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文献综述
2021-11-29王红蕾徐海静
王红蕾 徐海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各民族人民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彰显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十分重要。近年来已有档案界学者在该项工作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运用知识图谱对十几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一方面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建档来进行保护的发展脉络,展示出当下在该工作领域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挖掘出建档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相关工作者今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指引方向。
一、数据来源及知识图谱绘制工具
笔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总库”以“篇名”作为检索项进行检索,但检出文献分别仅有23篇和48篇。由于这两个关键词检出文献数据较少,无法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作出相对精确的述评与分析,因此笔者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20年12月20日),共查检出409篇与检索词直接相关的学术成果,主要散布在档案学科领域。笔者经过对文章内容的筛查,共检索出333篇学术文献,并对这部分文献进行分析。从查检出学术文献的发表时间来看,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的学术成果最早发表于2006年,该篇学术文章主要叙述了艺术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密关系以及通过建立档案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做哪些工作[1]。笔者采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Ⅴ作为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绘制工具。
二、文献检索结果与知识图谱的数据分析
1.检索出文献数量与作者发文量统计。在绘制知识图谱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十几年来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学术成果进行汇总与整理,理清学术成果的发展脉络有助于知识图谱的绘制与结果分析。
表1 CNKI数据库检出文献量与发文时间统计
从表1和图1检出文献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的论文发表始于2006年,之后曲线图呈波浪式发展轨迹。2009年出现了该项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档案学通讯》与《档案学研究》两种期刊共刊登了20篇高水平文献,主要是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价值与开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建设,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此后,直到2013年,该工作领域的学术文献数量稳步增长。通过笔者对已发表文献内容的梳理,文献逐渐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一系列名录及传承人名单的公布引起了档案界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的广泛关注,并且发表该项工作研究的学术成果明显增多。尽管2013—2016年略有下滑趋势,但该项工作的研究成果始终保持在年均20篇以上。从文献发表的数量来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的研究成果数量并不多,且学术文献数量的增长速度不快,但整体趋势呈波浪形增长。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在我国档案学研究领域中相对小众,一方面研究者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档案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另一方面还要具有相对丰富的整理与文献编纂经验,由此才能形成相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提出的建档保护措施才能更具有可行性。
图1 CNKI数据库检出文献数量与发文时间柱状图
表2数据主要梳理了十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研究高发文量作者及其成果的活跃周期。从表2数据统计结果来看,王云庆、何永斌两位学者发文量最多,并且与其他学者发文量比,呈现出断层式领先,但其成果活跃时间相对较早。虽然如此,王云庆、何永斌两位学者的部分成果至今仍为学界的高被引率论文。其他学者的发文量相对平均,并且学术成果都集中在2011年之后。根据笔者对未列入高发文量作者统计的成果分析来看,虽然2006年至今相关学术成果的数量较多,但发表2篇以上学术成果的作者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发表1篇,且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
表2 高发文量作者统计及其活跃周期表
2.知识图谱的绘制与分析。在CiteSpaceⅤ的数据分析界面,将来源文献时区跨度设置为2006—2020年,单个时间分区为1年,主题聚类词来源为标题、摘要、系索词与标示符,阀值选择各时区的25个高频被引或高频现节点。通过对2006—2020年“中国知网总库”所检文献之间的引用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见下页),并列出20个高频关键词及其核心度(如表3所示,见下页)。根据知识图谱分析,笔者把关键词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代表目前国内档案学界对该工作领域研究的四个方向。
图2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知识图谱
一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问题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途径是口耳相传,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是我国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并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培养也是该项问题的核心工作。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近年来我国涌现出多位学者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关键词高频汇聚度分析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0.61)、保护(0.12)、传承人(0.02)、文化遗产(0.04)为高频关键词。该区学术成果主要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按照类别撰写,通过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来传承与保护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莫灿(2020)[2]、朱必云(2017)[3]等。
表3 高频关键词表
二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现代思潮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关注,甚至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迫在眉睫。通过关键词高频汇聚度分析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0.29)、档案式保护(0.07)、档案保护(0.03)、档案化(0.05)、开发(0.01)等关键词共同组成了二区的关键词群。该区学术成果主要围绕通过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来达到对其保护的目的,如夏熔静(2017)[4]、覃凤琴(2007)[5]等。
三区:关于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问题的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建档保护是近十几年学者提出的,因此不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搜集、管理,还是对档案工作的建设与开发,都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探究。通过关键词高频汇聚度分析来看,档案(0.21)、档案管理(0.13)、档案部门(0.07)、档案馆(0.08)、档案工作(0.02)、档案建设(0.01)、档案资源(0.01)等均属于该区高频关键词。该区学者主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机制与建设原则进行研究,如王亚斌(2019)[6]、何永斌(2008)[7]等。
四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存问题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与独特性使得其档案也多种多样,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建立数据库是近些年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关键词高频汇聚度与知识图谱绘制分析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0.65)、非遗档案(0.18)、口述档案(0.11)、声像档案(0.01)等为该区高频关键词。该区的学术成果主要围绕利用当前的数字化手段来更好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从而起到抢救与保护的作用,如谢海洋(2018)[8]、易春燕(2018)[9]、彭毅(2009)[10]等。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的未来发展空间
通过对十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论文高频关键词汇聚度与知识图谱的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学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问题的研究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存在一定的欠缺,整体的研究层次仍然较为笼统,并且存在基础理论不够完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研究视野不够开阔这三个方面的不足。随着理论与经验的不断积累,尽管已有学者对其进行初步的细化与深入研究,但仍然较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问题涉及多个领域,需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多角度进行探究。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未来的发展空间进行以下三方面展望。
1.完善档案数字化理论体系。从2008年开始,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时至今日尚无大量研究成果以供参考。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建立档案数据库及资源平台等方面的学术成果研究层次仍然不够深入,能够达到元数据研究层次的成果更是十分稀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开始就留有较大的空白,我国相关学者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去进行探究。通过将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相关理论更加系统有序,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理论体系的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理论体系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新形式管理与开发起到了根基性作用,并且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得到更好的指导。
2.由理论研究向实践探索过渡。自2006年至今,学者们发表的学术成果在概念性、必要性及原理性分析上的研究不断完善。2009年之后,开始出现一些按照地域或类别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研究其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难题的学术文章,同时不少学者还加强了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保护与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尽管当前文章尚停留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法的层面上,并且其中的建议或者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还未可知,但从学术成果内容的演进来看,我国学者已逐渐重视起对实践方面的探索,这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问题研究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也有利于为推动建档保护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3.利用多种视角进行细分化探究。我国学者最开始发表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相关的学术文献大多是宏观视角,很多内容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策略,这恰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不相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注意到之前的策略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且大多数探究的角度都是单一地从档案学角度阐述,与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以及涉及档案数字化的计算机领域对该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涉及多种学科,各界相关学者应从不同角度对其探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学者们也开始按照地域、类别等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结合具体案例,以文化、记忆、计算机技术应用等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探讨,提出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保护策略。虽然这会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工作量,但却更有利于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完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当前属于我国档案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与发展促生了当下丰富多样的学术成果,尽管尚未达到领先水平,但为我国将来更好地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规划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问题的研究需要学者们用深邃的学术视角去描述更深奥的研究对象,在辽阔的学术视野中去阐述更广袤的学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