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与构想:从专业认证视角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
2021-11-29张加军吴海鸥
张加军,吴海鸥
(安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1]正式发布,高校师范专业的认证工作随即开启。作为高校师范专业重要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专业,未来必然会全面有序地参与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因此,从师范专业认证的视角审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情况,积极探寻和构建其发展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认证的价值取向
引领专业规范发展,激活和提升自主发展意识。师范专业认证是国家确保高校师范专业实现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专业认证通过高校自评—专家审评—评估咨询与服务等,鼓励和促进专业改进工作,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提升专业发展的积极性[2]。在专业认证视角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应以提升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为核心,依据专业认证标准与要求,自主检查专业发展基本情况,梳理和解决专业建设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关键环节寻求最佳合力点,进一步提升专业发展的优势;建立专业发展自主管理、监测和评价制度,让专业认证引领和规范体育教育专业又快又好发展,稳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并形成省级或国家级特色专业。目前,尽管有些高校对于专业认证工作还处于被动状态,对专业认证的长远价值暂时还没有真正理解,但是,随着专业认证地位和影响力的逐渐提升,专业认证可以引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规范发展,激活和提升其自主发展意识。
促进专业内涵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通知强调,要启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并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3]。师范专业认证,它不仅会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办是否符合要求进行认证,而且会对专业招生办学一定周期后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标准进行认证等;通过高校办学、国家专业认证,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可以实现结构的重构与优化,促进专业内涵建设,确保体育师资培养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专业发展过程中,师范专业认证能够有效针对师范专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总体情况,引导体育教育专业调整原有目标定位,使之符合高校发展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能够有效避免高校之间体育教育专业重复或同质性发展,引导和促进一批专业走区域性特色发展之路,以满足不同地域体育多元化的需求。
对接基础教育改革,满足和契合基础教育体育新需求。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在目标和对象上指向基础教育领域[4],因此,基础体育教育课程及相关政策的改革与变化都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多年来,基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已经对全国普通高校进行了多轮多层次的综合评估,如“合格评估”“审核评估”[5]等。这些评估主要是考查和关注学校整体院系学科、专业发展的同质性问题,而具体专业规划、建设、发展的需求与高校整体发展需求存在很大不同,如体育教育专业目前凸显的问题是:体育师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等与基础教育的一线体育教学实际脱节。师范专业认证强调高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要跟踪对接国际基础教育改革新趋势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新要求,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有效解决供需脱节的问题,满足和契合基础体育教育的新诉求。
2 从专业认证视角审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不合理,缺乏特色。合理、有特色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关系到高校专业认证的通过率。无论是基于专业认证视角,还是从体育教育专业自身发展视角,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应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还要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开办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发展迅速,全国已有306所[6]。一些地方新升本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都开始申办体育教育专业。一些高校因办学条件、经验和师资力量等因素限制,其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不够合理,缺乏特色:一是专业定位没能与新时期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区域体育发展实际需求有效契合,造成了供需双方的结构性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上机械模仿借鉴、同质性设计较凸显、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大纲与体育现实需求脱节。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是专业性认证考查的重要指标。当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正在强劲推动,与之相关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也应不断更新。然而,面对一线体育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需求,比对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与要求,发现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与专业认证的理念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当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学科化现象严重,课程建设过分强调专业技能与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隐性”专业意识、专业能力和职业品德的养成;二是体育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内容板块设置、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等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实需求相脱节。
不够重视体育实践课程建设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职业特质,使得实践教学成为体育师范生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受一些既定学科课程设定框架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一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重课堂轻课外、重校内轻校外、重技术轻实践”的现象较突出。体育课程内容重理论与技术掌握,而轻实践性体悟;缺乏课堂教学观摩、案例分析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对体育师范专业学生进行系统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不够。二是实训平台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不足,教育见习与实习形式较单一,且实习大多集中安排在大四。大四期间,学生面临考研、找工作等任务,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进行教育实习,不能认真对待教育实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专业师资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素质有待提升。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是师范专业认证的重要观测点。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就明确指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大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7]。近几年,随着高校师资人才引进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高校体育师资结构整体情况尚好,但地方性高校体育师资现状仍不容乐观:一是师资结构“近亲化”、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体育教师基础教育一线教学经验缺乏等,与基础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不匹配;二是对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重视不够,特别是忽视了师德建设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师教学实践与“育人”能力的欠缺,从而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缺乏高效的专业内部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专业认证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高校进行专业建设评估的过程。在评估的过程中,高校要想通过专业认证,内部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监测体系非常重要,它是专业发展的内部保障。专业内部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监测机制越科学、越规范,专业认证时的认可度或通过率则会越高。目前,许多地方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评估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专业发展与建设重“评估结果、外部评价和专家评价”,而轻“评估过程、内部评价和常态化管理”,专业内部管理理念与机制有待完善;二是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有效地诊断与解决。
3 从专业认证视角构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路径
顶层设计层面:从务实的角度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是师范专业认证的重要观测点,也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内容。(1)体育教育专业定位要务实。首先,要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把专业化、标准化和终身化的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理念运用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去,并与课程教学、课程建设和评价机制有效融合,提升未来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专业性与适应性。其次,突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凸显体育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与标准化,为国家和区域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范专业人才。再次,依据体育教师职业成长特点与规律,积极培育学生的教师职业信念和专业成长自主意识,不断提升学生未来从师从教的职业素养与能力。(2)人才培养目标要务实。首先,要秉承专业认证“产出导向”[8]理念,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区域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彰显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特色。其次,依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研究与挖掘本校体育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立足并服务于区域体育教育的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地方性体育教师专业特点,有效设计满足体育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再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过程中,积极邀请体育教育教学专家、用人单位、基础教育一线体育教师和已毕业的学生参与,征询和倾听他们的意见。
课程体系层面:细化与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1)课程体系是专业认证的重要观测点,也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形成有效对接和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矩阵;每门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环节要支撑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提供有效支撑。其次,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强调“技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大学四年课程总学分的限制,为了增加实践课程的学分,高校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可以适当压缩课内学时学分、优化各类课程学分比重。再次,要重构体育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知识、技术、技能和基本方法,为了在有限的课程容量内对毕业要求提供支撑,专业核心课程可优选6~8 门进行重点建设;教师教育课程是未来体育教师专业意识、能力和职业品德养成的重要载体,在课程与学分设计时应依据基础体育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变化合理安排。(2)课程教学大纲在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体育课程教学纲要性的指导文件。修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首先,要根据专业课程特色,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目标进行细化,有效对接毕业要求。其次,熟知课程内容逻辑关系,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使之有效对接所支撑的课程目标。再次,选择合适的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并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有效对接。总之,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不是对原有大纲简单格式的修改,不是常规的课程大纲内容模式,而是要先厘清课程教学大纲与学生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反向思考设计并细化课程教学大纲。
实践教育层面:重视实践课程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课程的学习是师范专业学生教师教学经验养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课程的建设情况也是专业认证考查的一个观测点。加强体育实践课程建设。首先,要摒弃课程类别的束缚,加强课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技术与实践教学的融通、联动和互补,优化实践课程建设,创新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其次,要合理安排体育实践课程教学时间,要融于学生大学四年各个学期或学段,形成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培养模式,丰富学生的感悟、认知和实践体验,进而提升其实践能力。再次,规范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管理与指导,以《体育教学设计》课程为例,因班级学生人数多而进行分组“试讲”,如果实践环节的管理与指导不足,会导致分组实践教学纪律松散,教学实效达不到预期目标。专业认证背景下,重视实践课程建设先要做好实践课程的管理与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践课程的效用,进而有效提升师范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体育专业特质要求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要更加重视实践能力。首先,遵循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转变高校课堂教学的“灌输”模式,适当减少课堂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时间;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课程教学目标,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分层、分类,合理贯穿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兴趣和活力。其次,建设校内教学实践训练室、实训模课平台等,更新体育教学实践环境与空间。如模拟教学训练中学生通过课前备课、课中试讲、课后回放录像,指导教师和学生点评等,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些薄弱教学技能进行反复强化、改进并最终熟练掌握,这对学生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效的。再次,建立或拓展校外体育教育实习实践基地。高校要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合作,多拓展一些中小学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多给学生创造到基础教育一线真实课堂进行教育教学实习的机会,通过实地教学实践体验,学生能早点了解基础教育对体育师范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明确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师资建设层面:优化师资结构和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是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首先,建立有效人才竞聘制度。在专业人才竞聘中,要综合考究竞聘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摈弃各种干扰,简化竞聘程序,坚持人岗相适原则,竞聘与薪酬同步,营造教师愿教、乐教的工作环境。其次,有效选择课程教师,优化课程师资结构。在选择课程师资时,要知晓教师的专业特点与优势,优配各类课程师资人选。再次,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有效协作,优化教育实习导师队伍结构。鼓励高校教师到基础教育一线进行社会体育服务工作,加强与基地体育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增进对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实际情况的了解;同时,可谋划或建立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与高校协同培养体育师范人才的机制,切实、真正发挥“双师”实践指导的价值,提升体育教育实习的效果。提升教师素质。首先,要重视单位现有师资队伍建设。设立在职教师教育培养培训资助项目,鼓励和资助想深造且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读硕、读博或者短期访学;加强与国内外或者省内外优势体育教育专业的联系与合作,畅通教师常态业务培训与交流渠道,鼓励教师合作学习和研讨等。其次,优化体育师资学缘结构。学缘结构“近亲化”影响专业发展与学术争鸣已成社会共识。优化学缘结构,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从不同的高师或体育院校引进优质体育毕业生。再次,建立激励政策和考评机制。制定教学成果、教学效果和教科研成果等激励政策,提升对教学获奖教师的奖励幅度。
监管制度层面:建立专业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专业认证不仅对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认证,而且也对专业管理运行机制进行监测。专业认证非常重视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管理,在认证评价指标体系中列出了许多观测点。因此,建立高效的专业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内部检查制度建设,加大专业发展内部自主审查能力,激活专业管理自觉性和主体能动性。其次,积极建构体育教育专业管理台账信息库,把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情况,如人才培养方案和大纲修订、课程内容模块设计、教学进度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师资队伍结构、学生学业成果、教育教学实践安排与组织、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的数据如实记录,构建专业管理台账信息库,为专业发展提供准确、完备的评估评价材料。再次,自我评估与自主监测要常态化,要能够及时、准确地形成专业发展基本数据监测报告,及时解决专业发展问题,做好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自我保障机制。首先,建立教师上课质量监测机制。加强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材料、课堂教学质量等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巡查和督导听课,组织学生就教学情况进行座谈、评教等,及时动态了解体育教师上课的质量。其次,建立学生业绩反馈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表现,即可测评的课程考核、体育知识、运动技术、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表现如何。再次,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价机制[9],从不同视角对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校内课业相关质量评价外,校外的相关评价信息的收集非常重要。比如体育服务社团、体育基础教育实习基地、毕业生用人单位等,他们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评价话语权。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等方式收集毕业生质量反馈信息,形成学生质量分析报告或者问题分析报告等,及时真实地了解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如今,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已处在新的历史阶段,专业发展的路径如何构建,高校人才怎样培养才能有效满足未来社会需求,无疑已经成为摆在高校师范专业发展面前的巨大挑战。师范专业认证或将会成为时代的“宠儿”,在高校师范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得以彰显。在我国体育教育领域,虽然参与师范专业认证的高校还很少,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证准备、参与认证工作将会是我国众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