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2021-11-29闻宝联
闻宝联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 100024)
有个学员与我讲,做搅拌站,最怕出质量问题,一出问题施工方和建设方就都推给搅拌站,搅拌站很无奈无助!目前情况基本如此,搅拌站觉得很冤,但有时候就是搅拌站的问题,只是自己没意识到,不会分析。但我从另一个角度与他讲:出了问题不可怕,就当是交了学费,但学费是交了,就要学出东西来,学不出来就是白交了!出问题不一定是坏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提高,经验不断积累。这就像人体本身,经常得些小病的人反而长寿,一是自己更注意养生,二是一些自限性的疾病本身也会产生干扰素,反而提高了肌体的免疫能力。一直不得大病,得一次就可能要命,混凝土也是一样的。但作为搅拌站要真正能产生“免疫能力”,找出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至关重要。读书很有用,但如果不结合现场,你读书只是多知道了几个术语,在微信群里炫一下显得专业一些、不太外行而已。另外,逻辑思维很重要。
以前我写了一篇专栏文章——《逻辑是个好东西,这个可以有》,这个案例处理我没到现场,通过对方的描述并派我学生去了现场,解决了问题。文章提出有些时候即便不懂混凝土,通过逻辑分析也可以确定方向,结合实际找出问题原因。那次的 C40 混凝土强度散差很大,大的四十几兆帕,最低试块压出来才 18MPa,差了四个等级不止!直接原因是试模刚度不足,装了混凝土在振动台再一振,引发了胀模。《一个试模引发的冤案》,是结合我在工地现场发现的问题,经过分析排查,最后确定是试模尺寸不规整引发的,换了标准试模问题迎刃而解,这也促使我们专门制作标准试模服务行业,避免不必要麻烦和争端。
图1 是学员发我的图片,再出现此类问题可能会对技术人员有所帮助。
图1 试块中间裂开
学员做抗压试验,没有出现想象中的环箍效应、中间收腰效果,反而是从试块中间裂开问,他我这是什么情况。我说:“你量量试块吧,我怀疑是中间凹进去了。”用卡尺一量,果然如此。是不是感觉意外?看看图 2,是变形的试块样子,当然这是比较突出的。
像图 2 这样的试块强度怎么可能高?散差大是必然的!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以现在的交通条件,行十万公里都不够,得以百万公里来计。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你绕地球走两圈,而是要多去实践,对于应用型研究来说,闭门造车是出不了专家的,一定要多考察、多走访,多深入现场,才能多了解实际,现场出现的问题会远超出你的想象!
图2 明显的不规整试块
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不到一线是找不到答案的。我虽然大多数时间都在一线,光凭照片我也是不敢轻易下结论的,因为不会拍照片的人拍出的照片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信息量太少,照片要拍出裂缝的分布、走向、位置等信息才具备一定的价值。然后再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什么时候施工,什么时候拆模,什么时候发现开裂,在什么环境下、用了什么材料等等等等。特别是这期间有无发现异常,光凭一张裂缝的照片,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天下的裂缝长得都差不多,但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就像人得感冒,无论是病毒性的,还是受热、受风、受寒所引发的,几乎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发烧、发热,症状相似,还要通过做相关的检测,比如验血、验尿和一些其他检查,先排查是不是感冒,因为很多病的表现初期与感冒相似,最终根据检查结果,找准病因对症下药病就好了,用错了药反而越治越重,甚至丧命!混凝土也是一样,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很重要。
有次我去培训,互动环节一位技术员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某个楼层的板面施工,有一块混凝土,大概几个平方,两天不凝固,周边都已硬化,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他向我咨询原因,我说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没到现场,更不了解情况。我问他这种情况是不是很普遍?他说不是,就这次这一块出现了。如果是普遍发生的现象,就有共性,是个大概率问题,原因就好分析,如果就这一次,是小概率事件,那我也不知道。会后我与到过现场的技术员交流,了解到是当时坍损比较大,后来没加水而是加了外加剂,罐车快速转动几十秒,才卸出来打出去的。那这个问题与搅拌车搅拌不均匀、外加剂没有完全分散开可能更有关系,他们也基本认同这个观点,但这也只能是一种猜想了,只是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是这个原因造成的,那么下次注意尽量搅拌均匀就是了。
图3 是一张墩柱的照片,泌水离析痕迹严重,也是现场人员发给我的,要我帮助分析原因,我问是否加水或过振,回答都是否定的,这就奇怪了。我又问坍落度是不是太大?回答也不是很大,这肯定就是出了意外。
图3 表面离析痕迹严重的墩柱表面
后来到现场了解时发现了问题。现场的墩柱大概十来米高,在浇筑混凝土前,为了防止烂根,要先浇封底砂浆,而砂浆用量也就 1~2m3,搅拌站不想再安排罐车,在从搅拌机把混凝土卸料到罐车里后,罐车后尾再卸砂浆,想着搅拌站到施工现场距离不是太远,也不转动,到现场先卸砂浆再卸混凝土就可以了。但这是不允许的,因为在路上罐车颠簸晃动,砂浆与混凝土混了料,实际的混凝土用水量严重超量,到现场严重离析,结果浇筑到墩柱里再一振捣,出现了严重的泌水,就形成了砂线。
这在 GB 50164—20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里明确提出:
6.5.1 在运输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不离析、不分层,并应控制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实际上,绝大多数质量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不规范造成的,从原材料管理、配比设计、运输、浇筑、振捣、养护、模板到结构设计等等,每个环节都可能会有问题,这就给引发质量问题的诱因分析造成了难度。
对于混凝土工程而言,只了解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往往越不懂工程,越看重原材料,越看重配比,当然这些是基础,必须要多了解。要做好工程,避免大的质量问题,在了解本学科的知识前提下,一是要多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二是要多结合工程。混凝土的问题往往是多因素引发的,不深入一线、不多走访了解实际,往往会误判,误人误己!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反复、反馈,理论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否则只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