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策略
2021-11-29张福仙丽江市玉龙雪山景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文/张福仙(丽江市玉龙雪山景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的核心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管控制度的执行以及各项管理职能的发挥,均需要内部控制工作的支持。
一旦事业单位运营管理脱离了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与管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将面临诸多风险隐患,同时难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极有可能给事业单位稳定运行造成影响。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助力单位依照科学的流程工作、监督各类财务及业务行为、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构建稳定协调的内部沟通机制。因此,事业单位要对当下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积极探索优化与完善策略,构建先进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内部控制模式,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持。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概述
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稳定的内部运行环境、科学的风险评估策略、完善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等。
构建完善的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其目的在于为事业单位各项业务处理活动提供程序、标准及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内部控制覆盖事业单位所有运行流程,为各项业务行为建立了具体的控制标准及行为准则,同时根据不同业务流程的关键点,完成风险分析与控制。这将助力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更加规范化、高效化,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管理及服务效率,助力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现状
(一)内控意识不足
事业单位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属于内部控制环境部分。人,是组成内部环境的主要因素,稳定的内控环境需要全员的积极参与。但从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情况下,单位内部员工缺乏内部控制意识。这就影响了内部控制氛围的形成。由于意识不到位,许多控制工作难以有效地推进,削弱了执行力度。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工作,必须要内部控制体系的管控。
如果缺乏内控意识,工作人员在处理各项基础工作时,难以保证完全依照内控制度标准执行,人为因素将对业务推进造成巨大的影响。这将严重干扰事业单位的经营稳定性。
(二)制度体系滞后
制度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撑。完善的制度为内部控制执行提供了依据,然而事业单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原有的制度过于滞后,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运营及管理需要。也有一些制度,在制定时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够完善。这些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整体业务流程的控制。导致部分工作只能够依照执行者的主观意识完成,无法从制度体系中找寻到具体的依据,整体工作随意性较大。对滞后的制度内容,需要事业单位加入最新的规定及章程。只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保证内控工作的有序推进,使控制体系更加完善。
(三)落实执行有待提升
只有科学的制度标准,是不足以支撑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还需要通过完善的监督考核及管理策略,落实各项制度,提升执行力。然而,多数事业单位只注重制度的建设,后续的监管并未落实到位。监督力度不足,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制度不再具有行为约束性。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的监督工作由审计部门完成,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专业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控制监督效果。然而根据事业单位不同的情况,有些单位会选择财务部门或财务部人员兼任审计工作。这不仅弱化了审计的独立性,同时也难以保证审计人员重视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如果审计工作难以保证不相容岗位分离,那么其他内部控制工作将更加难以落实。
(四)内控体系建设流程不完善
内控体系建设流程,是指针对事业单位原有内控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核心程序。建立规范化的流程,能够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确保严格的审核,同时能够广泛搜集意见反馈。但当下事业单位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往往集中于制度建设、环境优化或考核评价、某一特定的管控关键点,不注重整体流程的规划。也有部分事业单位采用同一套内控体系,未设立后续的更新流程,也并未制订优化与改善计划[1]。
这些问题加剧了内部控制体系的滞后性,同时无法保证新旧制度的有效衔接,不能够系统呈现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流程,也可能导致各个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出现壁垒,无法形成有效的联系,难以实现相互促进与制衡。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策略
(一)强化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意识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将助力内部控制体系在日常工作中的渗透,保证各类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
单位要将增强员工内部控制意识作为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使所有工作人员均充分意识到自身责任。每一个人既隶属于部门、单位,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均需要与内部控制体系关联起来。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一方面要结合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培训体系,组织多样化的宣导及培训活动;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使事业单位始终处于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中。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其经营目标具有更强的服务性。因此,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单位也要将这种公益性渗透其中,确定内部控制目标,帮助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思想,正视自身的价值,逐步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内部控制核心技能,积极主动地将内部控制思想反映到自身日常实践工作中。
(二)更新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更新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至关重要。一方面,要针对原有制度滞后的情况,调整制度内容,使之适应现在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加入最新的规定,使制度更加完善。
首先,要关注业务流程的细化与管控。内部控制制度,最终是要通过执行,嵌入到整个业务流程中的。因此,制度要明确各部门及岗位的工作职责、核心任务,通过细化清晰的标准,体现在具体的制度条款中。
其次,要关注制度后续的应用。事业单位要关注本单位的核心业务,并梳理其中的重点监管环节,据此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执行规范与监管标准。如果制度内容充分、具体,且与工作实际情况相符合,那么制度后续执行将获得可靠的保证。此外,不可忽视执行方案的设置。具体的制度内容如何有效地落实,就需要通过执行方案,制订计划与步骤、明确工作任务[2]。内部控制制度是从整个单位的角度建立的工作标准。各部门及各岗位人员要依照具体业务流程,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将不同业务流程对应的规范条例提取出来,制定完善的执行方案,确保制度对执行行为进行有力的约束。
(三)监督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
针对内控制度的落实,事业单位要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及考核机制,借此督促各部门及人员的执行、监控执行进度及执行效果,评估制度的有效性、分析内控体系的完善性。
首先,要按照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设立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人,同时设置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内部控制管理小组。成立该小组的目的在于,协调单位内部大量的管理及运营工作,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并建立追责机制。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监督及管控部门内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划分部门内内控工作任务,实时反馈部门内内控执行情况。
其次,要明确各部门及岗位的内部控制管理职责。由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人,将内控工作落实到各个部门负责人。由部门负责人将内控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并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明确自身岗位职责,承担相应的内控责任。
最后,上下层级之间要建立沟通渠道,部门间也要强化沟通与合作。一旦发现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问题或执行方案出现漏洞,要第一时间反馈,及时消除内控工作中的风险隐患,并通过管理对策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3]。此外,要重点关注审计的独立性,建立专职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配合监督机制,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管。
(四)建立标准的内控体系建设流程
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管理需要,建立标准的内控体系建设流程,并且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流程图。这一流程图要体现整个内控体系的建设过程,明确其中具体的工作环节,并设定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对应的工作时间。此外,要注明参与人员、部门,并且体现参与部门间的流程关系,以及各流程对应的负责人。
首先,构建内部控制制度要参考原有内控制度内容,同时要结合最新的政策法规、管理规定,确保制度内容的完善。其次,初步制度方案形成后,要进行方案公示,征求所有职工、主管、分管领导及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及建议。然后将相关意见建议统一搜集、整理后,对制度方案相应条款进行调整与修订,形成最后的终稿。
终稿方案需向管理层反馈,由管理层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试运行阶段。整个试运行阶段要实现运行和调整并行[4]。一方面要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分析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对制度条款进行优化与调整。在试运行结束后,即可正式进行制度公示,并实现全面运行。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关系着单位运行管理的稳定性。因此,要从内控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入手,为单位运行管理提供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推进单位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单位要重视目前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策略,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通过事业单位强化内控管理意识、更新内控制度、监督制度落实、建立内控体系建设流程,将进一步提升单位的管理效率,促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全面提升单位的服务质量及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