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美术院校听障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设置研究

2021-11-29玲,张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美术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全 玲,张 帅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长春130022)

高等美术教育属于学科教育,在知识培养体系中,高等特殊美术学属于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分支。其中实践教学是美术学类专业教育的核心和特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美术学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上手能力、创新思维,提高其创作水平,主要是检验学生创作作品的质量,注重学生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塑造。

在经济转型时期,行业劳动分工的复杂化和合作的多样性,需要高质量的艺术人才。但在国内高等特殊院校学习美术专业的听障大学生,由于听力缺失导致的认知障碍以及所具有的心理特点,在就业市场上很难与美术专业的健全生去竞争,也很难达到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针对国内高等特殊院校美术人才的需求和设置课程的现状,搭建以听力障碍学生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的课程充分考虑听障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需求和职业素养艺术,以促进听障大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的内容,科学地建构高等特殊美术本科课程实践体系、实施策略和评价标准,达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端美术听障人才目标。

一、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987年,国内第一所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在长春大学成立,设置了适合听障学生学习的美术专业。最初听障生美术专业课程完全参照健全人的美术专业设置,培养方式以学科为主,对于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在教学中更加适应听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处在探索中。2000年以后,设置美术专业的高等特殊院校数量快速增长,为课程设置和建设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迄今为止,国内共有27所高等特殊院校,其中本科6所、专科21所,国内设置美术专业的高等特殊院校,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经济发达的南方多、经济欠发达的东北少的态势。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最早设置了适合听障生学习的美术专业,创建了高等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了适合听障学生学习的课程,如油画临摹(人物、风景、静物)课程、国画临摹(人物、山水、花鸟)课程、木雕、剪纸、手工饰品制作、摄影、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等实用课程,取得了大量听障美术人才培养经验。

随着经济改革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质量也不断提高,美术专业听障生与健全生在就业时同台竞争,出现听障生就业难局面。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端人才需求的改变,根据美术学专业和听障生自身的特点,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当前课程建设还存在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课程内容设置随意性和系统性不强、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的问题。

二、听障美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技术与职业的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与市场、产业、行业密切联系的地方性综合大学,高等特殊院系通常依托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的设置充分考虑到残疾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注重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用较强技艺解决文化创意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工厂和企事业单位第一线的业务骨干。

在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上,把教育部规定的人才培养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国内高等特殊美术专业听障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结合三维目标和听障美术人才自身的独特性基础上,依据社会对高端人才技能需求和听障生职业发展潜在能力,把美术技能与职业发展潜能紧密连接起来,面向社会培养以实用为主的职业技术人才。首先,针对听障生形象重于逻辑的思维方式,针对听障生视觉敏锐、手部灵活的特点,培养侧重点放在美术实践方面,毕业生需要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把“应用型”作为美术专业听障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是高等特殊院校美术听障人才培养的核心,应用型听障美术人才定位在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发展相结合上,培养社会急需的生产第一线的高端美术人才。最后,尊重学生情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注重健康的心理发展,激发成才动机,加强感知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应用”作为听障美术人才培养的指导方向。

三、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内容:应用与审美创意

高等特殊院校美术本科课程设置应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设定,既定课程的内容,决定了课程的范围和特征。美术本科课程自身具有审美特性,在设置上应强调艺术基础知识,注重人文艺术修养;面向社会所需,注重美术职业技术、技能和灵活变通通识能力的培养;面对社会活动需要,注重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一)高等特殊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人文性。对听力有障碍的学生进行高等特殊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要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让他们掌握一项谋生的技能。注重人文素养教育在课程内容中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美育教育是以身体为中介发展道德和理智控制的,以美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新环境,从而弥补自身器官功能的不足。人文素养教育在提升听障学生社会化角色的转换以及回归主流社会、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等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发展道德方面,心理敏锐力和理智判断能力得到建立并强化,使人文课程达到铸人育魂的作用。

(2)应用型。美术专业听障生由于听力器官功能受损,接收知识的渠道有限,所以成为研究型的专业人才比较困难。他们更适合成为高新技术的操作与应用即专门实践人才,也就是将进行改造世界活动的人,这里特指美术应用型人才,从事科技、企业文化创意第一线的专业技能人才。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通过对事物或知识进行整合和加工,具有认识、理解、应用技术的能力,应用型人才把这种技术作为一种手段,进行服务社会,参与地方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来解决未知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其中,课程是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决定美术专业听障人才培养要素的配置、培养过程。设置具有应用型特点的课程,目的是使听障生运用美术技能熟练掌握生产过程的新工艺、新材料,对现代高新技术能够运用自如。

(3)综合性。国内听障美术专业从开始设置之初,一直延续着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与社会活动有效的互动,社会需求人才在经济转型时期已经发生变化。面对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听障美术人才需要具备多种应变能力——通识能力。课程的综合性使这种能力成为可能,这是一种专业和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课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构建立体交叉式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以美术技术技能和审美能力为出发点,重点训练聋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可迁移的专业能力。面对难题,通过自身探索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使美术专业听障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多面手,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高等特殊院校美术本科课程设置的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与社会、聋人文化等通识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1]。围绕听障美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美术课程内容设置由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模块与实践综合课程体系组成,具有较强的美术本科专业特色。

1.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模块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属于理论综合的必修课程,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美术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艺术史与艺术概论”“美学”“聋人与社会”等通识课程,是属于培养思维与情感类型的课程。听障学生由于失聪,不能通过语言交流得到完整的信息,会对他们正常心理发展形成严重影响。所以,提高听障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往往要重于技能技巧课程。在美术教育中,以“立德树人”为教育重心,把立德树人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根据听障学生视觉发达,接受图像知识比较快、吸收具象文字知识要好于抽象文字知识的特点,在讲解美术理论课程时宜用大量的专业图片搭配少而精的文字内容,对听障生听力和语言发展不利所形成的缺陷进行补偿教育,旨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培养听障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坚强的毅力、独立、同情心、对情绪的控制力,以及对别人的理解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等[2],拓宽听障生对社会的直观感受与认识,培养良好的艺术态度和道德品质,提升听障生自信心和心理承受力。

2.构建实践综合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实践综合课程体系,由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实践环节与实践课组成,实践课程体系以实践核心课程为主线相互联系,专业所设置课程之间的相互间分工与配合,蕴含着各个课程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3]。

实践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把多专业知识融合形成一种交叉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动手操作实践训练。通过技能教育课程和社会适应性课程模块训练,培养听障生一专多能,以适应多样的社会需求。

(1)技能教育课程。维夫斯说过,理论是容易的、短暂的,而实践技术是困难的、长期的,但也是最有用的。技能教育课程是美术专业听障生实践课程体系的核心,技能是对一种技术的掌握,技术形成一种技能。对于技术,在希腊语中可翻译为艺术、工艺或技能。广义上的技术指任何实践知识体系,是对知识的系统应用。狭义的技术是一些系统化了的实践性知识[4]729。技术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决定着艺术作品的质量。以陶瓷绘画为例,这是结合造型、国画、雕刻、艺术设计、陶艺等学科的综合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线描勾稿设计、陶瓷矿物颜色勾线、阴刻与阳刻相结合雕刻、国画技巧敷色、陶艺烧制,最终完成一幅陶瓷艺术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从创意再到转化应用,结合模仿和表现技术,实践动手操作技能贯穿课程始终,技术技能教育在听障生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立足于时代需要,培养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是技能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所在。

听力有障碍的学生通过高等特殊美术课程的技能教育,学会懂得运用美术学科的理念和材料制作美术作品,来解决广泛理智问题的认知技能,调动整个身体参与技术与技能的完善,使之更加精确,从心理上获得更多有指导性的道德经验。

(2)社会适应性教育课程。社会适应性课程由美术专业各类实践环节课程组成。具有活动课程的特点,社会适应性教育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有很强的实用性。

社会适应性教育课程的实践经验来源于技术技能教育课程,课程秩序的先后衔接性、延续性强。通过技术技能教育课程习得的艺术作品,通过社会适应性课程平台进行作业变作品的转化,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到美术写生课程、再到体验生活课程,体现艺术作品的技术在课程中进一步得到深化,作品的商业化把学生、学院与社会灵活地连接起来,在课程形式上改变了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单一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个螺旋形的循环课程体系。了解美术技能和实际参与社会活动为听障学生打开另一扇学习的窗口,经过社会活动的直接刺激,吸引听障生的眼、手和触觉产生更多活动,又形成新的活动刺激,经过反复与社会接触之后构成经验,这种经过社会经验训练取得的艺术技能,通过缺陷补偿器官作用使听障生技能得到巩固,由此获得心智的增长和职业兴趣的发展。

四、高等特殊院校美术专业课程实施策略:校内外平台

按照美术专业听障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实施,结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借助校内听障人实训基地平台的实训室、工作室,并与校外实践平台与校企合作平台相连并循环往复,进行专业调研、专业实习和创业实践,最后完成创意作品制作。首先,培养听障生知识与能力目标应遵循听障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确定课程实施的定位在应用型,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校内听障人实训基地,把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操作应用相结合,把抽象艺术理论进行分割、归纳,融入美术创作作品中进行讲解。其次,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把课程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到一起,增加课程的实用性特点,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在课程实施上从学校走向工作场所的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与现实需要亲密接触,在角色转换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在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上,通过校内实训平台与校企实习平台相联系来实施美术专业实践课程,在实践中完成美术作品的商业化运作,在作品变商品的应用中积累职业经验,逐渐找到职业发展方向。以应用型为主的课程实施策略使课程实施充分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不仅增强听障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归属感,也增强了他们参与社会的热情和自信心。

五、高等特殊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评价:教育效能

课程评价本质上是考察课程与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4]755。教育目标本身不是目的,重点在于经过改革的课程设置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是否满足学习者的要求,课程评价就是为了告知在实践中需要进行哪些修正。新的课程体系在实现课程目标上是否良好,是否实现课程目标的内在价值,是否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进行动手操作。

实施学生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要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原则,由知识评价向能力评价转化,允许学生选择以他自己的形式展现他们所学,从而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方式进行美术作品展示,进行自评与互评,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生态手册。

评价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决策,对美术课程作出价值判断,达到完善听障生美术课程设置的目标。

六、结语

在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对高等特殊教育美术本科进行的课程设置改革,是经济转型时期特殊院校对高质量美术人才需求的呼应。杜威说,能力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习得。综合实践技能让听障生在课程教育活动中获得个体成长,并逐步找到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增强听障生融入主流社会、能够独立生存以及适应社会需求变化能力。

猜你喜欢

美术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习作《水粉画静物》
作品赏析(3)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