。(出示)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7)引导学生关注“法庭审讯”部分,体会李大钊的斗争精神和复杂情感。

除了对“我们”的保护,从父亲的语言中还读出了什么?父亲的哪个举动最让你印象深刻?从这最后的一望中你读出了什么?

4.探寻革命者内心的力量,整合文本导读,深化理解,升华情感。

(1)是怎样的力量支撑着父

亲呢?

(2)整合文本引读:

在革命工作与个人安危的抉择中——

在面对被捕、酷刑和审讯时——

在面对国家与小家的取舍中——

【设计意图:在多元资料的整合中,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与综合,形成合理的解释,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更加深刻,同时领悟了表达的典型性。在关联与统整中,引导学生进行推想,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情感中,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四、领悟表达,总结提升

1.导语引读首尾段。

2.引导学生发现联系,领悟表达。这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

处呢?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立足语言文字,体会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丰富语言积累。】

五、拓展资料,提升认识

1.再次关联资料,深化理解。大家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你觉得你查阅的资料还能够继续帮助大家加深对李大钊人物品质的体会吗?谁再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2.课后拓展,激发了解革命先烈的情感。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还有无数的像李大钊这样的革命先烈。课下,大家可以继续查阅革命先烈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事迹。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进一步拓展对革命先烈的认识,感受革命先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楊壮琴

猜你喜欢

李大钊外貌关联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奇特的蛇鹫
写好人物外貌
外貌与内在
奇趣搭配
拼一拼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