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发展历程

2021-11-29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发展历程编写组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北京协和医院协和骨科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发展历程》编写组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前身是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骨科专业组,创立于20 世纪20 年代,是当时我国唯一的骨科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我国骨科界的许多前辈,如孟继懋、方先之、王桂生、冯传汉、吴之康、王福权、宋献文、张光铂、任玉珠、姚岱等都曾在这里执教和工作过。经过几代骨科人的不懈奋斗,协和骨科现已成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中国医学科学院骨科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骨骼畸形遗传学研究重点实验室,连续11 年在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位居全国前五名。

1 历史

1917 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筹备成立北京协和医学院。1919年在美国担任骨科医师的牛惠生回国,主持筹建中的北京协和医院的骨科工作,为北京协和医院建院时成立骨科专业组做了许多工作。1921 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建院,此前骨科就已经开始收治创伤患者。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建院后,外科成立了骨科专业组,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波士顿麻省总医院执业的George Wilson Van Gorder 担任首任骨科主任。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现代骨科专业组,标志着骨科在中国开始成为外科中的独立分科。当时已可开展骨折治疗等多种手术。1922年George Wilson Van Gorder 最早开展全身麻醉下髋关节成形术。1925年骨科开始开展胸椎骨折脱位椎板减压手术。

1929年,美国医师Leo J.Miltner担任骨科教授及第二任骨科主任。此时骨科已能开展骨折治疗、畸形矫正、关节成形等复杂手术。针对当时尚普遍存在的缠足陋习,骨科进行了大量治疗工作,撰写的相关论文于1937 年发表在美国JBJS 杂志(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American volume)。

1936年,孟继懋担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这是首次由中国人出任主任职务。孟继懋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小组最初6名成员之一,该小组是我国骨科学会的雏形,为中国骨科事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孟继懋首创孟氏肩关节融合术和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孟氏截骨术。1937年孟继懋与Leo J.Miltner合著Prim⁃er on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该书成为国内第一本现代骨折教材,在传播骨与关节创伤的治疗理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37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孟继懋和北京协和医院同道组成医疗抢救组,辗转北平郊区,救治抗日将士。1942年北京协和医院被迫关闭后,他曾任中央医院骨科顾问及副院长。这一时期,从国外回来的骨科医师方先之、赵长林、陈景云都曾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任职。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在孟继懋带领下迅速投身到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中。抗美援朝期间,骨科收治近百名志愿军伤员,进行重建手术治疗,使伤员得以迅速康复,为此受到政府嘉奖。1951年吴之康获得抗美援朝二等功。这一时期,骨科已开展脊柱结核的后路融合、前外侧入路脊柱病灶切除等手术。1956年由王桂生开展的前外侧入路胸椎病灶清除术是国内最早记录的脊柱前路手术。1957年孟继懋调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创建了中国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创伤骨科专科医院。

1957 年,王桂生担任骨科主任。王桂生在骨生长及骨折愈合、骨肿瘤培养及动物接种、肿瘤超微结构观察、恶性骨肿瘤化学药物治疗等方面有着精深造诣,对骨折不愈合及胸椎结核截瘫的临床治疗有独到之处。1965年率先在国内成功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1975年提出并应用带肌蒂骨瓣植骨治疗骶髂关节结核。同年,提出用氮芥灌注治疗恶性骨肿瘤,提高了患者生存率。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骨科手术学》。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骨科首批博士点,王桂生成为首位协和骨科博士生导师。在王桂生担任主任期间,骨科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1981 年,吴之康回到北京协和医院担任骨科主任。吴之康是我国脊柱外科的创始人之一。1982年他倡议并建立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担任第一、二届学组组长,推动了我国脊柱外科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吴之康邀请时任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主席的加拿大学者Gordon W.D.Armstrong 来华讲学,并举办了国内首届脊柱畸形学习班。在Armstrong 的帮助下,协和骨科率先在国内开展脊柱侧凸手术治疗,先后使用Harrington、Luque、Zielke、CD、Galveston 等国际先进技术和器械治疗各类脊柱侧凸,取得了良好效果。吴之康亲自深入到全国很多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开展讲学及手术示范,协助建立脊柱外科专业,为脊柱外科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吴之康积极推动与加拿大、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及亚洲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及交流关系。曾多次参加或率团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著名学府作学术报告,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与尊敬,为中国脊柱外科赢得了国际声誉。同期还接待多批世界各国著名教授来华讲学、交流,提高了我国脊柱外科水平。1989年由吴之康、任玉珠、叶启彬、李世英、邱贵兴等完成的“脊柱侧凸症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吴之康担任主任期间,积极推动关节外科发展。协和骨科于1981年引进DePuy公司的人工全膝关节系统,并于1983 年完成首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与北京的器械厂家合作,仿制生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器械和人工假体。1989 年在吴之康指导下,邱贵兴在重庆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骨科年会上作了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的大会报告,引起强烈反响。

吴之康在积极推动骨科学术发展的同时,对人才培养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李世英、叶启彬、周召义、邱贵兴、许和平、李子荣等后来都成为著名骨科专家,一大批年轻人才也开始崭露头角。

1993 年至1995 年,李世英担任骨科主任。在前几任主任的工作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协和骨科,特别是脊柱外科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与叶启彬、邱贵兴一起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脊柱畸形领域的专著《脊柱外科新手术》。

20 世纪80 年代,协和骨科在国际权威骨科杂志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上发表了多篇SCI 论文。1987 年王桂生发表的论文向国际同行介绍了中国骨科奠基人孟继懋、方先之、叶衍庆等的学术成就,以及中国骨科的发展成就。1987 年吴之康发表的论文首次向世界介绍了Harrington 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的中国经验。1986年乐铜发表的论文介绍了协和骨科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经验。

协和骨科的发展为中国骨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向全国输送了大量骨科人才,包括第一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组成员牛惠生,天津医院创始人方先之,上海医学院朱履中,北京积水潭医院孟继懋、宋献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传汉,北京医院王福权,中日友好医院张光铂等。

2 发展

1995年,邱贵兴担任骨科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全科在发展空间、人才梯队、临床服务能力、教学科研水平等各个方面得到了跨越式发展。1997年率先联合北京、上海及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在北京召开首届BSB国际学术会议。1999年与香港大学联合成立香港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脊柱外科中心。2002 年成立北京协和医院关节外科中心。2003年成立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创伤中心。后陆续增设运动医学、足踝外科、骨肿瘤等专科,由1个病区发展为3个病区,使科室布局和发展空间更加合理完备。

这一时期,脊柱外科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邱贵兴根据我国脊柱侧凸患者特点并在总结大量病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中国分型方法——协和分型(PUMC 分型)及相关治疗原则,使协和骨科在脊柱畸形领域获得了全球声誉,极大促进了国内外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2005 年由邱贵兴、翁习生、仉建国等完成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由叶启彬、王以朋、邱贵兴等完成的“中华通用脊柱内固定装置的研制、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997年“Steffee手术治疗脊柱滑脱、椎管狭窄等脊柱疾病的治疗应用研究”获国家教育委员会三等奖。2006 年协和骨科参与编写的《协和医生答疑丛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协和骨科主办了第一届中国SRS国际学术会议,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授予邱贵兴荣誉会员称号。此外,欧洲骨科与创伤国家学会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National Associations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EFFORT)和香港骨科医学院分别授予邱贵兴名誉院士称号。

这一时期,关节外科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初,邱贵兴创建了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动物模型,该方法已成为我国研究OA 的标准实验模型之一,获北京市优秀论文奖。80 年代初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病,并在1989年全国骨科年会上首先报道此术式,次年发表于《中华骨科杂志》,推动了国内膝关节置换的开展。1998 年,“髌股关节疾病的综合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期间,牵头制定了《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规范了关节疾病的诊治。通过加入国际“骨与关节十年”行动,积极开展各种科普宣传活动,推动了社会及大众对骨关节疾病的认识。2009 年,与余楠生一起创办《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并担任总编辑,促进了国内外关节外科的学术交流。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授予邱贵兴“骨与关节十年康复杰出贡献奖”。

这一时期,骨科发展全面进入快车道。2007 年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10年被评为卫生部首批临床重点专科。2008 年创办《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杂志于2010年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邱贵兴在2000 年至2010 年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期间,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扩大国际影响,总结了以往学术会议存在的问题,吸收、借鉴国际性学术会议的经验,于2006年创办了我国骨科界大型国际性学术会议——中国骨科学术大会(Conference of Chi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COA),目前COA 已成为仅次于美国骨科年会(Con⁃ference of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的第二大国际知名学术会议,至今COA 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参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骨科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交往中,恪守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维护了中国的国际声誉。通过与国际组织协商,解决了台湾地区的代表问题后,加入亚太骨科学会(Asia Pa⁃cific Orthopaedic Association,APOA)、“骨与关节十年”行动、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ociété Interna⁃tionale de Chirurgie Orthopédique et de Traumatologie,SICOT)、SRS 等国际组织,并解决了参加AAOS 等国际会议开幕式的国家代表资格问题。2002年举行的“中国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2002~2011年)”会议上,邱贵兴代表中国骨科学会签字加盟,并在中国正式启动该项活动。在2003 年德国柏林召开的世界“骨与关节十年”代表大会上,邱贵兴代表中国所做的工作总结,在参会的54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五,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与SICOT组织多年合作基础上,于2010 年创立SICOT 中国部并担任首届主席,2014 年兼任SICOT 总部副主席。SICOT 中国部积极开展各项学术活动,成为我国骨科学界又一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组织。

邱贵兴在担任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时,于2002 年创建北京骨科年会(Conference of Bei⁃jing Orthopaedic Association,BOA),目前已经成为品牌学术活动并成功走过19个年头。

2007 年,邱贵兴因其个人杰出的学术成就及为中国骨科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0 年,翁习生担任骨科主任。推行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决策,包括最早提出科室量化考核,进一步将科室管理、医疗、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加以规范。为解决患者挂号难的问题,在全院率先开展主治医师门诊不限号,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科室凝聚力和门诊量。年手术量突破5000台。先后选派中青年医师共14 人次参加“百人计划”,为科室发展储备人才力量。亚专业设置更加细化,增设小儿骨科、脊柱微创外科等专业。连续举办“北京协和医院骨与关节发展论坛”,将其打造成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的品牌会议,先后举办脊柱、关节面对面学习班(face to face,FTF)、脊柱前沿术式等学术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协和骨科的影响力。创立并坚持每周晨读会制度,为科室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自2009 年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公布以来,协和骨科一直位于全国骨科专科排名前五位。2015 年,成立北京市骨骼畸形遗传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由邱贵兴担任实验室主任。同年获批“中国医学科学院骨科医学研究中心”。

在科研方面,邱贵兴团队应用拷贝数变异研究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发现TBX6基因复合变异是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遗传机制,研究结果于2015 年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此期间,骨科新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及省部级课题。2015年,翁习生担任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首席专家。

2018 年,仉建国接任新一届主任。带领核心组按照医院六大体系建设稳步推行学科发展,在科室推行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加强综合管理,为迎接协和百年院庆开创了新局面。

从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全面统筹科室科研活动为切入点,推动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科室年度SCI论文发表数量明显提升,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科研标化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继续强化优势专业的快速发展。顺利举办“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脊柱畸形国际会议”“首届早发性脊柱侧凸国际高峰论坛”,以及“罕见病性脊柱畸形高峰论坛”。接收“一带一路”国际骨科访问学者5名及日本庆英大学脊柱访问学者1 名。举办多届面向亚太地区及国内的脊柱畸形面对面学习班,进一步扩大并提高了骨科的国内及国际学术影响力。

强调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补齐发展短板。以脊柱微创手术的开展为例,增加人员投入及培养力度,迅速掌握并积极开展各类脊柱镜下微创手术。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侧方入路腰椎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等新技术的开展,填补了科室空白。关节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全股骨肿瘤切除及重建、3D 打印辅助截骨矫正罕见病性肢体畸形等新技术的开展也让协和骨科走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

强调人才培养,在保持年轻医师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尽早确定亚专业方向,提高工作积极性,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骨科第一时间派出6名医护人员参加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为抗击疫情做出了突出贡献。科室一方面作为医疗队的坚实后盾,一方面根据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工作要求,积极复工复产,通过网上诊疗、网上咨询、分病房早交班大查房等措施,圆满完成各项临床工作,确保医疗安全。积极开展数十场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与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骨科的线上早查房。

为迎接协和百年院庆,组织医护人员搜集整理骨科发展中的重要历史文献和照片资料,为进一步传承骨科精神做了扎实的准备工作。

3 特色

协和骨科成立以来,各亚专业长时期内并未分开。在邱贵兴的大力倡导下,于1999 年成立脊柱外科中心。2001年脊柱外科与关节外科专业分别拥有了独立的病房。2002成立关节外科中心。2003年成立骨科创伤中心。各专科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目前,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已成立脊柱外科中心、关节外科中心、骨科创伤中心3个临床诊疗中心,同时设立运动医学、脊柱微创、骨肿瘤、足踝外科、小儿骨科等十余个亚专业组。全科现有病床132张,同时配备特需病房。

全科现有医师及专职技术员50 人,其中院士1人,主任医师19 人,副主任医师13 人,主治医师13人,住院医师3 人,专职技术员1 人。具有博士学位41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15人。现有在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10人。

门诊设有骨科普通门诊、骨科特需专家门诊、骨科国际医疗门诊,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临床需求。骨科急诊全年24小时开放,随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2019年,门诊量突破15万例,住院患者年手术量5265台。

脊柱外科是我科的传统优势学科。1982 年,吴之康倡议并建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担任第一、二届组长。同年起骨科即开始进行脊柱侧凸的普查工作。1983 年,吴之康与Armstrong 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首届全国脊柱侧凸学习班,奠定了协和骨科在脊柱侧凸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向全国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脊柱矫形方面的领军人物。

邱贵兴根据我国脊柱侧凸患者特点并在总结大量病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中国分型方法——协和分型(PUMC分型),经国内外多家医院验证显示协和分型具有全面、简便、实用的特点。有关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系列研究成果,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围绕先天性脊柱畸形的病因学研究,邱贵兴团队突破性发现TBX6基因与先天性脊柱侧凸的致病关系,相关研究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进一步提升了协和骨科在脊柱畸形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2017年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突变机理的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临床上,对特发性、先天性等脊柱畸形开展系统手术治疗。仉建国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前后路骨骺阻滞术、一期前后路联合半椎体切除术、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半椎体切除数据库,对半椎体切除的指征、手术方法、融合范围选择及前中柱重建建立了协和标准。2007 年,仉建国在世界上首次提出针对严重僵硬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将截骨技术与生长棒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截骨+生长棒”的Hybrid 技术,在最大程度矫正畸形的同时维持患儿的生长发育潜能。该技术发表在世界权威的Spine杂志,并被收录于世界权威专著The Growing Spine一书中。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系列研究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此外,对严重强直性脊柱炎侧后凸畸形采取双节段截骨手术方法,极大改善了矫形效果,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在早发性脊柱侧凸非融合治疗方面,王以朋、赵宇分别在国内率先开展单生长棒、双生长棒的非融合手术并取得良好效果。近十年来,沈建雄对伴发椎管内畸形及脊髓空洞的脊柱畸形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JBJS 杂志。20世纪80年代,任玉珠等针对颅颈畸形和不稳使用石膏床进行后路融合手术。目前,田野团队可完成各类高难度的上颈椎及颅颈畸形手术。赵宇团队在胸椎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独创性的研究成果。近几年重点发展的脊柱微创手术(如孔镜技术)日趋成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仉建国的带领下,开展了OLIF、CLIF微创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丰富了手术治疗方式,减少手术创伤,加速患者康复。

关节外科也是协和骨科的优势项目。早在20世纪70 年代,吴之康、任玉珠、叶启彬就已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80 年代初,邱贵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病变,推动了国内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的开展与普及。在邱贵兴、翁习生的带领下,关节外科在基础研究和复杂病例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除常规开展膝、髋关节置换外,还开展了肩、肘、踝等关节置换。关节翻修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管理,加速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参与发表的多篇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指南,有效指导了关节外科临床工作。血友病性关节炎是治疗困难、危害极大的关节疾病。1996 年,邱贵兴和翁习生在国内首次开展血友病关节手术,目前已完成三百余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开展血友病的疾病特点、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研究。围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发展机制、新型材料的设计、机器人辅助人工关节置换等方面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及省部级项目多项。2020年,林进完成了国内首例国产机器人辅助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

骨科创伤中心成立后,张保中、张嘉、高鹏等结合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针对老年髋部骨折和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不断升高、保守治疗常导致严重并发症、伤后1年生存率较低、手术治疗风险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多的特点,依托北京协和医院强大的综合医疗能力,努力提高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水平,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开展高龄髋部骨折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疗效。在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周期,降低医疗开支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4 展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殊时刻,北京协和医院也将迎来百年院庆。作为建院伊始既已创立的临床专业,百年协和骨科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体协和骨科人要具有强烈的紧迫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要积极总结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在此,让我们共同缅怀协和骨科的前辈及曾经为协和骨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道们。

要清醒地认识到,协和骨科的发展虽已取得重大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短板。在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数据采集、分析和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方面,仍有许多艰苦工作要做。要坚持以创新为驱动,脚踏实地稳步前进,多出原创性科研成果,多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引领学科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要时刻牢记“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规划的要求,树立大健康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满足日益增强的健康服务需求。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历经了百年风雨,见证了现代骨科学在我国萌芽、发展、壮大的历程。全体协和骨科人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发扬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自主创新,开拓进取,为新的百年辉煌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发展历程》编写组成员

邱贵兴 翁习生 仉建国 王以朋 沈建雄 张保中 杨 波 于 斌

赵 宇 高 鹏 冯 宾 庄乾宇 陈亚萍 杨 旭 高 娜 杨新宇

猜你喜欢

北京协和医院协和骨科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梁启超的宽恕
北京协和医院取消“窗口挂号”
协和搬家
协和学子“爱星”献爱心
情欲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