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大扶贫背景下高校智力帮扶的路径与对策

2021-11-29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贫困户攻坚培训

崔 桦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文化传播与艺术设计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19)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消除贫困,扶贫攻坚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整体贫困现象,是我们党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平台,融汇了各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的人才储备。因此成为扶贫攻坚的主力军。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一所以远程网络教育为主导的高校,在远程网络教育、应用课件软件储备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其中有农业技术,物流,金融等与农业农村有关的一流专业。如何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促进陕南山区脱贫工作,实现贫困户增收成为我校定点扶贫的重点课题。对此我们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

安康地处秦巴山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景观。从自然禀赋看这里具有三大优势资源:一是富硒资源。陕南山区三分之二土壤面积富含硒元素,农产品95%以上富含硒元素,农作物、畜产品、干鲜果品硒含量均高于同类地区。二是生物资源。有4600多种绿化苗木、林下种养、富硒茶饮、特色林果、桑蚕丝绸和山林植被。三是旅游资源。安康山川秀美,气候湿润,是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休息旅游圣地。但是由于地理交通不便,导致乡村旅游业发展缓慢。

“万年丰乐,安宁康泰。”知晓安康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安康地名的由来。然而,实际上这个地方既不“安”也不“康”。这里,曾是陕西最为贫穷的地方之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曾是现年75岁的王富杰大半辈子的记忆。王富杰一家住在茨沟镇贯沟村山上的土坯房中,吃水都是件困难事。千百年来,恶劣的自然条件,再加上无数次的水患,让这里百姓的生活一直与贫穷为伴,难以过上像样的日子。

2014年以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一直持续定点帮扶安康市的茨沟镇贯沟村,开展了因地制的扶贫工作。积极探索陕南农村脱贫新途径。

一、发挥教育智力资源优势,积极构建高校+贫困户+特色产业扶贫培训模式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根据陕西省教育厅有关教育扶贫工作要求,发挥高校在全省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结合高校工作实际和村贫困户需求,我校制定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特色产业扶贫培训方案》,旨在通过开展针对贫困户产业培训,加大对贫困农户产业技术知识培训力度,助力精准扶贫攻坚。为了这一《方案》的实施,我校党委委员多次赴安康市茨沟镇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座谈,交流落实高校+贫困户+特色产业扶贫培训的具体工作,驻村扶贫工作人员深入村子逐户逐人宣传鼓动,积极落实针对以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的,有基本劳动能力,有一定学习能力和有实际创业意愿的村民培训工作,先后举办养鸡、养羊培训、核桃种植培训、电子商务培训等特色产业现场培训班,接受培训的贫困对象达二百多人次。在培训中,各类专家不仅详实地讲解了各种饲养知识技能,而且现场解答了他们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使培训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培训,不仅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科技知识热情和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推动了当地村民饲养业的开展,从而带动了该村脱贫致富。尤其使农村电商在扶贫开发和助农增收上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由此打开贯沟村产业提升新局面,使当地农副业产品销售额保持持续增长。

二、发挥高校一流专业特点,与当地共建旅游产学研基地

旅游业发展对于城镇一体化进程有着推动作用,旅游开发不仅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更重要是能加强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消除彼此之间的经济落差,为区域经济的融合做准备。让农户在旅游业中就业,脱贫致富。陕南安康拥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开创“高校+扶贫+生态旅游”模式,扶持陕南乡村旅游业是我校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之一,瞄准这一目标,我们尽力发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资源优势,帮助当地拓宽旅游项目内涵,激发当地旅游资源内生动力,促进当地脱贫攻坚。为此,我们采取了两点做法:一是实施了农业旅游品牌推广工作。从旅游的产业链布局入手,进一步把景区的服务质量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其次,培养与创建民宿模式。找准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协助茨沟镇推广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等方式,增强贫困群众对帮扶项目的拥有感、效益的获得感,不断激发了和培育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先后累计带动了124户贫困对象,使户均年增收2000元。二是发挥我校一流专业优势,积极推动山区旅游品牌建设。2017年5月,我校领导赴安康市,与汉滨区委、区政府领导及相关处、部、局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征求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初步确定了旅游“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整体工作思路,即结合汉滨区优质旅游资源,以一流专业为智力支持、以提升赢湖双龙景区旅游综合服务为目的,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双龙”景区特色旅游模式,帮助完善付家河水上旅游区项目设计和提升秦岭王莽山景区等项目,使景区规模扩大,辐射带动周边村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就业脱贫。与此同时,还引导景区劳务用工向贫困户倾斜,有效的带动周边14个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每年仅通过景区可销售农产品1600多万元,其中农产品增收达600多万元,景区每年可解决就业贫困户450人,年人均收入2000元。

三、夯实“四个一”项目工程,助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一个硬任务,必须出实招,见实效。几年来我校为了搞好该村的扶贫工作,还做了下列工作:一是帮助贯沟村改善交通状况,打通农产品运输瓶颈。2016年初,我校针对贯沟村因交通不畅、人员车辆通行不便,农业物资运输困难,严重制约全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实际情况,帮助修建产业路1.5公里,解决30余户120人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目前工程已全面完工,已交付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出行与劳动生活不便问题。二是帮助贯沟村创建核桃果园,带动全村群众致富。根据工作队前期调研发现,贯沟村坡地较多且较为肥沃土壤,候适合核桃树生长,因此,我校积极协助全村开展核桃果园的创建。目前,全村已统一栽种经济果树(核桃)800余亩,已初显规模,提高了多数村民的经济收入。三是帮助贯沟村创建村级图书室,实施教育智力帮扶。2016年4月,工作队在调研时发现,贫困户有致富脱贫的愿望,但由于缺资金、少技术,使计划难以开展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一次性投资数万元,选购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科技知识相关书籍800余本,帮助村上建立起图书室。目前,图书室已面向全村群众借阅,缓解村民农业科技知识贫乏的状况,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四是建立“单位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循环项目。2015年以来,我校党员干部对结贯沟村贫困户开展了“不忘初心,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逢年过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深入贫困乡村,访贫问苦,济弱扶贫,在校内形成了鼎力扶贫的合力。截止目前,此项活动已开展了4年之久,累计帮扶困难群众30多户。

近几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有力推动下,经过我校的不懈努力,加上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安康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据《陕西日报》2019年2月27日报道,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公告:安康市汉滨区、平利县、旬阳县、石泉县、紫阳县、白河县、汉阴县、宁陕县、岚皋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我们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何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这关系到脱贫攻坚战能否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全社会以及高等院校继续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积极探索社会扶贫新途径、新举措,为全面夺取我国脱贫攻坚战最后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贫困户攻坚培训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培训通知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会议·培训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