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木山下话小康

2021-11-29史泽奇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营村店子村民

文 | 史泽奇

兴和县毗邻晋、冀,南部群山连绵起伏。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此开辟了大南山游击革命根据地。兴和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自治区深度贫困县,被划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33万群众攻坚克难,彻底摘下了贫困帽子。到2020年3月,全县13668户3514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13.02%下降至0。

巍巍苏木山,见证着革命老区的沧桑巨变;潾潾察尔湖,映照着代代共产党员不变的初心。青山碧水间,兴和人民把革命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魄力,用双手绘就一幅崭新的小康图景。

盘活文化“家底”,赓续红色血脉

店子镇朱家营村多年前还是一个出了名的落后村。村子底子虽差,“里子”却十分“有料”:古长城穿村而过,烽火台、战备洞、百年窑洞及“十二华里大灌渠”诉说着这里沧桑的历史。

为了改变“守着金山受穷”的境况,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班子在充分掌握朱家营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产业扶贫的具体思路,大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牵头建成了大南山革命老区展馆、乡情村史陈列馆、烽火大南山革命广场、民俗窑洞等旅游景点。今年,共有100多批次的2000多名游客慕名前来。借着红色旅游的东风,村里还兴办了农家乐和豆腐杂粮合作社,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村里的“红色建设”极大激发了村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建设家园的热情。店子镇党委副书记、政府负责人贺龙介绍,村里搞建设那段日子,每天都有数十名村民不计酬劳地参与进来。许多村民主动把家中保存多年的老物件捐赠给乡情村史陈列馆。在村党支部引导下,一些村民还走进网络直播间,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宣传推介朱家营村的红色文化,为村里吸引游客。随着共建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朱家营村先后被评为市文明村镇和自治区文明村镇。

发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

村子要发展,村“两委”当好家至关重要。张文智是店子镇白家营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兴和县雄丰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总说:“作为党员,带领大家共同富裕是职责使命。”合作社自成立以来,通过订单农业方式,免费为村民提供藜麦、红谷小米良种和种植技术指导,秋季高于市场价收购产品,极大提高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解决了农产品销售不畅、土地撂荒严重的问题,带动200户社员每户年均增收3600元。

杨红兵曾是白家营村的贫困户,多年来通过在合作社打工置地购车,过上了小康生活。张文智进一步鼓励杨红兵自主创业,协助他贷款承包了300亩耕地,指导他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还为他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机械。即将秋收,杨红兵的欣喜写在脸上:“在合作社成立‘元年’就赶上好年景,预计能收入30来万呢,还带动了4名脱贫户有稳定收入。从贫困户到老板,这是政策扶持、干部帮助才有的结果!”

兴和县将支持进城务工村民返乡创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2018年,在包头工作了18年的大同夭乡兴胜庄村村民李学文了解到了家乡的巨变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毅然回乡创业,成立了兴和县东昇养殖有限公司,引进了一批安格斯肉牛。兴胜庄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李学文创业的全过程主动跟进,积极帮助解决问题,当得知李学文筹措资金遇到困难,村里以基础母牛租赁的形式及时为他提供了支持。一路扶持下,李学文的公司顺利发展壮大,近3年里经营收入逐年增加。

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军组织村民发展大棚种葡萄等产业,每户至少增收2000元;喇嘛营村党支部领办养殖合作社,建成奶牛养殖基地,带动村里50户农户增收……坚实的基层堡垒,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火车头”。近年来,兴和县实施“能人强村”工程,培养了20多名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使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健康发展。

突出产业特色,提升小康成色

九月,五彩的藜麦、火红的谷子、金黄的小米还有各式蔬菜缀满兴和大地。人们守望田野,迎来丰收。

打造面向首都的“大菜园”和“后花园”,是县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方略。按照“北薯,中菜,南杂粮”的产业布局,兴和县建设15万亩以菠菜、甘蓝、西兰花等特色冷凉蔬菜为主打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大同夭乡西三道沟村,4000亩水浇地全部流转用于种植菠菜,流转费高达每亩1200元,比农户自种收益高出600多元。农户流转土地加种菜务工,在家门口收入就翻了几番。

鄂尔栋镇木栋村也建立合作社搞起了菠菜种植。“现在村里人多了。”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梁宝山最先提到的是“人”:“不像以前,村里没产业,留不住人。”2005年就在村工作,2018年任村主任,今年任村支书,村里一点一滴的变化,梁宝山都记在心里。“村里有人才兴旺。家门口有好产业,谁愿意抛家舍业去外地?”他感慨道。

村里人多了,却不见闲人,这是全县农民群众普遍的感受。在兴和县42个老区村,红色基因赋予人们坚定的信心、无穷的力量。目前,老区村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都享受到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政策支持,无劳动力和丧失劳动力者均享受兜底保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31元。

从红色热土到金色福地,一代代共产党人带领群众在这里传承着红色精神,赓续着初心使命。一个个美丽乡村竞相崛起,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新征程上,兴和县将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进程中持续发力。

鄂尔栋镇木栋村菠菜种植基地喜获丰收 兴和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猜你喜欢

营村店子村民
辛集市前营乡前营村
幺店子记忆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心系群众冷暖 助力重建家园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济南黄河北店子水闸管理现状与建议
冬奥会迎宾大道384盏路灯绽放华光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店子乡群众希望建一座纪念馆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