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课程思政”推行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思路*

2021-11-29刘秀伦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

刘秀伦 李 珍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年5月28日,http://www.moe.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 5517606.htm.2020年12月16日。这就要求高校完善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理工科高校要发挥理工科教学特色,融人文价值于理工科教学之中。“课程思政”是一种把培养国家栋梁作为根本教学目标,打破学科的条块分割,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形式课程的综合教育理念。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理工科课程是基于自然认知的普遍性,比较重视技能与实践的能力培养。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专业课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价值引领不能“无缝衔接”,“思想教育与专业教学呈现‘两张皮’现象”(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期,第43-46页。。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据理工科学生特点,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理工科院校有必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一、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为高校指明了教育建设方向,思政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发挥高校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引导作用,挖掘非思政课的教育资源,彰显理工科高校育人特色,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2019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完善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理工科高校要发挥理工科教学特色,融人文价值于理工科教学之中,将理工科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科学技术巨匠的事例相结合。通过理工科专业的优秀人才事迹,传播优秀人才的名言警句。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向往;另一方面利用优秀学者的真实案例,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引导。做到更好地教育学生,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从而推动理工科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修养以及人文情怀,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出于工具理性的驱动,理工科高校课程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偏重认知教育、知识教育,忽视甚至排挤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汉代董仲舒曾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4)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年。德育与智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理工科高校要树立“‘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理念,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先”(5)于向东:《聚焦立德树人,健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红旗文稿》,2018年第6期,第32-34页。。决不能只重才而轻德。理工科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提升才智是基础,立德则是先导,‘德’决定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走向”(6)王良子:《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探究》,《山西青年》,2020年第1期,第92-93页。。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要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课程思政”是理工科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课程思政”必须要挖掘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专业、各学习环节中的有效融合。

(二)高校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协同育人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也要发挥专业课、通识课等其他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和功能,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当前,理工科院校存在比较明显的知识、技能与价值教育分离的现象,消减了高校课程体系的育人效果。强调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导向的教育忽视对学生的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忽略了“培养什么人”的使命。“必须明确理工科院校的专业课程需要渗透人文精神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同专业也有其自身建设的规律和要求。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利用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李旭芝:《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只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足以完成学生精神境界提升、意志品格练就的任务的,理工科院校可以在通识课、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古往今来,为国家、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无不是有着深切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因此,理工科院校的专业课教育应该与其他课程一样,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培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公民。而且,我们应该认识到理工科院校的专业课程是可以挖掘出丰富的思政资源的。例如,理工科院校追求的科学思辨、创新创造、求真务实、客观理性等精神本就是思政教学所希冀的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夯实理工科人才文化软实力,理工科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有助于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的理工科人才,可以助力提升理工科人才质量。“专业教师利用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思政教育通过专业知识找到有效载体,能够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9)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年第37卷第1期,第125-128页。发掘理工科专业课的科学精神、道德伦理、正确的价值取向,推动理工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增强学生的科学伦理意识、家国情怀,促进社会责任感培养,使学生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观念。理工科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高度的统一性。理工科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懂得了理工科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共通性,便可以实现“融盐于汤”,实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培养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理工科院校学生成长特点的现实需要

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逐渐深入。理工科院校专业教育比较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我国理工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呈现重科学系统特点,理工科有着与人文社科不同的专业特征,但若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教化育人,则不免流于“技”而失于“道”。目前的理工科教育忽视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培养,导致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明显脱节现象。理工科学生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理工科院校学生对实验实践的操作更为关注,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更为重视,特别是伴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工具软件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实用性,直接影响了理工科学生的价值偏向,轻视对人文价值、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二是理工科院校学生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学生偏重理性思维。由于专业特性,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重视公式的推导、演练及规则的应用等,从而导致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思维过于理性,容易对生活的表层丧失兴趣,与生活产生疏离感,不利于个人成长。理性思维在督促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的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相对片面,忽略了生活可能出现的变量。三是理工科院校主要偏重以科研和技能培养为导向。在理工科院校中,学生对科研和技能培养极为重视,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忽略了大学中其他的课程与课余生活。一味地重视科研和技能培养,使得理工科学生大学生活较为贫乏,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性格或思想方面出现偏差。

理工科专业注重实践,强调精确度,学生带有逻辑思维强的理工科的思维模式,对于人文价值、社会伦理认识较模糊,这种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群体特征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鉴于理工科学生自身特点,理工科院校亟需发掘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各类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建立健全全方位育人体系,提高理工科院校育人实效。

(四)理工科“课程思政”的人文价值

理工科院校为国家培养先进科技人才,理工科的优秀学生对国家未来科学技术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改造社会形态,引发社会变革的强大武器,对社会发展进步有着关键作用。科学由人创造、发现,最终也要致力于人类发展,服务人类。任何科学技术的运用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推动社会发展,也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马尔库塞曾批判科学技术使人变成没有精神需要的单向度的人(10)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期,第64-66页。。面对科学技术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视野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理工科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出发点和立脚点都应该是人文视野关照科技发展。理工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人文情怀、人本立场和人性的光辉面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触动。引导理工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深刻感知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能为人类谋福利,有助于社会整体进步。从而在理工科院校中养成学生崇尚科学、积极探索、创新进步的优良风气,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养成为人民服务、贡献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培养成真正为社会做贡献的全面发展人才。

二、理工科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育教学工作机制不健全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战略工程,从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到管理规范都需要健全育人工作机制以保证其有效地推行。推进“课程思政”这项工作,“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学校党委、管理部门、后勤服务、全体教职工都承担着重要的引领作用”(11)王良子:《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探究》,《山西青年》,2020年第1期,第92-93页。。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系统,涉及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学校的某一门课、某一位课程教师。学校党委领导、各个部门都需要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服务。目前理工科院校“课程思政”的育人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其一,未形成由上至下的引导机制,高校党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担着主体责任。但是部分高校党委领导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没能起到应有的指挥作用。其二,未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理工科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未能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多学科合作的“课程思政”工作室,有助于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合作、相互学习,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但是目前两者仍然存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的教学状态,不利于“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其三,未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理工科院校的教师的德育意识还不够深刻,理工科院校需要加强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督促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其四,未建立科学的监督保障机制。“课程思政”由教师开展,亦需要建立一些机制来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监督教师教学,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理工科院校还未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地工作体制,给“课程思政”的顺利推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教师的教学囿于知识本位

“‘课程思政’是高校理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年1月20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责任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13)王良子:《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探究》,《山西青年》,2020年第1期,第92-93页。。

理工科院校教师有教书育人的责任,然而部分理工科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囿于知识本位,简单地将思政知识放入课堂,未发挥专业课教师育人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理工科院校教师存在主观认识误区。其一,理工科教师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未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专职,是辅导员的工作,没有认识到教书育人是各类专业、各类课程都应该发挥功能。”(14)马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51期,第30-31页。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责任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教师在课程中育人意识淡薄。其二,理工科院校教师未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价值引领、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强调学生的技能掌握。其三,部分教师担心“课程思政”可能会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效果,认为专业课中引入思想政治内容会对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冲击,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吸取,给专业课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导致理工科教师对“课程思政”产生疑惑与排斥心理。二是理工科院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还未被发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足以支持他们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15)裴晨晨:《浅析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决策咨询》,2018年第4期,第77-80页。理工科院校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掌握是比较扎实的。但部分理工科专业教师由于专业特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人文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导致理工科专业教师不愿意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如果教师轻视对思想政治的发现和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忽视思想政治的学习,这将违背教书育人的初衷。

(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产物,其核心就是在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发挥每一门课的育人职责。

由于理工科院校的专业特性,强调“工具理性”,侧重知识技能的教育,“课程思政”在理工科院校的推行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在课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不足,导致“课程思政”有名无实,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生搬硬套,将专业课与思政课割裂开,降低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教师在课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不充分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理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现代科学技术主导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崇尚科学发明的氛围,导致理工科在知识领域较为突出。理工科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市场经济需要,教师上课专注专业知识的讲授,专注于塑造一批批的“技术人”,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深入考量,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的培养,缺乏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理工科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的地位、功能及其作用方式不同,各类课程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基因是不同的,对于理工科教师来说,提炼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存在一定难度,难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模式。

(四)学生理论学习自觉性不强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指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16)常青、李力:《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平安校园》,2019年第2期,第80-81页。。“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于学生,只有学生接受“课程思政”,主动积极吸收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但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接受“课程思政”时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其一,受理工科院校崇尚科学技术的学习氛围影响。理工科学生经常接受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教学,参与实验设计较多,专业竞赛活动丰富,理论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理工科学生重视公式的推导,实践模拟的演练,有助于学生培养严谨、细致的性格优势,但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学生思维过于片面,感性思维缺乏。长期以往,工具理性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偏向,理工科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意识被弱化。其二,理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理工科学校开展的“课程思政”流于形式,教师授课比较枯燥乏味,只是生硬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课,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得到实质性培养和提高。其三,理工科学生更专注自身专业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在专业课上付出的时间远远大于接受思政教育的时间。更有甚者,思想政治学习动机不纯,只是为了完成培养方案的教学要求,以拿到学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这种实用主义、功利价值取向还可能会导致理工科学生课余生活的缺失,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造成同学之间的关系淡漠,影响人际交往。

(五)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未完善

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是一种制度设计,它是运用一定的评价程序,借助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进行评估和界定,是借助科学评价的方式方法调动人的内生动力,协调事物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一定的目标、任务或决策科学有序、目标达成。它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能有效地彰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成效。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挥棒,是检验教书育人质量的有效方式。部分理工科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没有完善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给理工科院校推行“课程思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理工科院校对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以及教学内容评价较少。简单沿袭以往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准确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体现不出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变化。“课程思政”虽然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学效果的评价。“课程思政的评价能力,它要求课程思政教师能够利用评价工具,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还需要立足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工作。”(17)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3期,第64-69页。“课程思政”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高质量人才而服务的,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必须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

三、理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路径

(一)强化党委领导,加强顶层设计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对各级党委抓好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明确方向和原则要求,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基本遵循。”(18)王良子:《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探究》,《山西青年》,2020年第1期,第92-93页。理工科院校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首先,工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党委为领导核心的作用,“强化党委领导,加强顶层设计”(19)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22期,第54-55页转70页。,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指挥和部署,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从全局的角度对“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规划,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集中有效资源来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做“课程思政”的教学部署工作。第二,在学校到二级学院到具体的专业的管理体系中,把“课程思政”有效落实到各个管理组织中,形成学校领导、辅导员、教导员、班主任、学术导师、组织员“六位一体”联动育人的合力(20)中国文明网.四川大学打好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2018年6月5日,http://www.wenming.cn/zyh/szk/201806/t20180605_4711272.shtml.2020年9月22日。。相关单位和人员再层层落实责任,负责“课程思政”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达到全员参与、协同创新的育人目标,自上而下地贯彻“课程思政”精神。

(二)抓住关键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2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年2月1日。,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教师是教育实践中的基本要素,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知识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理工科院校的教师面临新时代的各种挑战,需要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同时学校要加强理工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理工科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充分发挥理工科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思想的引领者,理工科专业课教师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合作,构建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构建学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教导员、班主任、学术导师、组织员‘六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体系”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其次,理工科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专业课教学,不是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崇高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为了提高理工科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理工科院校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培训,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交流合作,让理工科教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内容,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特点。这样理工科院校教师在专业课教授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采取化整为零、重点突出的策略,在‘深’字上下功夫,做到深度融合”(22)掌握课程思政的融入策略.2020年10月13日,http://www.cta613.org/thread-10503-1-1.html.2020年12月25日。实现“思政”与专业的“基因式”融合。“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理工科教师需要明白“课程思政”对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是有帮助的,理工科院校教师可以利用“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工匠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的培养,是有助于理工科院校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发展的,对理工科院校学生未来的就业也会有帮助。

(三)立足专业特性,优化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反映党和国家意志,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理工科课程有其自身特点,“课程思政”要立足于理工科的专业特性,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通过提炼与专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挖掘与专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来推进“课程思政”。

自觉地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规律提炼学生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如,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工科院校可以提炼专业课中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奋进的思想政治元素。借助丰富的教学素材和鲜活的教学案例,找准适时的映射点开展“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加强自身本领的锻炼,养成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奉献精神。“课程思政”教育以专业课为载体,更具亲和力,能更轻松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以专业课为背景,课程思政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修养,有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助力学生的长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材研究,创新教材呈现方式,使教材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教材育人的功能。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优化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培育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度融合的专业课,推进理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23)李旭芝:《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

(四)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加强自我教育

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加速,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求学生具有人文情怀、道德修养以及坚持科学创新的精神。理工科院校的学生需要提升主体意识,加强自我教育,转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动地学习提升。其一,理工科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受实用主义思潮影响,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中追求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但是功利主义带来的学习动力是一时的,学生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人生态度,从社会需要的大局出发,不断完善自身能力,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其二,理工科学生要注重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一名好学、善学、乐学的人。理工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形成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模式,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促进师生互动。学生要主动接受理工科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跟随教师的课堂讲解,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发散思维,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三,理工科学生需要确立主动的学习态度。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理工科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大政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五)以效果为导向,完善评价机制

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要以效果为导向,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课程思政”并不是指开设一门课程,而是所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想政治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课程思政”只能是一种隐性教育,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灵活巧妙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不能一味量化,只能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利用评估、监督、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成效的检测。其一,理工科院校可以建立教务部门牵头的“课程思政”评价小组,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思政”进行综合的教学评估。通过评估,可以对教学成果进行展示,将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在理工科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以此激励理工科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其二,为了提高课程质量,理工科院校可以利用教学督导来监督“课程思政”的教学。通过教学督导亲自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旁听教师教学,了解教师教学内容,督促教师在课堂中推行“课程思政”。督导组可以与理工科教师进行座谈,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利用典型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理工科教师深入理解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培训,通过专题辅导、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教学工作坊等形式,加深理工科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提升教师在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政教育的自觉”(24)杨娇娇:《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沙:湖南大学,2019年。,让教师在教学中能主动积极地进行“课程思政”。其三,加大对学生的调查研究。“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知识的灌输而是对学生思想品格的塑造,重在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实现思政内容的入脑入心,学生的反馈是教学效果检验的重要指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需要由单一的专业维度转向学生精神风貌、理想信念及课堂获得感等多个维度。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听取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评价,感受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进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通过教务部门的评估、教学督导的监督、学生的学习反馈,建立起一个层层递进,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四、总结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25)漆艳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内涵及实施路径研究》,《中国包装》,2020年第40卷第4期,第68-70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不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当承担起引领学生价值观的责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显著差异。理工科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生拉硬扯,引起学生反感。在加强专业课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掌握思想政治内容,使理工科教学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理工科教师要以专业课知识为基础,对应专业课知识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保持专业课原有的特色,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循序渐进,实现“润思政于无声”。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理工科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理工科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对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其二,通过文献阅读,对理工科高校现状的了解,整理出当前理工科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地分析了理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三,通过研究调查、文献归纳,整理出理工科院校建设“课程思政”的创新途径,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党委对于“课程思政”的统一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每个专业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子”,建设一支具有思政情怀的理工科教师队伍;挖掘思政元素,专业课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思政资源,发掘专业历史人物的教育作用,在专业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思政学习的自觉性,理工科院校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修养、道德品质以及家国情怀;理工科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做好教学评价,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课程思政”是致力于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因此教学评价不可按照老旧的规定来评判,需要更加灵活生动。这是我们理工科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逐步完成的工作。希望本文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对推进“课程思政”的开展有所启发。

猜你喜欢

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不理
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理工科人才发展战略
理工科学生知识产权素养培育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