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1-11-29山东省郓城县农业农村局曹景同
文/ 山东省郓城县农业农村局 曹景同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全面振兴,是这一战略的方向和目标。
一、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好不好。郓城县为了提振村两委在村里的作用,提出了“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党建引领,逐步探索出“组织强、产业旺、农民富、集体壮”的良好局面。按照“一社一品”特色经营思路,每个乡镇优选4~5个支部班子过硬、干部群众意愿强烈的村庄,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对推进快、效果好的合作社,一次性奖励资金30万元,银行贷款实行全额贴息,村“两委”干部报酬与村集体收入挂钩,从当年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量中拿出15%奖励村党组织书记,15%奖励其他村“两委”干部。同时,在涉农项目、税收、人才、土地等各方面,全面支持合作社发展,让党支部领办有动力、有干劲,以先进带后进,促使合作社工作全面开花。到2020年底,全县已有110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另有36个村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选优配强了一批农村基层干部,补强基层组织,农村基层组织明显优化,为乡村的组织振兴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为了切实做好乡村人才振兴,郓城县结合实际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认真做好人才聚集工作。通过调研分析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哪些人才,做到优选领导人才,挖掘乡土人才,扶持返乡人才,聘请专业人才,盘活外留人才。了解人才需求,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关心什么,能够提供什么,支持什么,做好人才服务和使用。激活人才资源,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用已有人才引进外留人才,通过借力借智产生管道效应,让已有人才产生附加价值,引来源源不断活水人才。第二,大力实行“多元合作”建立健全各部门配合机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组织部门进一步履行好牵头抓总的责任加强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协调,整合人事、科技、教育以及涉农部门等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把农村人才工作抓实、抓活、抓好。第三,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让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让乡土人才脱而出、茁壮成长,让乡土人才“潜力股”转化为乡村振兴“致富能手”。一是拓展乡土人才成长空间。制订乡土人才专项培育计划,定期举办各类乡土人才培训班,不断提升乡土人才专业技能水平,举办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乡土人才展高峰论坛等活动,打造集赛、展、会、满于一体的乡人才展示舞台。设立乡土人才职称序列,推动乡土人才到高校和企业学习,打通乡土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二是拓宽乡土人才致富渠道,积极推行乡土人才生产合作社模式,把分散的乡土人才串联在一起,使其由自产自销走上产业化经营轨道,建设“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乡土人才特色小镇”等创新创业体,为乡土人才打造致富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乡土人才的定制化金融产品,为乡土人才提供基层服务、提供资金保障。三是营造乡土人才发展氛围,做好政治引领,将优秀乡土人才吸纳到党组织,将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乡土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位,将乡土人才纳入基层党委联系服务专家范围,鼓励基层干部与乡土人才开展结对联系,开展优秀乡土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加强对先进典型报道,努力营造尊重乡土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保障。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近年来,郓城县委、县政府按照“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围绕建设粮油果蔬大县、食品工业强县、民俗旅游名县,大力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一是以绿色粮食高产创建和高效特色农业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如鲁金达面业、久源芦笋、八里湾蔬菜、百蔬园西红柿、自由地食用菌等,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以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新型品牌,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藏、销售等有效措施,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目前,全县绿色粮食高产创建面积发展到40万亩,全县已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4632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3家,国家级1家、省级6家,神州食品、华宝食品、鲁金达面业等16家企业实现了全产业链经营,优质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20.6万亩,食用菌面积发展到2.4万亩。二是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如油桃妹采摘园马庄村、红色旅游体验地杨集村、农耕文化体验地任屯村,按照“家庭农场+农户”等形式,以民俗文化和传统农业资源为依托,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拓展农业的商业功能,实现农业利益最大化。2020年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分别达到97、24个,同比增长49.2%、700%,285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11个产品获山东著名商标,13个产品获山东名牌。三是做大“互联网+”智慧型农业。把信息技术引入农业,推进农产品线上线下多元化经营,村淘点发展到265家。创建1个淘宝镇、10个淘宝村,电商企业发展到3690家,完成电商交易额282亿元。开通全省第一个“为村”公众号,上线“为村”平台690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运行质量全国前三。农民获得“新六产”增收红利, 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7元。2020年初,郓城县农民合作社4657家,主要集中在粮食、蔬菜、畜禽、奶业、花卉苗木、林果产业及农机、农资服务等行业,其中,国家级示范社8家,省级示范20家,市级示范社29家,县级示范社40家,有12家合作社获得了无公害产品认证,4家合作社通过了蔬菜农产品绿色认证,1家合作社通过了有机农产品认证,16家合作社获得了商标注册,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合作社产品品牌。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两家,其中郓城县农民合作社绿优联合社于2016年11月注册,目前该联合社有20多家合作社成员,并且有了自己的产品直营店。全县农户入社率达到33%,社员达到8.6万户。这些产业的兴起为该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保障,为农民的增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四、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落实生态发展理念。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宜居是关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主动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通过“绿化”“美化”“规划”等措施,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让乡亲们都能生活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舒适环境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离不开村民的主动参与,人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人能创造好环境,好环境也能引导人们良好的环保习惯。因此,不能忽视了人的因素,乡村居民实现生态行为上的转变,积极开展亲民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寓教于乐中转变“重经济、轻生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弃置”的发展怪圈,培养村民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理念,带动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做到“人育环境”与“环境育人”并重,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正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
五、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升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构建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既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乡村文化,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适应时代的变化,还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气象。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改善生态,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乡村的五大振兴,相辅相成,即互为发展基础又互为提高手段,各有侧重、相互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有序推进、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