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西工业遗产价值挖掘与利用研究

2021-11-29谭玉兰张飞燕

关键词:鸡西遗产矿山

谭玉兰,张飞燕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在2003年发表的《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中指出:工业遗产是指工业文明的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工业遗产的概念中即包括工业建筑遗产[1],也包括由工业生产衍生出的非物质遗产。

鸡西是黑龙江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鸡西煤炭资源丰富,因煤闻名,因煤而兴,故称煤城,是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之一,曾经为中国的崛起贡献了资源力量。鸡西的煤炭资源也带动了鸡西城市的整体发展。但由于煤炭资源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目前鸡西市的煤炭资源已进入衰退期,出现了资源枯竭的现象,煤炭资源枯竭的事实引发劳动力外流数量逐年上升,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严重影响了鸡西城市的整体发展。鸡西市政府积极致力于城市转型规划,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社会生活和教育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促进鸡西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黑龙江省鸡西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第七条强调,“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要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按照整体保护的原则,切实保护好城市传统风貌和格局。要落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要求,重点保护好虎头要塞遗址、刀背山墓地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要保护好自然山水格局,做好城市整体设计,突出组团式空间结构和山、水、园、城有机融合的特色风貌”[2]。《通知》为鸡西工业城市的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实际上,鸡西的工业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在城市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注重对鸡西丰富的城市遗产保护的前提下,还要注重对鸡西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一、鸡西工业遗产的现状

1.物质工业遗产现状

鸡西是黑龙江开采最早、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的煤炭生产基地,在清朝末期和伪满时期煤炭开采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新中国成立以后,围绕煤矿产业,鸡西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创建了鸡西煤机厂、鸡西机电厂等大型工厂,组建了鸡西矿务局。同时,在煤矿工业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工业建筑。这些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工矿企业,有些已经被列为工业文化遗产,例如,在黑龙江省文化厅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鸡西市梨树老矿办旧址被认定为文保单位,但是并未对其进行系统而有价值的开发,同其它一些老旧的工矿企业及建筑一样,其中蕴含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没有被挖掘出来。

2.非物质工业遗产现状

工业遗产还包括非物质工业遗产,在鸡西百年矿业发展的进程中蕴含着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的“矿工精神”是鸡西精神之魂,是引领鸡西人继续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但目前鸡西还没有形成彰显“矿工精神”价值的城标性建筑。鸡西博物馆、鸡西民俗文化馆、鸡西休闲广场雕塑群等文化场所都是综合性文化场所,更侧重鸡西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叙述,对城市精神特质、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二、鸡西工业遗产的价值

充分挖掘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是对其进行充分开发的前提[3]。城市的转型发展实际上就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新动能改造旧动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为工业遗产实现再利用创造了条件。城市的转型发展使旧动能被淘汰,从而产生废弃的工业设施、厂房等实体工业遗产。工业遗产再利用能帮助人们梳理工业发展的脉络,利用工业遗产解决现实问题;而非物质工业遗产则可以在精神层面上帮助人们建立稳定的价值取向、信仰和追求。

1.形成文化与情感认同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但历史不应该被忘记,而应在变革发展中被继承。百年矿业发展见证了鸡西这座煤城的发展,寄托了一代又一代鸡西人的时代精神和情感。几十年间轰轰烈烈的矿山发展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是一座城市独特的价值所在,也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共同的精神品质和精神印记,是鸡西人的情感归属,是矿山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鸡西这座城市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矿山工人优秀的品质,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在鸡西的矿业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模范人物,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是中国矿业工人的精神品格,也是最值得我们代代传承的精神。鸡西的转型发展同样需要这种情感认同和精神激励,助力鸡西的转型发展之路。

2.推动地方社会发展

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可以推动地方社会发展,使其价值最大化是目标所在。推动地方社会发展指的是工业遗产在现代城市中在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等方面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鸡西是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城市,很多行业都因煤而产生和发展,而且它们没有因煤碳资源的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工业遗产的身份在城市转型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教育领域

①中小学校的创办和发展

鸡西的南山小学、跃进小学和实验中学在2005年以前都直属于鸡西矿务局。其中,南山小学成立于1947年,原为鸡西矿务局第一小学;跃进小学成立于1975年,原为“鸡西矿务局机电厂学校”的小学部;实验中学成立于1960年,原为“鸡西煤校附小”(戴帽)招收的两个初中班,1969年更名为“鸡西矿务局中学”。2005年,这三所学校都从企业拨离出来,划归政府管理,成为鸡西市教育局直属学校[4-6]。实验中学曾被省教委、省政府命名为“黑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2005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黑龙江省示范性普通高中”[4-6]。伴随着鸡西煤城的开发、鼎盛和转型发展,这些学校经历过艰苦创业、也经历过辉煌发展和困境崛起,但始终不改立足地方、扎根鸡西、服务教育、回报社会的初心和使命,在鸡西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解决了鸡西城区家庭及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为鸡西地区人民素质的提高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优质生源,在鸡西地区享有较高声誉。

②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创办和发展

目前地处哈尔滨市松花江畔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其前身是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鸡西建立的东北第一所煤矿工人干部学校,1954年与鹤岗煤矿学校合并成立鸡西煤矿学校,195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本科教育鸡西矿业学院,1964年因院校调整又改为鸡西煤矿学校,1978年复建本科教育鸡西矿业学院,1981年改称黑龙江矿业学院(隶属于原国家煤炭工业部),1998年划归地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的体制,2000年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2003年学校大部分机构从鸡西迁到哈尔滨,2013年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7-8]。

黑龙江科技大学经过73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理、工、管、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以工为主、以矿业为学科专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示范高校[7-8]。

黑龙江科技大学虽然已经搬离鸡西,但其为推动鸡西区域经济社会及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不会被遗忘的,被誉为“煤炭工业的脊梁”[7-8]。其校址和大部分校舍被黑龙江工业学院继承、使用,继续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而其中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教学楼和寝室楼已经成为鸡西城区一道不可缺少的历史和人文景观。

(2)医疗卫生领域

鸡西鸡矿医院始建于1949年7月,隶属于鸡西矿务局系统。2005年12月成立了鸡西矿业总医院医疗集团,2016年,医院进行了国有企业医院改制,改制为混合所有制医院,由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更名为鸡西鸡矿医院[9]。鸡矿医院是黑龙江省牡丹江以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黑龙江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协同医院,是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矿山医疗救护分中心和中国煤炭创伤研究所。年门诊患者近50万人次,年出院患者近4万人次,年住院手术1万余例。在岗职工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377人,硕士研究生87人。现有临床科室40个,医技科室16个[9-10]。开展科研项目近600项,有176项获国家及省、市科研成果,有百余个科技项目填补了鸡西地区空白[9]。鸡矿医院一直致力于鸡西煤城的发展,为鸡西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在新时期鸡西医疗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可以说,因煤而生的鸡西工业遗产资源已经深入鸡西乃至整个龙东地区人民的求学、就业、就医等各个领域,为龙江振兴、东北振兴发挥着积极作用。在鸡西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要挖掘好、继承好、利用好煤炭工业遗留下来的遗产资源,为地方经济、教育、文化发展助力。

三、鸡西城市转型发展对工业遗产挖掘与利用的策略

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以老工业基地改造为着眼点,走新型城市工业化道路。鸡西作为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可以加大对矿山公园、矿山博物馆的建设,作为发展旅游业的着眼点。矿山公园、矿山博物馆的建立,首先,可以保护矿业遗产;其次,可以促进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弘扬矿业文化,展示鸡西发展变迁的轨迹,尤其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下更是教育后人、警示后人的生动教材;最后,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后的矿山公园、矿山博物馆等作为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部分,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可以让人民在铭记历史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1.建设矿山公园

鸡西是一座煤城,因为煤矿开采影响着城市空间构造,使这座城市中的工厂、建筑物、风土民俗和日常生活等都带上了鲜明的行业符号,这种独特的行业符号使其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废弃矿山工业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从2004年以来就开始积极着手研究废弃矿山旅游开发路径,很快形成了以“国家矿山公园”为代表的煤矿旅游地。对废弃矿山工业旅游开发的制度层面,2016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全国工业旅游发展纲要(2016—2025年)(征求意见稿)》,其中就提出要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基地等。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老旧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来助力城市转型发展。

鸡西恒山区有一处矿山公园,建于2005年,位于城郊,占地面积21平方千米的,但8个功能区规划过于简单,主题不突出,而且交通不便捷,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备。这些不足使得鸡西市民对这座矿山公园的关注度不高,导致其利用率不大,不能给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归属感和荣誉感。因此,鸡西城市转型发展中重建矿山公园应在选址、规划、主题等方面打造鸡西品牌,可以结合自然条件和土质特点,选择荒废的矿山建设矿山主题公园。利用矿山原有的矿业设施重现探、采、选、冶、加工等矿业生产、加工过程,为人们旅游观赏、科学考察、开展红色教育提供特定场所,以此来重现鸡西百年矿业发展的奋斗史,激励后人继承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矿山精神。

2.建设矿山博物馆

在妥善保护工业遗产价值的前提下,可以依托鸡西废弃矿山的现存资源建设矿山博物馆,收集、珍藏各种历史资料、图片、实物等,运用灯、光、影等手段回顾鸡西矿业产生、发展、转型的历史变迁,展现鸡西矿业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印记,再现煤炭由地下到地上的开采过程,浓缩出鸡西城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的精神,展现鸡西的城市形象,探究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而将其打造为鸡西的地标性建筑、科学研究的场所、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人文精神传承的载体。

3.工业遗产再利用

鸡西的城市转型发展要以矿山资源的保护和再生利用为主线,对矿区进行空间改造和功能改造,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常年的煤矿开采使得环境污染严重,人们对清澈水质、清新空气、整洁环境的需求极为迫切。因此,可以结合鸡西矿区分散,而人口相对集中的特点,在各个矿区利用矿业遗址保护完整、位置优越的闲置工矿厂房,在保护其原有结构、功能、特色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主题咖啡厅、餐厅、书屋、亲子乐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即遵循了对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又打造了宜居的生活环境。

4.多方合作开发

政府及工业遗产管理部门可以多渠道探索鸡西工业遗产文化资源形式,打造出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将工业遗产所蕴含的价值传承下去。

(1)编写工业遗产传承读本

由政府牵头,教育机构主办,围绕鸡西煤矿产业的建立、发展、变迁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挖掘矿山精神,编写通俗读本,作为大中小学校学生的指定读物,培养热爱鸡西的情感,激发服务鸡西的动力,践行建设鸡西的使命。

(2)开展科研合作

鸡西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可以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建立矿山研究学会,开发矿山工业遗产中蕴含的科技价值,寻求鸡西转型发展新的着力点。黑龙江工业学院的做法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学校与龙煤鸡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龙煤矿山建设有限公司、沈煤集团鸡西盛隆矿业公司四方合作,共建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研、矿山文化观光五位于一体的矿山主题文化公园,展出闲置或废弃矿山设备,作为煤炭科普、实践教学、科技研发基地,开国内同类院校先河,被鸡西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列入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实践路线之一,已接受76家企事业单位预订参观。对校企合作改建的东北文化博物馆进行升级改造,为鸡西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服务。建设更新文化场景60余处,后勤类集中整改80余项,环境集中整治4周,切实为时代新人成长培厚校园红色文化“新沃土”。

(3)生态修复治理

几十年的煤碳开采使得鸡西地区形成了多处采煤沉陷区,对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鸡西市政府根据“以人为本”的宗旨,从采煤沉陷区地形特点出发,因地制宜,通过就地改造、异地搬迁安置、改造为科研院所等多种方式展开专门治理,最大限度地维持人民日常生活的安定。例如,城子河区与黑龙江工业学院联合进行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将其改造成黑龙江工业学院北校区的项目,以及梨树区对梨光小区等生态修复治理项目[11]。这些项目地落地实施,扩大了教学科研用地、提高了城市品位、拉动了地区经济增长、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改善了城市面貌、完善了城市功能,对于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社会进步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使被废弃的工业遗产经过治理和改造,重新发挥出了它们的价值。

猜你喜欢

鸡西遗产矿山
铭记苦难历史,汲取前行力量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遗产怎么分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繁忙的矿山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近35年鸡西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千万遗产
任性的冷面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