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韵”从生活来
——小班体验式乡韵感知的思考

2021-11-29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幼儿园戴媛博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海门号子小班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幼儿园 戴媛博

“韵”,表面来看是抽象的,如做解释,则有和谐、节奏感、风致、情趣、意味等特点,对于幼儿来说,“韵”看不见摸不着,虽然有时能够感受得到某种“美”,但由于小班幼儿的直觉思维学习特点,往往把握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对内在的涵义不甚明了,也就难以产生真正的热爱。我们生活的家乡海门,是一个人杰灵秀的地方,有很深厚文化底蕴,张謇先生、卞之琳先生为海门的文化奠定了基石;三星家纺、沈绣将海门的艺术品传播得更远;常乐颐生酒、山羊肉将海门的乡味飘扬四方;海门山歌,通东号子将海门的乡音传向四方……这些都值得孩子们去感受,去传承。

然而,现代儿童的生活中却被外来的文明占据了,很多孩子跟着家人认识了圣诞节等节日,爱上了西餐美食,开始学习英文,连绘本也是国外进口的。诚然,优秀的科技与文化是拓展视野的良好工具,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该在现代生活中泯灭。

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关注到我们的本土特色并感知其美好,是教师时时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既然本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即应从尊重小班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基础出发,采用生活体验的形式引导幼儿关注本土的传统事物与自然风貌,以自身生活需要为切入口,激发幼儿对家乡的了解,增进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真情实爱,真正成为有民族烙印的、新时代的海门人、中国人。

一、走进生活,观察倾听

大自然、大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素材。幼儿完美地呈现了人类以观察、倾听为学习技能的特点,他们会沉迷于一朵花的摇摆,也会专注于猛兽的奔跑,甚至表现出模仿的能力,展开学习的画卷。教师应积极发挥这种能力,让幼儿去真实的生活中欣赏家乡。

(一)从自然生活中观察家乡

海门自然资源丰富,从渔农业和矿产,都能极大地丰富幼儿的认知,教师和幼儿一起去海边、参观博物馆、收集矿产自然物,了解身边的自然景物。孩子们说:“我的海门有这么多好吃的美食,天天吃都吃不过来!”联系家中所用的装潢用品等,幼儿进一步了解了这些冰冷的矿产美化了、方便了自己的生活,海门,真是一个让人幸福的地方!想到这里,幼儿由衷地感受到喜悦、幸福,怎能不爱家乡呢?家乡在孩子们的眼里是最美好的!

(二)从人文生活中倾听家乡

除了丰富的物产,海门的人文历史也十分悠久浓厚。张骞故居、书画家王个簃、文学家陆侃如、作曲家龙飞等历史名人向孩子们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景象;海门山歌、通东号子等民俗吸引了幼儿的耳朵;新兴的农庄、草莓基地呈现了新时代的社会风貌,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奠基人,也是当前幸福生活的护航者。幼儿在倾听他们的故事的同时,联想着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更加感受到前辈们的奋斗与“我”的关联,在幼儿的心里,海门人是智慧的、海门是美丽的!

二、生活尝试,充分感知

在皮亚杰的心理理论中,同化效应使得儿童接收到外部的信息刺激,产生感受,儿童会做出自己的反应和调整。小班幼儿好奇心很重,孩子们了解了家乡的物产、人文,他们产生了一些疑惑:什么人喜欢唱通东号子?为什么上班的爸爸妈妈不唱?现在我们为什么不穿张骞那样的衣服了?为什么在很多地方听不到作曲家龙飞的音乐?

教师感到,仅仅满足幼儿了解家乡物产和人文历史的好奇是不够的,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变革,我们也许不能时时重现过去的生活,这是时代的变化,也是孩子们想要探索的内容。我们更应该跟随孩子的兴趣点,根据孩子们的时代特点将这些海门的特色、特产、文化进行调整与改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合当代的孩子,才能适合孩子去理解,才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

(一)满足幼儿探奇的渴望

小班幼儿年龄小,经验少,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想要知道的问题也更多,针对幼儿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收集资料帮助幼儿了解。教师带着孩子们一块儿搜索网络,鼓励幼儿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由教师告知。游戏化的活动能促进孩子的成长,也只有孩子自己获得的才是符合孩子需求的。孩子们说:我们不穿张骞那样的衣服了,是因为现在不需要了呀,衣服太长了也不方便玩游戏;听不到龙飞的歌,因为现在的歌曲和音乐太多了,如果想听,网络上能找到龙飞的音乐,很方便的;至于通东号子,爸爸妈妈上班的时候也用不上,平时听听、唱唱还是很有意思的!这些都是源于孩子的生活,而也正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生活所发现的才变得如此有生活感。瞧,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考和语言做出了最符合他们认知的、最合理的解释,这是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成长,是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尊重个体独特的感受

教师必须理解,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各自的教养印痕,在引导幼儿体验家乡韵味的同时应重视和尊重个体的感受。比如,有的幼儿偏好艺术,有的善于交流表达,有的偏于内敛宁静,在体验的时候可能出现或兴奋或沉默的表现,教师要细心与幼儿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并尊重这种感受,因为它可能在幼儿的生活、游戏中展现出来。

个性化的教育并非一味追求个性,而是寻找孩子的个性化需求,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好,就像十个手指头各有特点。老师必须看到孩子的特色,并去倾听,发现孩子的不同兴趣点从而有序地进行引导。

丽丽等几名幼儿痴迷于听通东号子,而这个痴迷正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丽丽是江北人,爷爷奶奶对通东号子也很感兴趣,在丽丽的询问下,他们利用自己的资源让丽丽欣赏,让丽丽感受了通东号子的吆喝。于是她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要求爸爸妈妈放给自己听,还从马路上的汽车声里、海边的船声中听出了“号子”。当然,很多具有幼儿联想的成分,但已然呈现出幼儿运用已有素材加工展现生活现象的特点。教师深感,教育来自生活,也在反馈着生活,孩子们的表达是真实的、也是富有韵味的!

三、表达体验,内化乡韵

乡韵来自生活,也终将回归生活。幼儿从生活中感受到的浓浓乡情,会回到他们的精神上体现出来,成为个体的一部分,推动幼儿在本土环境中持续感知、发展,完整人格、完善知识,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与习惯。

(一)自由表达体验的脚手架

有时候,教师可能因为要达到教育目标,或是处于某种帮助的心理,显得“没有时间或空间”让幼儿自由表达,这样的课程看上去是完美的,却抹杀了幼儿自主想象的机会。对幼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给予“标准答案”,而是充分自由的、能主动探究和发现的环境。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育的六个解放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世界。笔者认为,教育的作用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这是什么、该做什么,而是架起幼儿与外界联系的桥梁,搭建一个能够向上攀登的脚手架,激励他们以己之力到达适应的高度,这在“乡韵”的体验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的资料、一起踏足的场所,无不充满海门本土生活的气息,幼儿能观察到日常熟悉的物品、食物、景象,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感受,对小班幼儿而言,“熟悉的东西”是大胆表达的安全基石,也是有物可言的依靠,更是产生体验的厚实土壤。

(二)内化乡韵经验与情感

幼儿对乡韵的感受,呈现出了解——实践——发展——了解的螺旋式上升趋势,逐步形成内化经验与情感。教师应锻炼自己能敏锐地体察到幼儿在何种阶段感受到了乡韵、表现出了对乡韵的理解,有了哪些创新,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幼儿对乡韵课程的掌握与拓展。

作为土生土长的海门人,我们应该看到海门的文化基础,也应该感受到文化在逐渐消逝的痕迹,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去传承去发扬海门的文化,海门的历史。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诚然,我们的时代在前进,家乡、祖国却是永远不能忘怀的人文之源,我们来自这里,根在这里,无论幼儿的未来在何方,相信曾经的乡韵将种植在孩子们的心里,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海门号子小班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唱起号子走汉江
海门赞
吴城排工号子
时代号子
海门打开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海门农民为何能够增产又增收
分成三等份
变成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