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南非遗进校园的实施途径研究

2021-11-29夏小玲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音乐舞蹈进校园民间

夏小玲

(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思想、品格、精神、信仰、审美情趣等,被称为是民族、区域文化的活的灵魂,它关乎到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民族、地域文化身份,关乎到我们能否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非遗课程进校园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形式。

一、鄂南地区非遗文化概述

鄂南位于湖北省的南端,地理位置优越,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创新的发展。这片土地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例如嫦娥文化、古瑶文化、三国文化、茶马文化、咸宁向阳湖文化等,其中通山山歌有千年历史,嘉鱼呜嘟发源于三国东吴时期、崇阳提琴戏形成于清代中晚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的精神家园。鄂南民间音乐舞蹈文化打造了鄂南文化的历史标识,促进当地生产力提升,提供人们情感交流载体,为当地人民茶余饭后添加了很多色彩。崇阳提琴戏、通山山鼓、山歌、神歌及嘉鱼呜嘟、赤壁脚盆鼓等被纳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是湖北省及咸宁市民间音乐舞蹈文化的优秀代表。

(一)声乐类

1.通山山歌

通山山歌极具地方特色,其特殊的唱腔和方言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包括高腔、平腔、急口令、哭腔在内的唱腔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群体自发唱歌或竞赛,一般进行对歌,也叫“盘歌”,这一传统习俗至今尚存。

2.通山神歌

通山神歌是一种流传了千年的艺术形式,遗存着宗教信仰方面的因素,如今已成为民间音乐中比较特别的形式。神歌的创编对格式要求很高,一般是在七言绝句的基础上进行编曲,因此常给人以一种欣赏诗歌的感觉。

(二)戏曲类

崇阳提琴戏形成于清代中晚期,是流行在鄂南崇阳县、通城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剧种。提琴戏的声腔包括有:正腔、杂腔和小调三类。

(三)器乐类

1.嘉鱼呜嘟

三国东吴时期由牌洲湾牧牛人用泥土制成鱼形泥哨,钻孔吹出“WuDou”之声,已有悠久的历史。呜嘟音色圆润,浑厚悠扬、低沉古朴,音域在3—6(11度)。

2.通山山鼓

相传“山鼓”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广为流传。农民经常用唱山歌敲山鼓来缓解劳累,放松心情,加油打劲,“一鼓催三工”指的正是山鼓对劳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依据情形的不同可分为“挖地鼓”“挖山鼓”等,在不忙时山民们坐在一起唱山鼓,叫做“山鼓坐唱”。

(四)舞蹈类

1.通城拍打舞

拍打舞是从明朝末期开始的,在清朝初期达到鼎盛,起源于瑶族。拍打舞就是伴随着通城的俗语歌谣从明朝末期清朝初期开始流传一直到现在,它的舞蹈特点就是表现在打节拍。

2.赤壁脚盆鼓舞

脚盆鼓形状像脚盆,鼓面通常是由牛皮蒙制,并通过绘画进行装饰,面画内容可分为阴阳八卦、飞禽走兽等内容。常常可以在祭祀活动、游艺活动、地方生活习俗活动中,以鼓点来跳舞。

二、鄂南地区非遗文化的艺术特点

(一)大众娱乐性

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起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自然生态”,表现的都是日常生活、劳动场景和喜怒哀乐情感。经过历史的沉淀、博采众家之长,现在逐渐在更大范围内流行开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精品。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文化内容来源于鄂南大地,根植于人民大众,维系着一方百姓精神寄托,因此它具有娱乐性和大众性。

(二)即兴表演性

鄂南地区人民敦厚质朴,情感表达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哲理,民间音乐往往具有即兴性,舞蹈在动作上的演绎常常不会循规蹈矩,只保证舞蹈在韵律、节奏、脚步和姿势上大致相仿,表演者可对其余的部分进行自由发挥,融入自己的情感,在原来的舞蹈上进行创新。

(三)文化价值高

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起源于民间,且它的发展依赖于这片土地,因此区域性、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特色鲜明。区域性主要体现在鄂南民歌、戏曲都用地方方言演唱,鄂南话属赣语系的代表方言,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方言,自成一体,迥然有别,“山歌不出乡,各是各的腔”,就是说的这种特征;时代性主要体现在故事性、叙事性诗歌和戏曲,成就了鄂南“中国叙事长诗之乡”美誉;社会性表现在音乐舞蹈有知识传授,如《十字歌》传授历史知识、《十月怀胎》传授生理知识、《字谜歌》传授文学知识、《劝春》传授时令节气知识等,还有对旧社会的控诉、对新制度新时代的赞美;民族性体现在古瑶文化与汉文化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形成了鄂南文化特色,也凸显了鄂南音乐舞蹈文化的特色价值。其中的通山山鼓、通山神歌、通山山歌、提琴戏、嘉鱼呜嘟、赤壁脚盆鼓、通城拍打舞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类音乐舞蹈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艺术史上灿烂的明珠。

(四)寄托情思性

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们感情上的调节之所、栖息之地。美轮美奂的表演体现出了当地人民渴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提高生活品质,实现幸福梦想。此外,真挚抒情的歌唱、惟妙惟肖的舞蹈也成为了男女之间情感交流、互明心意的媒介。用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婚姻生活、风土人情、生活情趣等丰富的内容来表达人们的情感。

三、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势在必行。非遗课程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化大国战略布局,精神家园建设不容懈怠

非遗文化有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我国文化底蕴以此发源,民族精神需要更广泛的发扬,非遗文化也需要大众来传承。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不仅仅要在本地区传承光大,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乐园。还应该担任文明的使者,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国际化文化。要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和世界先进的理论和经验,确定正确的非遗文化保护方针,使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更顺利有效。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的内涵,需要挖掘理解,再将新的精神接续传递。最重要的是挖掘非遗文化中的教化功能,明确其对校园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要正确看待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的作用,重视其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推动能力。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可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有益,使每个学生了解非遗文化,提高学生非遗文化保护意识。

(二)德育美育基础工程,地方政府与高校责无旁贷

重教化、正民风,是地方政府抓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德育、美育的基本任务。非遗文化具有美育功能,也具有德育功能,抓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是夯实德育和美育的基础工程,应该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有利于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各级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非遗文化进入校园这项工作,要制订完整可靠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和考核体系。在工作开展中,要明确工作的目的、内容、方式、要求等,推动“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工作顺利完成,为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打下强有力的基础。

(三)非遗文化价值宝贵,保护和传承已刻不容缓

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形式丰富,包括民间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舞蹈作品以及传统的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这些民间艺术文化具有极高传承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已刻不容缓。学校自然成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日常接触,进一步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明确其重要性,使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四、当前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理念上认识不够

目前,政府和教育部门对非遗文化走进校园的工作有一定的安排,但具体落实还不够,导致该项工作现阶段仍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应试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事,因为非遗文化并不属于应试课程,所以根本没人在意本工作的落实,导致学生们对鄂南本土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根本不了解。大部分学校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安排还存在欠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浮于表面,自然无法意识到其重要意义,无法产生传承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文化的责任感。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不利于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的发展,教师要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视,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发地学习和保护民间音乐舞蹈,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使得这类艺术形式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部分教师的非遗专业知识不够

经过认真的观察和走访了解到,很大一部分教师都不能正确的认识非遗的知识,对非遗概念也不能完全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主要来自网络视频、参考文献、静态的教学道具等,教师缺乏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蜻蜓点水般的教学使得学生无法深入体会鄂南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内涵。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教师拟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学时必须始终坚持一个目的,不仅要做到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要做到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使学生自发地保护和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学校课程设置仅限于选修课,缺乏非遗教材

现阶段鄂南地区部分学校并没有对非遗课程高度重视,在应试课程中依旧没有添加非遗课程,目前通过第二课堂、兴趣班等形式让学生来了解非遗,第二课堂、兴趣班都是学生自愿参与的,不受教师的支配。教师上课都是自备教材,学校没有统一的教材,缺乏非遗教材现象严重。

(四)对非遗进校园工作的管理不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工作由文化旅游部门承担,学校事务由教育部门管理,怎样让非遗进校园要两个部门很好的协调工作,也是今后必须努力要做的工作。在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工作中,鄂南地区文化部门提供了大力的支持,给学校提供非遗相关资料,协助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激励他们积极配合工作。但是由于教师工作量过重,并且需要经费的支持,因此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需要相关部门很好地沟通协调。

五、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施途径

(一)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措施

1.提高学校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认识

学校要不断提升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让非遗进校园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高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这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教育部门应积极支持学校,让非遗文化走进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知识。通过学校官网、公众号、广播等进行宣传,教师和学校应配合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邀请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传承人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知识。

2.加大非遗文化传习机构和传承人的建设

现阶段,鄂南地区部分民间音乐舞蹈的传承人都进入了老年状态,因此当下最紧急的任务是分门别类设立“非遗传习所”,让非遗文化“安家”。与此同时,加快培养年轻具有活力的新一代传承人去保护和传承鄂南民族音乐舞蹈,要扭转青年人对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认识不足的局面,在学校就让青少年形成传承和保护民间音乐舞蹈的意识。充分发挥学校文化传播的作用,使学校成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学校可以邀请优秀的民间艺术表演者和具有一定资质的研究人员,让他们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知识,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使学生畅游在非遗艺术的海洋中,在民间艺术家和研究人员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追根溯源,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爱上民间音乐舞蹈。

3.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的非遗知识培训

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训练,可以借助各级非遗研究专家、非遗传承人、非遗中心工作人员的力量,使得教师先获得系统性的学习,进而强化学校非遗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们接触的非遗知识具有正确性、科学性,同时还富有深刻的内涵。

4.将非遗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修订非遗教材

教师要编写非遗教材,让学生能系统的学习非遗知识,还要将非遗课程列入学校的必修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

5.加强对学校非遗工作的考核

文化部门要对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行考核,要和教育部门合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学校的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考核中,从体制方面确保这个项目成功进行。对非遗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师给予奖励,这样才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二)鄂南地区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具体方法

1.声乐方面

一要培养学生的歌唱的兴趣。教师以音乐鉴赏的形式对鄂南地区民间音乐作品进行相关的教学,学生通过聆听民间音乐提高学习的兴趣,锻炼音乐鉴赏能力,增强对鄂南地区民间音乐的理解能力。二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直接把鄂南民间歌曲当教材在课堂上教唱,学生可以更好的从歌曲中感受情感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美的熏陶。三是要有名师指导。民间歌曲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有调式、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初学者很难接受或产生兴趣。要邀请一些专家、传承人、有影响力的演员、民间艺人开展有关鄂南地区民间音乐的讲座,亲自进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民间音乐兴趣。

2.器乐方面

大多数音乐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具有鄂南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如呜嘟、山鼓等,无法展开详细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非遗乐器,同时聘请精通非遗乐器的民间艺人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了避免教学课堂变成演奏会,教师需要辅助民间艺人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不断完善民间器乐的各种演奏技巧,在观摩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是鄂南地区民间器乐进课堂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民间乐器演奏教学时,要注重训练学生的空间特色记忆力,由于鄂南地区民间乐器形状、演奏的形式和音色别具特色,具有自己节奏和音律特点,学生通过练习能达到熟练演奏程度。

3.舞蹈方面

首先,教师要加深对鄂南地区非遗舞蹈文化的研究。在教学课堂上,详细阐述鄂南地区民间舞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非遗舞蹈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有些学生在学习鄂南地区民间舞蹈时只关注身法和舞蹈技巧,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舞蹈缺乏灵性,没有感染力。其次,要注重非遗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的融合。让非遗舞蹈“活下去”“舞起来”是当地人的重要使命,以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态、发展的眼光来将鄂南地区非遗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鄂南地区非遗舞蹈风格与湖北省、其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合,让学生理解舞蹈蕴含的意义,从而抓住鄂南非遗舞蹈的精髓,成为鄂南地区民间舞蹈的传承者、发展者。再次,教师可邀请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家或民间表演团队进校园,与学生合作交流活动,进行特殊的非遗文化体验,真切感受乡间的音乐舞蹈艺术。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比如鄂南地区的节日盛会,到乡间田野去观看鄂南地区艺人的演出,通过参与活动能够强化学生对鄂南地区民间音乐功能、内涵、种类、风格和作品的认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去乡间采风、体验非遗文化,可采用视频、音频、文字等进行记录。将课外民间采风与课内传统教学相融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查,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了解鄂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感知非遗文化的魅力。

六、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应当成为当地人民所熟知的文化品牌和重要的精神食粮,尤其是承载着未来希望的青少年群体,急需要补充这份文化营养、担负起继往开来的责任。因此,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有着重要意义,使命光荣。在鄂南这片土地上我们看到的是从很久之前流传下来具有民族特征、地域印记的民间音乐舞蹈非遗文化,有很强的感染力,对鄂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当学校承担起传承非遗的角色,学生们也就能更近距离地接触非遗并感受其中魅力,从而树立保护非遗的意识。只有让非遗步入青少年群体的校园生活中,才能阻止非遗走向消亡,才能使得优秀的非遗文化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音乐舞蹈进校园民间
钢琴舞曲在音乐舞蹈课伴奏中的应用探究
当当鼓
高校音乐舞蹈教育的开展现状及对策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民乐改编在音乐舞蹈基训课中的应用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