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红十字会公信力提升机制研究

2021-11-29程汸铌周如林田嘉乐

经营者 2021年10期
关键词:账本红十字会区块

程汸铌,周如林,田嘉乐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一、红十字会公共信任现状

(一)红十字会的危机现状

公共信任也叫制度信任,它是社会公众对于公共组织、私人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共同维护公共生活有序运行的社会责任的系统化的有限期待,这是维持公共生活良性运行的一种客观整合力量[1]。红十字会作为典型的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公众对其基本功能必然也存在这种期待。公共信任体系具有层次性,即社会组织的公共信任度与它对公共生活的影响程度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大小密切相关。公共信任关系具有脆弱性,即信任转化为不信任比不信任转化为信任更容易。倘若不对公共信任进行有效管理,这种信任关系将会变得更加脆弱。

红十字会对中国慈善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统领全局。因此,红十字会社会责任的缺失所导致的信任问题必定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的公信力逐渐降低,红十字会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此背景下,一个负面谣言就足以使整个组织的诚信系统崩溃,而组织最终难免跌入“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通常源自某一社会事件的信任风险,风险通过传递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公共信任风险,并且逐渐被放大直至临界点[2]。2011年的“郭美美微博炫富”、2012年的“汶川地震救灾物资霉烂”等事件让民众对红十字会的捐赠热情降至“冰点”,中国红十字会乃至中国非营利性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损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湖北红十字会疑似刁难协和医院”“央视记者探访武汉红十字会被阻拦”“武汉红十字会被质疑分配物资显失公平”等事件被曝光,网络舆论将红十字会推向风口浪尖。目前,公众对于红十字会的信任几乎丧失殆尽,这正是由于我国红十字会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所带来的信任风险经此路径而产生的叠加效应。再加之中国红十字会没有及时对媒体与公众的质疑作出解释和改进,其形象进一步大打折扣。

(二)亟待解决的公益慈善需求

1.个人捐赠需求持续增加。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群众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增强,他们更加关注公益事业。《2018年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和《2019年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社会公益总值与非营利性组织数量都在持续增加。内地个人捐款率在2018年增长了3.24%,该年内地个人捐款总额仅次于汶川地震的捐款总额;2019年内地个人捐款率同比增长10.45%,捐款总额达到398.45亿元,是近几年的最高水平。2018年红十字会系统接收捐赠同比上涨18%,慈善会系统接受捐赠同比下降14.68%;2019年红十字会系统接收捐赠同比增长19.86%,慈善会系统同比增长3.75%。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个人捐款额度持续增加,未来个人捐款所带来的总体价值增量被广泛看好。

2.“互联网+慈善”无法解决信用问题。与互联网结合的慈善模式发展迅速,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之中,但它也面临着信用危机与监管风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蚂蚁金服公益”“壹公益”等线上公益众筹平台的数量快速增多,它们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特困群众,取得了不菲的成果。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线上众筹平台的难以有效核对发起者的具体信息,部分平台逐渐出现线上业务流程不规范、滥用用户信息数据、涉嫌非法集资等问题。这不仅损害了捐助者的利益,也降低了社会公众对慈善众筹活动的信任度,对公益事业的发展也造成了影响。在此背景下,日益增长的慈善需求与当前慈善组织信任危机之间的冲突亟待有力的技术方案的化解。

3.公众对于官方捐赠渠道的需求。本文对公众对于官方捐赠渠道的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646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5.91%的受调查者、有通过一个官方的渠道汇集款项进行各类型救助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诸如红十字会这类具有极高的普遍接受度与知名度并带有一定官方色彩的社会慈善组织仍然在公众心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正是我们将区块链这项新兴的适用于公益慈善监督领域的技术与红十字会结合,以提升红十字会公信力,帮助它走出“塔西佗陷阱”并更好地服务于慈善事业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所在。

二、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

红十字会各部门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它们之间并非一直是合作的关系,并且受部门本位主义和利益壁垒的影响,各部门的开放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和数据的共享。

红十字会与社会之间亦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红十字会信息公开水平较低,容易引发信息断层、公信力不足的危机,这给其信息传递和数据共享造成了较大阻碍。相关调查显示,慈善组织的募集资金来源和善款去向与使用情况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而红十字会的信息披露不足以满足公众监督的需要已然成了常态。以疫情期间红十字会陷入的诸多风险为例,正是因为红十字会的物资来源不明、去向不清以及信息披露不及时,其公信力大幅降低,进而削弱了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整体的信任感。

(二)监督不足

红十字会内部监督不力,监事会长期阙如。直到2019年9月,红十字会在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才选出了第一任监事长和副监事长。这使我国各级红十字会的决策与执行缺乏应有的内部监督和控制。同时,第三方评估机构监督、立法监督、政府监管手段等方面仍有缺陷。此外,红十字会对外信息披露不足又使社会大众的监督权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简言之,尚未形成一个能实时监控红十字会运行的有效监督系统。

(三)效率低下

1.科层式结构的束缚。红十字会的领导方式属于金字塔式的运营模式,即科层式结构,其固有局限性是效率低、成本高,极易导致工作信息失真甚至工作失误。相对于扁平式结构和分布式系统,科层式结构的潜在风险更多。权责不明、层级繁多等易造成岗位重叠,从而影响组织的工作效率;等级森严,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舞弊风险大;体制僵化,组织无法较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从而引发民众的担忧。这使红十字会的公信力进一步降低。

2.运营效率低下。多数慈善组织使用的仍是原始的统计方式,未做到数据电算化及信息共享,导致其营运成本高且效率低下[3]。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各地红十字会收到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物资和款项后,需要对捐赠物资进行分级、分类的库存管理,并按照医院需求及时供应相关物资,进行“点对点”运输,这对于红十字会工作效率的要求极高。而武汉红十字会主要采用人工统计,耗费的人力资源大且效率低,甚至不如大多数物流公司,导致承担救援任务的一线医院未能及时获得需要的资源,甚至还存在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三、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依归

(一)对信息不对称困境的破解

区块链具有可访问性,无论是中心节点还是其他节点,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访问,很少出现被限制的情况。这为红十字会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这意味着在虚拟空间与组织结构中存在多个中心,并且各个信息节点间彼此独立且地位平等,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数据存储的参与者和读取者,任何数据的更新都能在红十字会内部和公众之间进行同步反映。此外,去中心化的特性让每个主体都拥有同等的写入权限,这大幅削弱了红十字会的自由决策权,从而减少了权力垄断与腐败的发生。

区块链技术具有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特点,各主体可以通过“点对点”信息渠道自主协同地参与红十字会的各项活动,以实现有序治理。各主体都应当遵守区块链共识机制的规定并履行义务,这既有利于红十字会自我管理,也有利于推进其他主体对红十字会共同监督格局的形成。

(二)对监督不足困境的破解

区块链具有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的特点,即信息一旦“上链”就会被公开且几乎没有被篡改和伪造的可能,每个节点之间都处于相互制约状态,任何操作都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这大大缩减了滥用权力的空间和机会,对红十字会也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督,从而促使红十字会的行为更加合法合规。

(三)对效率低下困境的破解

在科层制的领导方式下,层级越高、权力越大的红十字掌握的信息就越多。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推动红十字会由金字塔式结构向扁平化结构转变,降低其信息传递耗时,提高其运行效率并降低其运行成本,让其迅捷、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区块链的效率优势还来自智能合约的执行,仅需提前设置相关参数即可实现自动运行,从而提高红十字会的执行效率,降低其管理成本,帮助其实现高效运行[3]。以疫情防控为例,医院作为受助者发出物资需求的载体,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将相关信息写入智能合约,对物资募集、运输、使用等流程进行跟踪,以确保项目的高效执行。

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红十字会捐助体系

(一)区块链技术理论

区块链是由多个地位相等的节点共同参与管理、监督和维护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它具有不可篡改、去信任化、透明、分布式存储、强抗损性等特点[4],其数据高度同步、产品运行的可视化程度高、信息真实可靠,能充分满足一些特殊机构和应用领域对于公平、信息透明的要求。2008年,日裔美国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创造了一种名为“比特币”的虚拟货币,比特币最大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它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区块链是将无数个区块“链”起来记录信息的,所谓“区块”就是“公共账本”,它运用一个个“时间戳”将各个“区块”按照时间顺序相连,且不可伪造。换句话说,区块链技术是全民以参与“记账”的方式共同维护“一份账本”,所有人都存有完整的“账本信息”,只要每一笔“账款”都记录在了区块链上的“账本”上,所有参与者就都可以得到一份“副本”,以保证每一笔“账目”都公开透明,并且经过每一个参与者的确认才能被处理。

区块链技术有四个核心机制,即分布式账本、共识机制、密码算法和智慧合约。

1.分布式账本。分布式账本实质上是一个可多对多的互联网开放共享的资产数据库。同一个区块链中的参与者都能够获取真实账本的副本,而账本中的任意变动都会记录在副本里,反应时间非常快,没有滞后性。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改写账本记录,但没有一个节点可以单独记账,因此可有效避免因单人记账而出现记假账,从根本上保证了分布式账本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共识机制。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本质,其核心是共识机制,它主要解决区块链的构造与维护问题。共识机制承担着保障与统筹每个节点信息记录一致性的责任。数据所占节点独立存储并同步记录可以实现区块链系统的数据透明化和实时共享。

3.密码算法。密码学算法的安全保密不只是对密码算法的过程以及数据的完全保密,它还能为算法提供各种数学技术,是区块链上交易用户数据安全的一个关键技术屏障[5]。区块上有一个名为“哈希值”的数值,它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防伪”,哈希算法是密码散列函数,它有抗碰撞、不可逆、易验证等数字特点,在区块链的设计中被频繁使用。这些密码学技术可以促进分布式的共识机制的实现,以让每一个新生成区块和历史区块中的信息被各节点承认。就红十字会的捐助区块链体系而言,每一笔捐款的发生不仅要被捐赠者、受赠者承认,还要被更多的参与者,如银行、监督机构等承认才可成立。如果想新建一个区块或者篡改历史区块,就必须在区块链体系里拥有超过51%的算力,否则无法进行新建和篡改。因此,只要参与者都在“链上”,单凭一个机构就无法改变账本。

4.智能合约。智能合约作为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价值流,与现实中合同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它是一段自动执行的程序片段,是区块链数据账本上的程序步骤,并且还能主动处理账本数据信息。在区块链中,智能合约相当于是给程序的发生设置的一个预设条件,如果账本数据信息在“上链”后满足预设条件,那么预设流程就会自动完成且不可更改或撤销。因此,参与者可随时查询个人捐款记录,也可以在社会捐助善款协议监督管理、善款信息流转等公益事务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智能合约还可以做到专款专用,它可以通过对特殊程序的设定,确保善款在约定时间内到达约定对象手中。

(二)红十字会+区块链系统架构

基于区块链理论,本文提出区块链技术在红十字会的应用系统模式(见上图),利用“链”使各环节的信息储存于“链”上,利用区块链众多技术特点防范诈捐、善款挪用等问题,同时公开资金流向,以提高公众红十字会的公信力。

在红十字会+区块链系统中共存在四种身份的主体,即捐助者、受助者、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在该系统中每个主体都是区块链上一个独立的节点,都拥有其唯一的区块链地址。链上数据由所有节点独立存储,以实现区块链系统数据的透明化和实时共享。

(三)红十字会+区块链系统功能解析

1.在线捐款。捐助者先浏览捐助项目,选择捐助项目以及金额,并将善款转入红十字会银行存管账号,同时系统与捐助者签订智能合约并将其写入区块链,做到款项去向明确,便于捐赠者查询,避免被挪用、扣留。在款项后续使用的过程中捐助者也会收到反馈,随时了解并监督款项用途。

在区块链系统中,每一笔交易都可追踪其来源与去向,资金流向的透明度显著提高,这有助于重塑红十字会公信力。

2.申请募捐。受助人可以通过提出募捐申请获得帮助。受助人应当提出募捐申请并填写真实求助信息,材料会由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进行审核。

3.募捐项目的审核与发布。由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对求助者申请信息进行审核,若审核通过,工作人员将会将受助人信息发布至前端,并生成受助智能合约以及将受助情况上链。这既能为后续跟进与监督项目提供保障,还能大大降低红十字会的运营成本,提高其工作效率。

4.募捐款项使用计划。智能合约机制相当于为动作的发生设置了一个预设条件,并将其存放在区块链中,若项目满足条件,动作就会自动发生。预先设定的智能合约若存在对善款使用条件的约定,那么它就能在约定的时间通过特殊的程序自动履行,以确保善款在约定时间内到达约定对象手中,且该过程不可撤销。

5.募捐项目防篡改。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的特点,其所采取的哈希算法是密码散列函数,有抗碰撞、不可逆、易验证等数字特性,可以保证数据真实有效。再加之每一笔捐款的发生不仅需要捐赠者、受赠者的承认,还需要网络内更多的参与者,比银行、监督机构的承认。因此,单凭一个或几个机构是无法改变账本的,各环节信息数据一旦储存于“链”上,数据就不可能被篡改或伪造。

6.募捐信息可追溯。公众可以通过区块链上的公开端口对数据进行查询与监督。在捐助者救助受助者的过程中,所有捐款信息和物资流向包括相应的个体信息以及受捐助的时间地点都会被记录在系统中,并且系统对所有人提供公开的募捐信息查询服务。监管机构、公众监督者或者媒体登录该系统就可以在已经完成的募捐列表中查询到每一笔募捐的捐助者、受助者、具体的募捐时间和地点的存证。区块链系统能对受捐助者的筛选、善款使用及募捐结果等情况进行实时公开,其可追溯性能确保公正性。

五、展望

(一)建立数字货币兑换体系,实现价值上“链”

我们无力去线下逐一验证红十字会究竟是如何使用捐赠物品的,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需要善款在线上流通、需要价值“上链”,换句话说就是,基于区块链实现捐赠行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以杜绝人为环节可能存在的猫腻,在线上实现完全的闭环,从而达到慈善的理想状态。价值“上链”后,我们可以直接捐赠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在链上流转直至到达受捐者手中并自动兑换为现实中的法币,这一切流程都在“链”上实现,不经过线下转账、慈善机构管理等程序,可以避免被善款挪用、扣留。要实现从人民币到数字货币的转换,我们还需要国家认可数字货币兑换体系,包括有主权信用背书的数字货币、人民币与数字货币的兑换机构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和纸质人民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性,即每个人都不能拒收,同时还支持交易双方离线支付,未来将可能完全替代现金,甚至能弥补现钞的不足。因此,我们建立数字货币兑换体系以实现价值更快上“链”。

(二)建立多主体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模式

区块链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基于其去中心化的特点,监管缺位的现象极易产生。因此,在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的当下,我们急需建立社会多主体共同维护的数据信息系统,各对象不仅需对自我行为负责,还要自觉承担对其他数据的监管责任。

(三)加快国家立法,从立法层面构建区块链技术的制度体系

推进红十字会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优化其工作流程,需要构建区块链法律制度体系作为其重要的社会保障。尽管国家营造了适合区块链发展的大环境,并颁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以明确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规划。但是,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仍缺乏重要的保障制度。因此,国家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指导区块链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红十字会制度。

六、结语

区块链技术基于其本身诸多特点可以使募捐项目做到数据防篡改、信息可追溯,能有效破解红十字会当下面临的公信力难题,但目前该技术仍未广泛应用于慈善领域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数据电算化和信息共享程度的不断加深,未来的发展应当着眼于推动价值上链,建立数字货币兑换体系,建立健全多方监管模式,并从立法层面构建区块链技术的制度体系。如此或能有效解决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捐款需求,从而推动我国慈善事业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账本红十字会区块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区块链助跑财资管理
丢失的红色账本
大树爷爷的账本
丢失的红色账本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新版《红十字会法》有哪些变化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