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研究
——非遗档案抢救与保护

2021-11-29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咸宁市文化遗产物质

雷 宇

(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 咸宁职教(集团)学校,湖北 咸宁 437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就是指所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档案材料,这些档案材料有一定的保存价值,有的是以实物形式保存的道具、器物,有的是以文献形式记载的文字记录,有的是以声相形式保存的声像资料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等新形态、新业态涌现,现代化进程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迎接着挑战。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档案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和价值

人类社会的文明是灿烂的多样的,文明承载与传承的方式是文化遗产,这里面有物质层面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国家和民族层面看是对我国文化主权的保护,从国际文明和人社社会的层面看是为了满足可持续化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从国际到国内,各级各类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中也都肯定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档案的重要作用,相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记录和保存也提出了相关要求。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该《意见》中要求,“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1]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该《通知》中建议,要“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2]2011 年 2 月 2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于 2011年 6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法律条文中提到,“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3]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要“完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普及”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4]

同时,一些省份和地区也相继出台本土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条例和保护措施。以湖北省和咸宁市为例,2012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于2012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条例》明确指出,要“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对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要妥善整理、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5]2014年6月27日,咸宁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咸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议》,该《决议》肯定了咸宁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非遗保护中所做的工作,并把“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档案和数据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工作。[6]2017年1月6日,在咸宁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时任咸宁市人民政府代市长王远鹤同志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未来五年,咸宁要“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城市文化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与非遗文化遗产相关的“图书馆、档案馆、群艺馆”的建设。[7]深度挖掘咸宁包含非遗文化在内的地方特色文化,充分运用地方历史和民俗元素,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支持建成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和创意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体验区等。

以上资料表明,政府及各文化事业机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档案部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更是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二、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档案抢救与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宽泛而抽象的内涵,一般来说,它的表现形式是各族人民经过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各种传统文化,以及具体承载这些传统文化的场所和实物。其中有三个条件是它必须具备的,一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是必须是经过一代代人民传承下来的,且具有一定历史的,至少达百年以上,三是到今天也有着其生命力,是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的。

咸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厚本土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吸收了新的文化元素,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充分融合,创造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民间习俗。有生活习俗,如咸安的哭辞嫁(婚嫁)、洗三朝(添丁),通城的做道场,咸安大屋雷中秋节祭月活动等;有农耕习俗,如“开秧门”与“糊仓”等;有节日习俗,如正月初一出天方、元宵节(通城赛锣赛亮)等。

2.民间文学。包括咸宁各地区的方言及民间谚语、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如崇阳民间长篇叙事山歌《钟九闹漕》《双合莲》等,民间传说《三国传说》《李闯王殉难九宫山的传说》《嫦娥的传说》等,机智人物故事如咸安《钱六姐的故事》、通城《张家十伢的故事》等等。

3.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既有包括咸宁各种工艺美术制品及独特制作技艺、传统美术技艺,如(通山木雕)、(咸安竹雕)、(通山竹雕)等,又有包括传统戏剧如采茶戏(通山采茶戏)、崇阳提琴戏、通城打锣腔等;传统音乐如薅草锣鼓、嘉鱼呜嘟、赤壁脚盆鼓等;传统舞蹈如通城拍打舞等。

4.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手工艺技能,包括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技艺与工具等。如通山县豆豉酿造技艺(杨芳酱油豆豉酿制技艺)、黑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红茶制作技艺(杨芳林瑶山红茶制作技艺)、通山粑坨、崇阳米酒、牌洲丸子等。家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祖传秘方、传统医药。如镇氏风湿病疗法及马钱子秘方、崇阳县骨伤科、咸宁胡氏烧烫伤疗法及祖传秘方。

5.传统体育和游艺。如崇阳赛龙舟等。

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咸宁人民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通山门楼文化、通城“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等。

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文化为代价,特别不能抛弃了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今天的中国正走在“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道路上,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也直接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为文化领域的新热点。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咸宁市根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是制定总体规划,完善组织领导制度。成立了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各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其中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于2014年从文化馆单列出来,专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成立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通山、崇阳、通城等地还专门围绕建设民间文艺之乡工作成立创建民间文艺之乡领导小组。

二是配备人才队伍,落实非遗工作经费。2014年,市政府为市群艺馆新增2个编制,专门用于非遗保护岗位,同时聘请民俗专家万立煌在非遗保护中心进行理论辅导和业务指导。通山县非遗保护中心2014年单列以后,县编办以内部调剂的方式为其配备了4名非遗工作人员。崇阳县将崇阳提琴戏剧团变更为“崇阳提琴戏传承发展中心”,所有人员从事非遗传承工作。通城县明确1名专职人员从事非遗保护工作。赤壁市明确1名专职人员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嘉鱼县以“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方式,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咸安区公开招聘1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安排3名兼职非遗工作人员。我市依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和《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议》,结合新预算法实施,推动各地将非遗保护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市直为5万元,咸安区为3万元,嘉鱼县为1万元,赤壁市为5万元,通城县为2万元,崇阳县为2万元,通山县为5万元。

三是扩大非遗宣传,加强各界保护意识。非遗传承的力量来自群众的自觉自愿,为引起全社会重视非遗、投身非遗保护,我市利用多种渠道宣传非遗。第一,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并通过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在CCTV发现之旅频道播放精心制作的视频。第二,建立非遗网站,密切与报社和电视台的联系,搭建媒体宣传平台。目前,我市已经建成市群艺馆“非遗之窗”、通山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网,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咸宁麻塘风湿病医院等保护单位建有官方网站,《咸宁日报》开设了非遗专栏。

四是振兴传统技艺,实施生产性保护。赤壁市大力发展茶产业,振兴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这一传统工艺,荣获“中国青砖茶之乡”和“中国米砖茶之乡”的称号。嘉鱼县对传统美食类非遗项目“簰洲圆子”进行生产性保护,将家庭式作坊建成连锁工厂,成立了嘉安食品有限公司;通山县建立了木雕产业园。

五是推动非遗立项,完善非遗名录体系。以非遗普查为基础,我市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明确保护对象。截至2018年6月,共有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20个,市级项目50个,县级项目129个。

另一方面,由于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的事实也提醒我们,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各级政府和非遗保护部门着手对拥有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进行保护,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最为直接的保护就是建立非遗档案与传承人档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非遗档案在保护的过程中既面临着先天的不足,又遭遇着后天的挑战。首先,从一定层面上讲,的确面临着一些先天不足的问题,因为其植根的土壤是民间文化,其传承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偶然性。在历史长河中,民间文化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技艺往往作为“奇淫技巧”被排斥在主流文化外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只能是以人民群众自己的方式代代相传。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遭遇着一些后天的挑战,即我国文化生态本身的巨大变化,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直接造成了一些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的消失,同时作为其载体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档案也随之受到毁弃或流失,这些现实的困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一)文献档案资料的缺乏

传统的主流文化一般都是靠正式的文献记载而流传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靠的是言传身教,很大一部分没有记载于正式的文献之中,即使现存的一些记录资料,由于缺少官方的重视和支持,仅存于民间文化中,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已经面临着流失的危险。

(二)传承人传承渠道不通畅

在当代的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带有明显历史厚重感的传统生活方式难以比上灯红酒绿的现代化生活,某些无法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更多地吸引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眼球,因此,即使传承人被政府认定并予以保护,但在当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传承渠道却不畅通,收不到徒弟,从而导致这些传统技艺因没有传承人而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

虽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对它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从总体上讲,社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很多人虽然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但对这个词的详细内涵与外延则不甚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更是知之甚少。缺少了民众的热情,对非遗档案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不利的。

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途径与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中应注意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可以通过对非遗档案的保护来实现的,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存在这档案的特点,有和档案属性一致的地方,一是它的原始性,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二是它的历史性,它是形成于人类历史实践中的;三是它的文化性价值性,它是人类行为的真实再现。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的共有的特点,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有形的档案,即用档案的载体来特定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充分利用两者的共通性依然能够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情形真实的原生态的反映,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

要特别强调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的过程中,务必要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一是要确保档案材料的真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间的,流传下来的形式主要是靠口口相传的,传播的内容因人为化的原因可能会发生偏差和变异,如传承者的个人素质(记忆、口音等)和个人感情都会对传播内容造成各种影响,我们在建档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的对待,尽可能真实地予以记录。二是要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完整性包含两个方面,从宏观的角度看,一种文化体系内的内容是一个整体,即档案内容之间的整体性,这就要求建档的过程中既不能分裂了一个整体,也不能有重复现象的发生;既要深入分析,又要广泛收集;既要集中建档相同的文化项目,又要及时补充动态,维护文化面貌的完整性。从微观层面讲,则是一份档案材料的完整性,面对每一份非遗档案材料,要做到全面客观,而不能片面主观。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基本模式与主要做法

1.开展抢救性记录,夯实档案基础

做好抢救性记录是非遗保护的第一要务,我市动员广大非遗工作者实施档案式保护,运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留存非遗档案,建设非遗档案室,崇阳县对提琴戏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演唱的腔、板、调等进行抢救性记录,并录制成光碟,免费发放给提琴戏爱好者学习,在当地产生极好的影响。目前,我市已经编辑出版《咸宁长篇叙事山歌》《游哲茂鼓词精选》《桂乡遗风》《钱六姐的故事》《崇阳提琴戏》等30余种非遗资料、文集、音像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开展传承人推荐命名工作,壮大传承队伍,由市县文化主管部门发文,命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市文新广局命名严悌火等27人为第四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夏淑兰等3人为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通山县文体新局命名张颂贤等24人为第四批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崇阳县命名王中平为第二批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通城县命名吴志奇等27人为第一批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嘉鱼县命名刘新江等5人为第一批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此外,我市已经将档案建设列为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市群艺馆顺应形势,设立一个专门的非遗档案室,存放普查资料、申报资料、地方文化书籍等非遗档案,各地非遗保护中心也将非遗档案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开展。

2.重视基地建设,展示非遗档案

一是积极探索非遗展示馆建设新模式,尝试运用图文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等形式建设咸宁市非遗陈列馆,依托非遗档案,充分展示非遗项目传承、非遗技艺、非遗成果等。二是为传承人举行传承活动提供固定的平台,建设非遗传承基地、档案保管展示馆和传习所。全面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或集中展示、传承某一重大项目,便于更好的抢救和保护非遗档案,为非遗档案展示和传承活动提供固定的平台。如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建设的鄂南文化展览馆,通山县非遗保护中心建设的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示厅;或用于集中展示某一重大项目档案,如赤壁市的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传习所、通山县的熊氏木雕厂展厅、崇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提琴戏)。三是挖掘非遗资源,开展民间展演。通山县组织民间文艺团队开展民俗表演,以通山山鼓传承团队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团队常年活跃于各个乡镇,展示通山山鼓、山歌等各种乡土文化。崇阳县支持提琴戏剧团开展商业演出,90余个剧团活跃在全县12个乡镇和周边县(市、区),年演出2 000余场次,接待观众达100万人次以上。

3.加强开发利用,加大展览宣传力度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非遗档案,编研出版书籍、画册等文化产品,能够培养和提高大众的文化情怀,促使非遗项目以“活态”传承下去。二是开发校本课程,发展非遗教育。通山、崇阳、通城、咸安等地教育局与当地非遗保护中心合作,以通山县实验小学、崇阳县实验小学、通城县隽水寄宿中学、咸安区汀泗桥镇中学等为试点,结合通山剪纸、崇阳提琴戏、通城拍打舞、汀泗地花戏等地方特色文化,设立校本课程,创建非遗传承学校,开展传承人进校园活动。三是充分利用非遗档案及编研成果,组织我市非遗项目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先后参加了荆楚风中俄情-湖北文化走进俄罗斯、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湖北文化艺术品博览会、中国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欢乐春节”荆楚文化走韩国-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展览。四是在市、县、镇举办非遗展览,宣传我市非遗历史和成果,营造非遗文化之乡的氛围。2015年9月,我市举办了“咸宁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以传统技艺类和表演艺术类非遗形式创作抗战题材作品,“活”用非遗档案成果,既呼应了活动主题,又宣传了非遗项目和传承人。

4.建立数字化非遗档案馆

一是非遗项目管理部门设立非遗综合档案室,存放普查资料、申报资料、地方文化书籍等非遗档案。二是非遗项目管理部门指导非遗保护单位抢救和保护非遗档案。三是根据综合非遗综合档案室、非遗传承基地、档案保管展示馆等非遗档案保管单位,联合建立非遗数字档案馆,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借鉴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非遗档案及研究成果,满足非遗档案资源需要长期保存的需求。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推进,非遗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方式在迅速瓦解与消亡,商业性的流行文化风靡全球,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在流失、文化空间被压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传承咸宁市非遗,延续文化根脉,守住精神家园,“让居民记得住乡愁”,迫切需要全社会共同付诸行动。

注释: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2]《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5号,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185117.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年 2 月 25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4]《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2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大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见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网站,http://www.hppc.gov.cn/p/7570.html.

[5]咸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咸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议(咸宁年鉴2015),2015.86.

[6]咸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政府工作报告.咸宁年鉴2018.长江出版社,2018.3~10.

猜你喜欢

咸宁市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与文化遗产相遇
工友艺苑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咸宁市检察机关依法对李春城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