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治”聊
2021-11-29曹湘宁
曹湘宁
办案监督履职与参与市域治理
检察机关是党领导下的司法机关,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始终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首要任务,而依法办案是检察机关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各级检察机关应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聚焦主责主业,加大办案力度,切实找准检察工作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发力点,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检察力量。
一、凝聚强大合力,以政治建设统领全局
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要求我们把政治引领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一要结合党史教育坚持不懈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武器;二要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坚持不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要坚持人民立场,要接受人民监督,务必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国家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终评判者。
二、坚持依法治国,以法治建设规范秩序
实践充分证明,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既是国家治理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保障。一要在科学立法上求主動。将当前立法的重点放在那些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法律法规上,以良法保障善治;二要在监督执法上求合力。既要建立党组领导、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内部机制,又要建立分工负责、合作共赢、一体推进的外部机制;三要在监督司法上求公正。既要注重办案的质效,通过降低“案-件比”来推动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又要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加快构建权责一致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四要在履职尽责上求极致。要聚焦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环境污染和破坏等生态环境领域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质效。
三、夯实基层基础,以自治建设激发活力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直接形式。一要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众脱贫,提高自我发展、持续发展能力;二要强化网格管理。“网格+检察”工作既是助推市域治理现代化行之有效的新模式、新载体,也是推动检察工作转型发展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深刻变革。网格中有政治、网格中有大局,依托网格平台开展法律监督的过程,就是化解矛盾纠纷、减少社会戾气,加强诉源治理的过程,是检察机关参与市域治理的前沿阵地,也是检察机关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四、坚持多元推进,以智治建设增强动能
当前,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现代科技正在为“中国之治”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一要通过打破数据壁垒,有效发挥部门数字化协同的整体效能,破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渠道不畅、途径狭隘等难题;二要加强数据研判。检察机关应当用好大数据这个“显微镜”“透视镜”“望远镜”,感知社会态势、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以平台数据为支撑,加强对类案和系统性问题的排查整治和风险防范,努力做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三要抓好智治应用。推进“掌上办、网上办”,深化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检察工作领域的应用,例如在综治平台嵌入“检察监督”模块,加强检察工作与全科网格、县乡综合指挥平台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通过“信息技术+检察监督”,依法高效处理网格事件,进一步推进检力下沉、重心下移,努力将检察监督触角延伸到群众需要的每个角落,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