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做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衔接

2021-11-29宋浩志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文文章阅读教学

宋浩志

每当和很多一线语文教师谈起“中小学阅读教学的衔接”这个话题时,他们经常会说,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主体地位,但是阅读教学的衔接难度太大了。的确,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其他学科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区分学段,在不同学段学习不同的知识,提高不同的能力。但就语文教材而言,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单元组元,如何评价学生不同学段的阅读能力,缺少量化标准。另外,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思维难度不大。初中教材不仅内容增多,而且难度加大,对学生的要求也大大提高,有很多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要求,造成成绩下降。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我想,更多的还是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必要的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

一、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时每周为六至七课时,除此之外还有语文自习及课后管理班的时间,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但是学生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多,难度提高,因此只有在小学阶段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其更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

1.加强引导,重视预习

很多教师非常注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每次在学习新课文之前,都要求学生读读课文,认认生字、词语。这样的预习内容虽然必不可少,但是显得过于单薄,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拓展预习的内容。

(1)借助课文注释,了解相关信息。

绝大多数课文都会通过注释介绍关于课文的基本信息,比如作者、课文的出处等。学生在预习中关注了这些基本信息,不仅学习了知识,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进行必要的准备。

(2)读懂每段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预习时,不仅要文从字顺地读好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

碍,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把握,这既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前提,也为课堂提高学习的效益做好铺垫。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让学生设立一个预习本,让学生读了课文之后,想想每段话的内容,再写一写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做既引导学生把握了课文大意,也方便了教师了解学情。

(3)思考课后练习,学会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提出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要让学生关注课后的思考和练习,看看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还能提出什么新问题。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大都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很多教师同样运用预习本,让学生试做课后练习,再把不懂的问题梳理出来,为课上学习做好准备。

2.教给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的

基本方法

在小学阶段,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扶”得较多,如果没有教师的“扶”,学生就不知道该怎样“走”,更不知道“走”向哪里。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所以,学生到了高年级,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初读感知。初读一篇课文,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大致的内容是什么,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想知道什么。

(2)深入研读。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段落研读文本,能够思考重点语段写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这样的思考会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文本,形成习惯,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3)拓展迁移。学习了一篇文章之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拓展迁移。一是可以让学生阅读同主题的文章或同作家的文章。比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后,可以让学生找来朱自清的《春》读一读;学习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可以让学生读读他的《想北平》等,以扩大阅读视野。二是引导学生把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举一反三,提高阅读能力。如学生学习了小小说《桥》,通过抓住环境、人物、情节三个要素,感受到了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初步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到其他小说的阅读中去,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给了方法,重在运用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思考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

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扶”得过多,过于“强势”,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不会思考,缺少思考问题的能力。到了初中,由于学习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所以很多学生就表现出不会思考问题,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职责,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1.标画批注,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教师都知晓的阅读方法,读书时标画批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小学高年段的语文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自主读书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时批批画画,让他们边读边想,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

目前很多教师注重让学生标画批注,但缺少指导,流于形式,效率较低,最终还是要教什么就讲什么。在标画批注的环节上,教师要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可以让学生批注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对文章遣词造句、表达效果的体会等。可以是理解性的,也可以是鉴赏性的;可以批注词语,进行眉批,还可以批注段落、篇章,进行总批;等等。在學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学会读书思考,更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2.帮助学生形成从具体到抽

象的思维习惯,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

在文章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一般都会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比较抽象的含义。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习惯来理解文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体会文章的内涵,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提高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宗璞的《丁香结》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就注意落实语文要素的要求,即“阅读时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只是单纯地在写丁香结吗?进而让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由眼前所见联想到自己居室外的三株白丁香,由丁香花联想到象征愁怨的丁香结,从而发出人生感慨。如果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都能够透过表面内容,也就是具体形象,深入思考下去,就能够把具体事物转化成抽象的含义,从而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

3.在提高阅读速度中让学生获取重要信息

初中阅读的文章相对较长,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才能读懂文章。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在小学高年级就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出阅读时间的要求,训练学生一句一句地读,逐渐学会扫读文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让学生互相交流等方式检验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能获取多少信息,进而让学生在阅读加快速度的同时,还要由眼入脑,形成边读边分析记忆的能力。

4.关注不同的文体,注意方法的引导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篇目以记叙文为主。初中阶段,议论文、文言文阅读的量增加了很多。小学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较之以往的教材有所增加,也有少量议论文,因此教师要关注文体的变化,借助小学阶段出现的议论文、文言文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以使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

如有教师在讲授《杨氏之子》一课时,就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其”的用法,认识“倒装句”,以及怎样把古文的原意更准确地进行讲解等,渗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教师在教学中便根据文体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议论文,在阅读中引导认识论点和论据,渗透了议论文的学习方法,为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5.勤做课堂笔记,记录学习收获

在小学高年级,要帮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做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捕捉有用的信息,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记录学习的重点难点,辅助课外复习,等等。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思考边记录。课堂笔记,不是把教师的板书抄写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记录学习重点,记录思考疑惑,还要引导学生整理笔记,帮助学生获得新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阅读教学的中小学衔接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作为一名高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中小学衔接的意识,教学中要注意方法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这样就能让我们的学生顺利地过渡到初中的学习生活中。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课文文章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