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华M2
2021-11-29景明晔吴陵松李小艳董本尧
倪 品 郑 蓉 景明晔 吴陵松 王 勇 李小艳 董本尧 王 军
(1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三湖农场,荆州 434108;2 湖北华之夏种子有限责任公司,武汉 430074;3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荒湖农场,荆州 433311)
受气候条件、劳动力匮乏及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三大主产棉区的均衡发展被打破,从2014 年开始湖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出现大幅度下降,棉花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新品种的选育方向以及新技术、新模式的对接必将成为当前棉花生产转型的重点[1-2]。目前湖北省棉花育种和生产仍以杂交抗虫棉占据主导地位,现有品种对田间管理水平和土壤肥力要求较高,且产品纤维品质单一,纤维强度偏弱,马克隆值偏高,对枯萎病、黄萎病抗性较差。为此,遵循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早熟性和丰产、优质相结合,湖北华之夏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培育出了适合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强,抗病虫能力强,适于精简化栽培,适合新耕作制度要求的转基因抗虫常规棉新品种华M2。
1 品种来源
2004 年冬季从鄂杂棉1 号F1中选择性状优良的植株,以多次混合选择法选种至子4 代,从后代群体中选择长势旺、抗病力强的优良单株,经株行筛选、株系比较获得优良选系E108-2;2006 年冬季从GK19 中选择生长势较强、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以系统选育法经株行筛选、株系比较获得优良选系GK08-2。2008 年正季以E108-2 为母本、GK08-2为父本进行杂交,其后代经4 年7 代系谱选育,获得稳定的优良品系,经品比试验比较产量、测定品质、检测抗性等,最终培育出符合选育目标的常规棉新品种华M2,于2020 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鄂审棉20200003)。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华M2 全生育期123d,长势稳健,早熟性好。植株塔型,茎秆粗壮,有稀茸毛,叶片中等大,叶色绿,铃卵圆型,果枝较上举,层次分明,通透性好。株高1.25m,果枝18.9 台,单株结铃数29.2 个,中花铃重5.9g,大样衣分41.76%,小样衣分44.00%,籽指11.3g,霜前花率90.85%,吐絮畅易采摘。
2.2 纤维品质2017-2018 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纤维品质检测中心测试,HVICC 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9mm,长度整齐度指数84.8%,断裂比强度33.4cN/tex,马克隆值4.8,伸长率4.8%,反射率77.2%,黄度7.3,纺纱均匀性指数152。
2.3 抗性2017-2018 年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鉴定,枯萎病相对抗病指数分别为4.4、12.8,黄萎病相对抗病指数为10.8、26.3,综合表现耐枯萎病、黄萎病。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鉴定抗棉铃虫。
3 产量表现
2017-2018 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区域试验,2017年每667m2籽棉平均产量为227.50kg,比对照鄂抗棉13 增产5.31%,居第4 位,增产点率为70%;皮棉平均产量为96.87kg,比对照鄂抗棉13 增产13.79%,增产极显著,居第2 位,增产点率为80%;霜前皮棉平均产量为84.37kg,比对照鄂抗棉13 增产14.17%,居第1 位。
2018 年每667m2籽棉平均产量为279.07kg,比对照鄂抗棉13 增产10.03%,居第3 位,增产点率为80%;皮棉平均产量为115.03kg,比对照鄂抗棉13增产18.55%,增产极显著,居第3 位,增产点率为90%;霜前皮棉平均产量为105.10kg,比对照鄂抗棉13 增产14.99%,居第5 位。
2 年区域试验每667m2籽棉平均产量为253.29kg,比对照鄂抗棉13 增产7.86%,15 点次增产,增产点率为75%;皮棉平均产量为105.95kg,比对照鄂抗棉13 增产16.33%,17 点次增产,增产点率为85%;霜前皮棉平均产量为94.74kg,比对照鄂抗棉13 增产14.62%。
4 栽培技术要点
一般4 月10 日左右抢晴播种,并注意播前晒种。高肥力田块适宜种植密度为2.4 万株/hm2,中等肥力田块为2.7 万株/hm2。
配方施肥,按每667m2需纯N 20kg、P2O58kg、K2O 16kg 来合理定量。其中氮肥苗蕾期占40%,花桃期占60%,钾肥前后期各占50%。做到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农家肥或复合肥为主),稳施蕾肥,早施重施花铃肥,补施壮桃肥(盖顶肥)、微肥和叶面喷肥。视苗情及气候,严格按少量多次原则在现蕾期、开花期、打顶后适时适量化调。
苗期抓好盲蝽蟓、棉蓟马、蚜虫、红蜘蛛的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防治棉铃虫和红铃虫;后期加强棉蓟马、棉斜纹夜蛾、烟飞虱的防治。枯黄萎病以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