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亚东干口歌口溜解读
——兼论冬拉尔新著《东干口传文学小体裁——口歌和口溜》

2021-11-29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拉尔俗语谚语

口歌口溜(谚语和俗语)是中亚东干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东干民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谚语俗语中的精华具有经典性,被东干人广泛引用。《东干》报头印有东干俗语——“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种经典性的俗语成为东干人的座右铭。《东干百科全书》 (俄文版)每一章题记或为名人格言,或为谚语俗语。如《经济活动》一章的题记俄文为——“买卖好,种田更好”[1],这一俗语被十四儿教授还原成——“千买卖,万买卖,不迭地呢翻土块”。回族人的观念兼顾买卖和种田,买卖当然好,但是种田更好,所以其准确地概括了东干人的经济生活。口歌口溜在东干小说中引用频率很高,例如在阿尔里·阿尔布都小说中常被引用作画龙点睛之笔。A.曼苏洛娃将东干口歌口溜称为“亲娘语言”①参见Х·拉阿洪诺夫《回族民人的口歌带口溜》 (东干文版),1998年版,第1页。,即其为地道的母语,几乎没有俄语借词,蕴含了东干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口歌口溜被看作东干文化的根。Ю·杨善新、X·尤苏洛夫、P·尤苏洛夫、M·哈桑诺夫、X·拉阿洪诺夫等先后搜集发表或出版了东干口歌口溜,其中收集较多的有以下几种:1964年X·尤苏洛夫和M·哈桑诺夫出版的《苏联东干口歌口溜》;1984年P·尤苏洛夫出版的《回族口溜、口歌、猜曲话(格言)、连猜话(谜语)》,共计1500余条;1998年,X·拉阿洪诺夫编辑出版的《回族民人的口歌带口溜》,共计1500余条;2017年,Ф·玛圣哈耶娃编辑出版的她和M·沙乌洛夫、X·尤苏洛夫编选的《挑拣下的回族口歌带口溜》,共计2000条;2019年,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资深研究者X·冬拉尔出版的他多年搜集整理的《东干口传文学小体裁——口歌和口溜》,收集口歌口溜共计约4000条。

其中冬拉尔的这本口歌口溜与此前的同类出版物相比,是中亚口歌口溜几十年研究上的一大突破,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值得学术界和东干爱好者重视。第一,数量上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比其他人收集的多一到两倍,还可以和其他版本互补互证。但也有其他人收过而冬拉尔未收的,如“人有曲曲心,安拉有拐拐路”。第二,此前都是单一的东干文本,冬拉尔的每条口歌口溜,在东干文后都有对应的俄文。由于汉语同音字相当多,使用东干拼音文字往往令读者难以确定。小说中同音字没有多大影响,而对于短小精炼的谚语却影响较大。例如林涛先生直译转写的伊玛佐夫小说很准确,但是他所转写的拉阿洪诺夫口歌口溜却问题较多。东干拼音文字书写的口歌口溜使用俄语或汉语定位后意义就会更明确。从这个意义上说,冬拉尔做出了特殊贡献。第三,此前的口歌口溜都没有注释,冬拉尔加了许多注释,且有些注释还颇为新颖。这对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第四,随着收集数量的增加,内容也更加丰富,大大扩充了东干口歌口溜的现存文库。

谚语和俗语是民间文化的精华,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标志。东干口歌口溜带有回族伊斯兰文化的特征。如“没眼儿的麻雀儿胡达看守呢”[2]258,“人爱主爱,人不爱主不爱”[2]155,“不怕主麻下,单怕主麻罢”[2]67。这后一条,有了冬拉尔标注的对应俄文,就可理解“罢”字的含义了。星期五为穆斯林礼拜的主麻日,“不怕主麻下”是不怕主麻日下雨,“单怕主麻罢”是但怕主麻日雨停了。

东干族生活在中亚的文化语境中,周围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等都是穆斯林,因此他们与周围民族的区别不是伊斯兰文化,而是“中原文化”。口歌口溜绝大多数都是代代相传的中国西北民间谚语和俗语,但有的经过了变异。“穷舍命,富抽筋”[2]388,入木三分。中国人说“官不修衙,客不修店”好理解,东干人说“官修衙门,客修店”[2]100,初看颇为费解,和汉语对照,才豁然开朗:东干是反说,意思是愚蠢的人做的是“官修衙门,客修店”的蠢事。“饿的时节给一口,强逢饱哩给一斗”[2]79,西北农村也这样说。这些口歌口溜都很精警,或直接来自汉语,或稍有变异,让人过目难忘。

有些东干口歌口溜是中国没有的,“宁叫穷难由自家,嫑叫富贵由人家”[2]282,“不怕军荒,单怕年荒”[2]68,“军荒大不过年荒”[2]113等,在中国谚语俗语中没见过。又如,对亲情友情换一个角度看,“不怕贼偷,单怕客来”[2]67,自有其道理。玛圣哈耶娃收集的亲情谚语更有意思:“亲亲(亲戚)亲,也不亲,亲亲的路上搁礼行(礼物)。有一阵礼不到,亲亲不踏亲亲的门。女儿亲,也不亲,青草生的我家人。弟兄们亲,也不亲,弟兄分家比钢硬。朋友亲,也不亲,朋友吃的是酒肉情。夫妻亲,也不亲,夫妻吃的是米面情。”[3]这是震撼人心的谚语。中国虽有“米面夫妻,酒肉朋友”的说法,却没有这么全方位的观照,一方面说亲,但亲是有条件的,重点放在不亲一面上。读来颇感新颖,发人深思。

东干口歌口溜是农民的口歌口溜,来自农民的感觉和经验,是农民的原生态的口语。如“人上十口,吃饭雷吼”[2]158,吃饭声像雷吼,狼吞虎咽,尤其吸面条的声音更大。这是农民的吃法,不同于斯文人吃饭,不吃出声音来。又如“娃娃勤,爱死人,娃娃懒,挨火棍”[2]78,因为烧火棍是农家最便利的东西,“挨火棍”就显得形象生动,不是挨教鞭、挨戒尺。西北花儿中有“打了一锅盖”,跟挨火棍一样,都是农民身边的事。东干人特别讲究勤劳,汉族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东干则说“谋事在人上,成事在功上”[2]264,功就是功苦、功夫。说东干口歌口溜是农民的,主要还是指它的语言与汉语谚语俗语比较,它一扫那些文绉绉的书面雅言,代之以纯粹的东干口语。如汉语“马失前蹄”,到东干人那里变成“马都打绊子呢”[2]252,这样的口溜妇孺皆懂。

与周围哈萨克、吉尔吉斯等游牧民族不同,东干口歌口溜更体现了农业文化的特征。关于农业,东干有一系列众多的口歌口溜。农事与节气息息相关,西北谚语“七月白露过白露,八月白露跟白露”,即描述播种冬小麦和24个节气中白露的关系。东干有“四月八,乱点瓜”[2]309,“五月呢的蒜,在泥里头站”[2]86,“六月呢韭驴不瞅,九月呢的韭香破口”[2]249,都是描写农时决定作物的播种、成长的句子。而“沙枣花儿呛鼻子,收哩谷子种糜子”[2]299,流传有误,沙枣花开是播种糜谷的时候,不可能收割谷子,收哩谷子则是误传。东干谚语“鸡菢鸡二十一,鸭菢鸭二十八,鹅菢鹅一个月”[2]162;庆阳谚语“鸡鸡鸡,二十一,鸭鸭鸭,二十八,四十五天将鹅抓”。鸡二十一,鸭二十八都是准确的,鹅的孵化时间为30天半到31天,两相比较,关于鹅的描述中,东干的谚语更准确。“扎针的胡麻,卧牛的谷,包谷地呢行车辘”[2]188说的是农作物株与株之间的稠密距离。“肥不过春雨,瘦不过寒霜”[2]329生动地说明农作物与雨霜的关系。农业生产的周期环环相扣,从种到收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误,这和其他行业截然不同,从东干谚语“撒一个懒,瞎(坏) 一年”[2]295即可体现出来。这些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丰富经验。“鸡叫,狗咬,娃娃吵,这是家呢的三件宝”[2]163,这是一幅恬静的农家田园生活图,可以看出东干族的农业文化特点。

不同于汉族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东干人重视务农,也重视经商。“看牲灵种地,一本十利”[2]225,“千买卖,万买卖,不迭地呢翻土块”[2]399,“种地想办法,强如拜菩萨”[2]171等都是以农为本,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但是另一些口歌口溜与汉族的传统观念不同。“时不来,运不通,担上个扁担学营生”是强调商业重要性的。据有人统计,《古兰经》中有20多处提到经商,“外出奋斗”“在大地上寻找财富”者主要指商人。穆罕默德本人从事商业活动,他认为“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可信赖的奴仆”。

有一些东干口歌口溜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在中国文化中,从孔子到后来的诸子都把伦理道德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伦理文化,东干文化也传承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东干小说把人品人格、人与人的关系、伦理道德等作为最主要的书写内容,东干口歌口溜也是如此。比如在不少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谚语中,就把君子作为楷模。冬拉尔就注意到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小人谋食,不谋道”[2]176,这是东干人极其少有的援引孔子和先哲的书面语言。君子是高尚的,小人则相反。又如“君子走路修桥呢,小人走过拆桥呢”[2]176,“君子盼得大家富,小人盼得一人富”[2]177。“君子”的近义词是“好汉子”,“小人”的近义词是“憋囊子”,如“好汉子折到仗上,憋囊倯死到炕上”[2]350。这些都是对崇高品格的要求。东干谚语中有这样一条:“成哩,成个杨六郎,不成,成个折麻糖。”[2]392这条谚语充分体现了东干口歌口溜的民间性。杨家将在民间流传甚广,笔者小时候,看到农民经常看杨家将的戏,说书人也常说杨家将,听到大人给小孩讲故事,也常常说“说起三国乱如麻,不如我给你说杨家”。杨家将精忠报国,杨六郎便是其中的代表。东干人要成功,就当个杨六郎。这些都是做人的高标准。良心是东干人的道德准则,如“人人你把好心想,狼心狗肺不久长”[2]373;交朋友也是必不可少的事,如“家呢金银有百斗,不迭维下个好朋友”[2]184。这些都是讲做人要有良心,要知恩图报,要真心交朋友。

东干人特别重视礼仪。东干小说中关于礼仪的描写很多,成人与成人之间讲礼仪,小孩子必须学礼仪。东干谚语说“人拿礼仪当先,树拿花果为园”[2]150,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还有“读书要得知识深,学不下礼仪不如人”[2]125,“儿子的礼仪不到老子的错,女儿的礼仪不到母亲的错”[2]134。礼仪是大家共同的人格面具,是人的脸面,如“人活的脸,树活的皮”[2]156,不遵从礼义,就是丢脸丢人。

谨言慎行。东干人特别注意人的言语,话怎么说,该不该说,都用口溜告诫人们。如“满口的饭能吃得,满口的话说不得”[2]254,又说“衣裳长哩拉露水,舌头长哩惹是非”[2]217。而关于说话伤人的谚语特别形象生动,如“水没爪子,剥坑呢,话没刀子,攮烂心”[2]331,“刀割下的伤长住呢,口割下的伤长不住”[2]119,又说“一句好话三冬暖,瞎(坏)言出口六月寒”[2]209,这些口歌口溜是多少人生经验浓缩出来的。东干著名诗人雅斯尔·十娃子去世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诗人的诗句:“好话多说,老朋友,/嫑伤人心。/听话,说的,听音呢,/把音拉正”。可见在东干人看来,言为心声,社交语言和人的日常语言极其重要,说话必须谨慎。

东干口歌口溜之间具有互补性。看一条可能有片面性,但看一组,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即一种看法纠正另一种看法。如一条说“官凭印,虎凭山,婆娘凭的男子汉”[2]98,另一条又说“官凭宝藏虎凭林,男人活的婆娘的人”[2]98,分别说了两个侧面,一条强调男人的重要性,另一条又强调女人的重要性,将两条合在一起意思就完整了。再看对血统关系的互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挑葱儿卖蒜”[2]238,另一条“一娘生九种,九种出九等”[2]210,相互弥补。另外还有关于人的身体部位的,如“心闲长头发,人闲长指甲”[2]418,又说“刚强好长头发,刚强不好长指甲”[2]95,后一条中国谚语里没有,刚强即身体,两条谚语两个角度。谚语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或反映了事物的复杂性,或反映了对立的看法,其中有的可以相辅相成,有的则有精华与糟粕之分。

东干口歌口溜在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东干族自中国西北到中亚后,产生出了新的口歌口溜。如“马越骑胆越大,车越吆越害怕”[2]253,开车说吆车,是东干用语。阿尔布都在他的小说《绥拉特桥》中引用阿拜的话“一百口袋的口口子好绑,一百人的嘴难绑”,这其实是哈萨克谚语,在东干民间流传;同时又演变成东干人的“闭门挡不住闲话”[2]60,这是对哈萨克谚语的吸纳。还有的新产生的口歌口溜受俄罗斯影响,如收在冬拉尔口歌口溜中的“老手金胳膊,一个顶十个”[2]243,来自俄罗斯的“金手银胳膊”在东干小说中也频繁出现。另一方面是旧的谚语俗语在口口相传过程中的变异。中国人说“八月十五杀鞑子”,不管有无历史事实根据,故事都很动听。东干传成“五月十五杀鞑子”[2]85,五月十五不是节日,是无法“杀鞑子”的。又如东干人说“羊肉膻气牛肉顽,想吃个鸡肉没有钱”,这种可能是对汉族谚语“羊肉膻气牛肉顽,想吃个猪肉没有钱”的改造。因为回族嫌猪脏,不吃猪肉,所以改成鸡肉。这种变异也出现在民间故事中,如唐僧去西天取佛经,被东干人改造成去阿拉伯取《古兰经》。韩信在东干民间故事中变成活埋母亲的恶人,以至在东干文学中成为“坏人”的代名词,这与中国对韩信的看法不同。关于《西游记》,东干口歌说:“若要招听,说一个唐僧取经,九九十八洞,洞洞出妖精”[2]81。也是变异,唐僧取经,经历了九九(相乘)八十一难,这里变成了九九(相加)十八洞。

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口歌口溜中的难解之处更多。国内谚语虽是口口相传,因为有许多汉字文本,便将其意义固定下来了。而东干口歌口溜的东干文本,拼音文字同音字多,歧义更多,难度更大。冬拉尔的《东干口传文学小体裁——口歌口溜》,是花多年工夫整理研究的成果。2014年9月挪威奥斯陆东干民间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就提出了东干口歌口溜中的一些难解问题,挪威何莫邪院士、吉尔吉斯斯坦伊玛佐夫院士、美国梅维恒教授、吉尔吉斯斯坦十四儿教授、中国常文昌、林涛教授等都参与了讨论。冬拉尔的著作是目前已出版的关于东干口歌口溜集子中最好的一本,他解决了其中的许多难点,同时也有新颖的解读。如“进哩菜子地,不怕穿黄衣。”[2]166他的注释写道,在中国古代,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别的人如果穿黄衣服,是要杀头的,唯有进了菜子地例外,菜子花把衣服染成黄色是无罪的。

冬拉尔的著作功不可没,但其中仍有个别未解的难点。如国内谚语俗语书上“人心不足蛇吞象”,仅此一句。而东干人完整的说法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太阳。”[2]158“贪心”一词上下文不对应,意思也说不通。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猜测,tan可能是一种体型庞大的动物,但至今仍无定论。“三斑——一鹞,九狗——一獒,三虎——一豹”[2]296,这个谚语本身有误,如果和中国流传的各种版本对照,就可以校勘出其中的不合理处。正确的应该是“三斑(鸽)一鹞,三虎一彪,九狗一獒”。鹞子比斑鸠或鸽子都厉害,彪是老虎中最凶恶的一种,獒比一般的狗更凶猛,而“三虎一豹”就说不通,冬拉尔没有做进一步的校勘。又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小人谋食不谋道”,前一句是孔子的原话,出自《论语·卫灵公》,这里的“食”指衣食,“道”是孔子的哲学用语,包含特定的内容如“仁义”等。孔子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显然,“道”不是实体的东西,而冬拉尔把“道”解释成道路,“食”解释成石头,就相差甚远了。《东干百科全书》将“君子谋道”解释为“君子谋想的是国家”,而不是石头(即使是宝石),也说不通。又如东干谚语“见官司说散场,见婚事说成双”[2]183,意义很明白。冬拉尔求之过深,加了一条注释,把“散场”解释为三常,即三纲五常。对应的俄文是“看见国家的事,说三纲五常,看见下流的事,报告城市管理局”,这解释就更偏离原意了。原意是说,遇到诉讼的事,尽量说和,因为“官司”不是官家的事,说散场就是和解;说成双,是劝对方结为夫妻。

东干口溜中有的方言本字难以考证。“十个羊里有一个can羊,十个人里有一个can人。”[2]409冬拉尔将“can”字解释为馋羊、馋人,林涛也转写为“馋羊”“馋人”。这个“can”的本字在各种现代汉语词典中消失了,可是方言中仍然存在。有人考证“can”的本字在古典文献中是牛字旁一个寿字。《说文》切音“tao”,释义牛羊无子也。《广韵》切音“cai”。笔者儿时听过人们把不生孩子的妇女叫“can婆”。口歌口溜中的方言本字,是一个疑难问题,且有的就没有本字,所以本字的考证难度较大。

拼音文字带来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针对“老刀见肉三分快”[2]236,冬拉尔还提出了另一种理解:“老道见肉山风快”。他在正文中最终选择了第一种,放弃了第二种,是符合这条俗语原本含义的。笔者小时候,看见母亲切菜时把手指切伤了,就说“老刀见肉三分快”,意思是刀子切菜钝了,可是切手却很锋利。“光棍不吃眼前亏”[2]104,“光棍”一般指单身男人,或较厉害的人(如“女光棍”),这里指识时务者。冬拉尔理解成“关公不吃眼前亏”,并加了一条注释,说明关公是《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就远离本意了。“马尾子穿豆腐,提不起”[2]253,这一条马尾子的注释是对的,但豆腐中的“豆”被解释成“里头”。对应的俄文是“马尾在泉水里游泳,提不起”,就不知所云了。还有中国的“老马识途”到东干人那里变成了“老马不识途”[2]239,意思完全相反,不好解释,而冬拉尔原文照收,但他的对应俄文解释很有意思,用俄罗斯俗语“老马不会踩坏犁沟”来解释,即老手不会误事,这一解释又回归汉语“老马识途”的本意上了。同音字造成的误解如“老猫不bishu”[2]239,冬拉尔标注对应的俄文是“老猫不爬树”,笔者认为可以是“老猫不避鼠”或“老鼠不逼鼠”,而笔者更倾向于后者,民间有猫老了,老鼠不害怕了,叫“老猫不逼鼠”。

有的口歌口溜意义仍难以捉摸。如“没有的比有的好,有的比没有的好”[2]259,前一个“没有的”和“有的”与后一个“有的”和“没有的”如果指同一件事,就无法理解;如果指两件不同的事,还可以说得通。又如“众人的口,量盐的斗”(拉阿洪诺夫收集,林涛转写),“舵人的口,量盐的斗”[2]121(冬拉尔),对应俄文为“大人的口,量盐的斗”,笔者认为“量盐的斗”说不通。而甘肃镇原有一条相近谚语,“众人的口,没梁的斗”,“没梁的斗”是无法衡量粮食多少的。意思是,众人说啥的都有,好多说法都没有共同的标准。东干口歌中“舵人”指大人物、领导者。而“量盐的斗”若为“量言的斗”,也说不通。如果是“量人的斗”,品评人的好坏,是说得通的,这样解释就是肯定众人和舵人的口;如果是否定的,就应该是“没沿的斗”,同“没梁的斗”一样,都是无法衡量,没有准确答案的。

瑕不掩瑜,这些个别的问题提出来与冬拉尔商榷,以期更准确地解读东干口歌口溜。同时有些问题又带有共性,如谚语和俗语的本字问题,变异问题,解读问题,也是困扰中国研究者的问题。

猜你喜欢

拉尔俗语谚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客家俗语巧诵读
身高不足80厘米的奇人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