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辽宁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境及应对

2021-11-29王雪婷何正玲刘建涛

关键词:辽宁红色时代

王雪婷,何正玲,刘建涛

自媒体时代辽宁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境及应对

王雪婷,何正玲,刘建涛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自媒体时代处于媒体技术革新的最前沿,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自媒体时代一定程度上为辽宁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自媒体与辽宁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其次,以去中心化的弥散传播、主体间性的视角转换传播、泛娱乐化的流量传播这三个自媒体传播的特征为切入点,探究了自媒体时代辽宁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境;最后,从主流媒体、政府、高校三个层面分析了应对自媒体时代辽宁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境。

自媒体时代;辽宁红色文化;传播困境;应对

自媒体时代是融合了IR、VR、云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众多科技元素在内的媒体时代。辽宁红色文化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载体,承载着独属于辽宁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革命精神,如何使其从小范围的区域传播递增到利用自媒体技术的大范围、全方位传播,是辽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自媒体与辽宁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在自媒体新时代,辽宁红色文化要想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品格,就必须要搭上自媒体时代这辆“顺风车”,与自媒体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发挥资源优势,提升育人功能,促进产业发展。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

辽宁红色文化资源内蕴丰富、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内容直观、特点鲜明、分布集中、地域特征显著,具有一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传统媒体相较而言,自媒体超越了单一线式的传播方式,形成了网状传播方式。这样的传播方式从主体角度而言,有利于从不同的视角、运用多种研究范式对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地挖掘,使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不断继承和发展;而从客体角度而言,可以接收到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内涵的辽宁红色文化,更容易激起信息接收方的了解热情和研究兴趣。自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形式,再加上自媒体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崛起。在多对多、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的自媒体传播过程中,在传播主客体的交互式沟通、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传播主体无论是官方自媒体还是民间大众自媒体,不断改进和加强对于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推广和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传播客体而言,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一个多方位、更立体、多角度的辽宁红色文化。

(二)有利于提升青年人对辽宁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1]辽宁红色文化中蕴涵的独特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忠诚精神和探索精神等革命精神,对于当代青年人的政治情感培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提升青年人对于辽宁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必须加快提上日程。青年群体思维活跃、信息捕捉能力强,是自媒体用户中的主力军。通过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自媒体平台,比如以微信公众号、百度百家、今日头条、微博等为代表的信息发布平台,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这些平台上以多种形式进行辽宁红色文化的宣传,可以使广大青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提高青年人对辽宁红色文化的认知,帮助广大青年不断学习辽宁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不断汲取个人思想成长所必须的“红色养分”,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投入到保护、继承和发展辽宁红色文化的队伍中去,充分发挥辽宁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提升辽宁红色文化的感召力、传播力和亲和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三)有利于促进辽宁红色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

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新时代的辽宁精神赋予了辽宁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也使得辽宁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产业优势[2]。以自媒体为载体促进辽宁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体现,有利于“加大唱响时代主旋律和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精品创作生产”,推动辽宁红色文化产业工程项目建设。将先进的自媒体技术与辽宁红色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大对辽宁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的力度和重视,推动辽宁红色文化产业的结构性升级、创新性转化。比如,通过推动辽宁红色文化与VR技术的融合和互动,可以促进辽宁各个不同地域红色文化产业的联动,社会公众在通过直接利用 VR 技术进行沉浸式体验的同时,不但促进了产业联动发展,而且增强了辽宁红色文化的教育实效。此外,通过自媒体实现辽宁红色文化的产业联动发展,还可以帮助辽宁人民摆脱以往改革中拘囿的思想,重振改革开放初期的辽宁气质、长子风范,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

二、自媒体时代辽宁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境

自媒体在为辽宁红色文化的革新、发展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具有的一些传播属性和特征,也为辽宁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一些挑战,存在着一定的传播困境。

(一)去中心化的弥散传播冲击辽宁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性

自媒体的去中心化简单来说是指,打破传播机制上的固定障碍,人人都可以是信息传播者、接收者和共享者,其突出特点是传播中心式微,受众全程参与传播;弥散传播是针对自媒体的传播途径而言的,简而言之就是多途径传播形式,如同分子扩散一般进行裂变式传播。这种形式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造成了监管难度加大,“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把关人”的作用式微,各类关于辽宁红色文化的信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冲击其意识形态性。辽宁红色文化作为整个中华红色文化的重要分支,具有“鲜红”“正红”“真红”的“红色”属性,但是,经过自媒体平台去中心化的弥散传播,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势力,披着“红色外衣”,实则是在借用探寻红色真相、考证红色历史的名号进行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甚至一些拥有百万、千万粉丝量的微博大V、公众号、讨论社区等,不断推送各种虚假的、未经考证的、甚至是伪造的内容等等。

(二)主体间性的视角转换传播消解辽宁红色文化的主导性

“主体间性”是哲学范畴的概念,应用于自媒体领域是指,传播形式由“主体—中介—客体”向“主体—中介—主体”进行转变,即“传播客体”在传播过程中消失,转而变身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传播主体”[3]。在传统传播方式下,辽宁红色文化一般经由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辽宁广播电台等媒体,经过层层审核,以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为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经过主体间性的视角转换传播之后,原来的“客体”视角经由自媒体平台这个“中介”转为“主体”视角,使官方媒体这个原来传播主渠道逐渐式微。尤其当正处于转型之中的官方自媒体的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新媒介素养,传播内容、传播方式难以在群众中间形成共鸣和关注时,要想在众声喧哗、繁纷多元的自媒体平台中唱响辽宁红色文化的主旋律,让辽宁红色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思维习惯的人们中间发挥主导性地位,具有不小的难度。

(三)泛娱乐化的流量传播削弱辽宁红色文化的深厚性

“流量”“粉丝”“点击”“关注”“转发”“娱乐大众”等等这些词汇,可以算作是自媒体时代的缩影。娱乐化作为缓解“内卷”竞争压力的一种方式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自媒体呈现的以娱乐广大群众为根本目的的泛娱乐化倾向日益严重,甚至突破了本应坚守的伦理规范。比如,一些辽宁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为了宣传,请所谓的“网红”做代言,宣传内容一味追求情节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一味追求以夸张、刺激、煽情的娱乐方式带给人们直观感受,满足人们的感观刺激,全然忽略了辽宁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意蕴,导致辽宁红色文化固有的深厚性被解构和弱化。

三、应对自媒体时代辽宁红色文化传播困境的措施

自媒体时代对于辽宁红色文化的传播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要想使其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创新,就必须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智慧地克服自媒体时代辽宁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挖掘应对举措。

(一)主流媒体要发挥主导功能

主流媒体要主动融入自媒体时代的大潮流中去,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形式的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好当下流行的数字媒体技术,在贴合社会大众的各个自媒体平台上,不仅要在官方平台上以较大篇幅开辟辽宁红色文化版块,还要单独开辟辽宁红色文化自媒体平台。诸如在“双微”平台、短视频平台等等开辟单独账号,开发相关APP软件,充分利用公众社交平台定期进行内容推送、宣传推广,做到每周更新,每逢特殊时间节点更新,每遇关注度较大的社会时事更新。总之,就是要使社会大众产生要去了解辽宁红色文化的兴趣,并使这些资源让公众“触手可及”。主流媒体承载着传播辽宁红色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作用,要想发挥好主导功能,除了抢占舆论高地、吸引公众关注之外,还必须要在内容上花心思、在形式上巧设计。在宣传内容上,要借助高校科研平台,对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深入挖掘,探索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充分发挥其精神内涵。在宣传形式上,要通过讲好辽宁故事来传递辽宁红色文化价值。

(二)政府要加大保护力度

要想更好地应对自媒体时代辽宁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境,从政府层面入手是关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自媒体平台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政府在加强对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并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的同时,首要的是要加强立法保护,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推进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落地实施,依照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不同类别建立不同的保护规范,从法律层面提供有力的支撑。其次,政府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在对辽宁主流红色自媒体加强技术、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甄别、筛选并淘汰掉不符合规范的一些自媒体平台,对于对外传播的辽宁红色文化过滤掉杂音和噪音,可以实施奖惩制度,用以激励民间、个体自媒体对于辽宁红色文化的宣传、保护。最后,政府要带头推动实施“互联网+辽宁红色文化”项目,推动区域红色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品牌集群效应建设,加强对主流红色自媒体的技术培训和素养提升,加强对公众的媒介素养培育。

(三)高校要发挥网络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大学生是自媒体的生力军,高校应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红色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加强对于辽宁红色文化的热爱和探究,进而增强对于辽宁的建设热情,自发留在辽宁,为建设辽宁贡献力量,对于辽宁的人才引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和引导,使辽宁大学生成为自媒体平台宣传辽宁红色文化的新生力量,大学生群体的同辈效应不可小觑。高校要善于建构“报、网、端、微、屏”渠道,推动全媒体传播,发挥科研优势,研发文化产品,带动大学生创作文艺作品。比如,高校可以带领大学生在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承载着辽宁红色精神的场所进行网络直播,大学生从不同视角,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辽宁红色文化走过的光辉历程,传承独特的辽宁红色精神。还可以以数字化形式呈现这些场所,建设网上虚拟展馆,培养大学生讲解员进行网络讲解,或利用VR等技术打造革命真实场景,形成全景式、立体式的传播格局,使大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辽宁红色文化[4]。

[1] 李俊玲, 孙绍然. 青年学生对辽宁红色文化认同状况的调查报告[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5(02): 271-275.

[2] 孙莹. 创新政府治理释放改革活力推动辽宁全面振兴[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8(6): 5-9.

[3] 漆玲. 主体活动的基本结构[J].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6): 15-17.

[4] 卞成林. 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 社会科学家, 2020(5): 9-13.

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6.020

G122

A

1674-327X (2021)06-0081-03

2021-07-30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LJKR0226);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项(M21sz010)

王雪婷(1992-),女,辽宁葫芦岛人,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叶景林)

猜你喜欢

辽宁红色时代
辽宁之光
红色是什么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红色在哪里?
辽宁舰
追忆红色浪漫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