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芯片” 助力盐碱地开发
2021-11-29李明王文朋潘羽
文/ 李明 王文朋 潘羽
今年,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山东基地内的水稻新品种收成喜人。“这是我们研发的中科发928,已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引种备案。其突出特点是耐盐性和丰产性结合得非常好,也是我们在东营主推的繁育品种。”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王建林介绍,中科发928植株长势健壮,抗倒性强,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亩产理论产量可达1500斤,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发展首先要抓住种子。”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中心科技创新科科长刘向冶一句话,道出了投资3亿元规划建设的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落户园区的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中国林科院等“国字号”大院大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7个,规划建设了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培育出多个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良种,在黄河三角洲这片特殊的土地上孕育出了新的希望。
很多人认为,土地盐碱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然而在专家眼里,盐碱地也是具有无限潜力的“聚宝盆”。王建林以他们研发的耐盐新品种盐黄香粳举例:“盐碱地上生长的水稻香味会更加浓郁。香味物质是植物本身的一种抗逆反应,越是在盐碱地这种逆定条件下,分泌物质产生得就越多,口感就会更好。”
在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依托“国字号”科研院所开展的原始创新研究同样成果显著。其中,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刘春明自主研发的中紫系列1—4号高营养水稻在东营试种成功,已通过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有利于推动水稻等作物育种从能量型向健康营养型转变;林科院选育乔柽1号新品种,扩繁20万株,用于湿地修复;中科院李振声院士团队开展长穗偃麦草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筛选抗旱耐盐品种,通过中科院生态草牧业专项,进行扩繁400亩,打造滨海草带……截至目前,共有24个品系1000余份耐盐水稻材料、200余份耐盐大豆材料、10余个耐盐牧草品种在产业园内开展试验。通过种业创新,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装上“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