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完善

2021-11-29陈洁

经营者 2021年10期
关键词:管控机制监管

陈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丽水海关,浙江 丽水 323000)

一、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想要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需要结合事业单位自身实际运行情况及职能特征,以此实现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及水平的目的。随着新会计机制的推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力推进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各项经济运行的合规性、合法性,确保资金安全使用、财务信息完善,进而推动单位高效发展。因此,优化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势在必行。

第一,优化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保障单位资产的安全性与使用效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主要以预算为主线、资金管控为核心点,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有效监管预算执行,结合工作安排分析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及资金使用效益[1]。

第二,优化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经济活动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反腐倡廉机制建设。事业单位运用信息手段构建并完善经济活动的日常监管机制,将制衡机制引进内部管理当中,更新优化其业务运行流程,确保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从而实现各项经济活动的权限制衡,形成立体化的网络模式。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职责不明确

由于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会涉及单位多个部门的项目,且对工作人员自身综合素养要求较高,一旦对风险管理职责缺乏清晰划分就会导致单位内部工作人员能力与职责匹配度不足,进而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财务人员缺乏明确的职责、职权规划,则不利于相应职责与工作效率的充分发挥。由于工作能力降低,缺乏专业性的判断,在出现如资金、质量等问题后,则容易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最终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增加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内控活动缺乏全面性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中财务业务与其他业务之间并未有明确的区别,不相容职位间缺乏应有的分离控制,这一情况使得部分员工存在舞弊行为。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重点环节的职位安排落实不到位,并且受到固有理念的长久影响,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仍旧以财务人员为主,无法充分发挥出内控制度的效用[2]。

(三)工作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以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内的财务人员为例,由于单位编制数有限,财务岗位只能作为编外岗,这就导致其财务岗位对高精专业人才没有吸引力。此外,编外人员存在人员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的问题,这类员工对财会相关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并且对财务工作的意义作用缺乏正确判断能力,进而对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造成影响。相较于普通企业,事业单位属于非经营性单位,对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有所忽视,使得大多数员工对自身能力价值的提升不积极,与相应职业标准存在差异。

(四)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虽然多数事业单位内部已经处于内部控制建设阶段,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流程,对单位内部分工作具有积极性作用,但是单位现行的风险评估机制依旧存在缺陷。尤其是关于资金使用风险的管控,当前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重点依旧集中在审计监管上,对事前及事中监管缺乏重视,其重心大多集中于事后监管,无法真正达到防范、监管的目的。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应当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安排专业的风险管控人才,充分结合内部控制与经济风险防范,借助底线思维意识管控风险,从而构建出监控预警、分类评估、应急处置一体化的防范和处理金融风险的制度,重新梳理掌握风险管控的运作流程及具体职责,重点查找分析各个岗位风险点,进而对事业单位经济运行展开有效管控。另外,通过注重风险管控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有助于提高分析、应对经济风险能力,从而提高未来风险的识别、预测能力,紧跟当前经济运行趋势,进一步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水平。

(二)提升执行效果

第一,健全内部控制活动。明确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或者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理念,实现财务部门的脱离,一方面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推动内部控制活动的有序运行。通过调动各部门积极性,促使其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中,从经济活动的各环节着手开展。同时,事业单位还需要就职责职权进行明确的划分,尤其是关于单位资产管理、审计等重要部门,通过合理有效的工作模式促使各职能部门形成相互监管的模式,进而推动事业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另外,事业单位还应当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秉持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的原则,保证经济活动运行的合规性、合法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了解掌握各项收支业务工作的权限,进一步开展工作,确保所提供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度与有效性,有效规避舞弊行为的发生。

第二,构建健全的监管机制。事业单位在完善内部控制工作的同时,需要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为后续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当紧跟时代趋势,改善传统的发展理念及思路,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及实践经验,对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科学管理,同时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此达到提升内控有效性的目的。另一方面,想要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率,尽可能地减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需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监管机制。

(三)完善工作人员结构

第一,引进优秀人才。在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工作与其单位内部结构息息相关,人才更是各单位机构中有效运行的关键资源,为此事业单位需积极纳入更多优秀的人才,实现完善优化内控目标。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以及道德感和责任感都对内控工作的运行效率造成很大影响。所以,事业单位需进一步提出更高的人才选拔招聘要求,形成严谨合理的招聘制度,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单位员工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达标。另外,事业单位还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根据其他影响因素合理规划职位,保证人力资源效用的充分发挥,进而促进事业单位整体的经营发展。

第二,加大培训力度。事业单位还需注重内部现有员工的培训工作,帮助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形成正确认识,增强其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单位全体工作人员,要在日常宣传推广过程中增加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促使其从本质上了解到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而提升员工专业素养,以此提高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率。如此一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仅具备了内部控制意识,而且形成专业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运行环境。

事业单位应先对各部门负责人及总会计师展开培训,在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强化自身内部控制意识,从而实现提升内部控制业务素养的目标。事业单位还需强调财务人员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工作,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理念,财务人员需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及时了解最新的法规及知识,提高自身的风险防控和监管能力。另外,单位内部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知识培养也十分必要,内部控制知识培养可以提升自身内控意识,为实现稳定健康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四)健全单位风险评估机制

事业单位应当注重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对于管理层而言,应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通过优化完善相关机制,有效规避内控风险的发生。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掌握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特征及相关政策,同时,需鼓励会计工作人员以外的员工积极参与到风险评估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而有效规避内部控制形式化。基于此,事业单位需以自身情况为基础,构建可行性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另外,事业单位还需定期开展精细化的风险评估工作,深入分析各项业务活动的潜在风险及风险发生后产生的损失,再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形成健全的风险预警体系,高效管理潜在风险。

五、结语

内部控制建设对于我国事业单位制衡内部权限运行、依法行政、实现廉政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具体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优化完善,提高单位内部管理能力,树立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为事业单位稳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管控机制监管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施工现场的信息技术与成本管控
浅析现代项目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管控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皮革机制
广电总局出台“最严”整顿电视盒子管控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