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的实践进路*

2021-11-29张宝君常潇楠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张宝君 常潇楠

(吉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1]移动通信和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传播载体的不断演进,催生了媒体格局的重构与舆论生态的重建,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多元媒体融合的时代。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样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主动拥抱融媒体,使其活起来,更好地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当前,把握融媒体发展态势,明确新样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的实践进路,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势而进的核心旨要。为此,高校要针对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环境、载体变化的新样态,结合学生思想、行为和需求习惯的新变化,坚持以组织协同化、队伍全能化、内容品质化、载体融合化、手段智慧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优,使之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一、组织协同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的应势之需

协同理论作为综合性新兴理论,是用于寻找事物共同特征和协同机理,促进系统有序运行的科学。协同效应特指事物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合作用。融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要求多元媒介深度融合,构建信息采集、制作、推送、反馈一体化融媒体“中央厨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格局形成,也需要以组织协同为保障。因此,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需要以组织机制同构、伺服系统优化来实现组织协同。

(一)以组织机制同构促体系协同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推进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是推进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的必然选择。受层级化、条块化等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制约,部分高校仍存在组织协同不利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势而新。目前,面对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的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高校虽能意识到多元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议事日程,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组织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各自职责,但受传统思维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优化、畅通渠道、资源协同等目标达成上,与融媒体的时代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建构过程中,仍存在责任不清、沟通失效、协调不利、合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高校要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为目标,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2],推进组织机制同构,促进组织体系协同。

推进组织机制同构。组织机制,是指高校各级各类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建设组织机制同构。一方面,要求高校各级领导,尤其是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增强全局和大局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建设作为重要工作,纳入立德树人总体部署。整体是组成要素的系统整合与有机统一,部分是整体构成具体要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告诉我们: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因此,高校各级领导要把握融媒体发展大势,树立全校“一盘棋”的理念,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以分管副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以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负责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建设各项工作,构建“学校党委—相关部门—院(系)三级联动”的组织机构,做到组织协同。另一方面,要全面解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建设中相关资源、制度、环境等相关要素,科学地把握各种要素间相互耦合的关系,从目标、组织、保障等方面建立同构机制,形成协同效应。

(二)以优化伺服系统促体系协同

协同学创始人、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哈肯认为,在系统运行中,序参量决定了系统运行的质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协同程度、融媒体相关技术应用程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程度等重要变量,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作品的吸引力、技术的推动力和组织的调控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建设体系协同,一是要提升组织的调控力。要想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的功效,就必须要促进多元媒体之间的一体化、系统化、协同化,以实现多元媒体之间的互补与协调,让传统媒体载体更加专注深耕内容,新媒体载体不断优化传播路径,推动多元媒体协同,以发挥融媒体的最大功效。二是要提升技术的推动力。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智媒体已成为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云计算强大的算力功能、大数据强大的数据资源汇聚功能、算法强大的内容和用户画像功能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提供了新的技术,高校要树立“智慧+智能+智库”理念,以移动通信和数字技术为支撑,在加快应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推进数据资源库建设,建立集域内外高校、社会团体、各类红色教育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在线仿真场馆、三维智慧教室,以实现教育内容资源协同共享。三是要提升内容的吸引力。融媒体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建设体系的优化,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把关人”的示范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议题设置与舆论引导能力,还要提升主体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造就更多“思想先锋”“理论能手”“文化使者”“网络达人”,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作品内容质量,打造网络精品。

二、队伍全能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的顺势之举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的关键因素。“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3],“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4],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需要以复合化的人才为依托。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养和能力提升,并未能与国内外形势发展、理论创新和媒体技术迭代同步,造成运用融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为此,高校只有按照“全能化”的标准,建好“生力军”,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共舞”。

(一)提升思想引领能力

思想建设,是队伍建设的核心,是灵魂工程。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成为学生思想引领“先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明道、信道。一是要加强队伍党的基本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媒体等相关讲话精神的教育,帮助他们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坚决维护”,提高“四个服务”的能力。同时,要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责任和使命,自信自励,把好思想的“总开关”。二是要加强时势政策教育,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专题,帮助他们认清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了解网络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大势,提高他们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解决新问题、科学把控微空间意识形态主动权的能力。

(二)提升理论宣讲能力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呈现主体需求多元、利益诉求多样、思想成因多变的新样态。面对教育对象的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透彻的学理、彻底的理论和强大的真理力量,解学生人生之疑,澄学生思想之惑,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担负起这一使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积累。首先,高校要做到“量体裁衣”,实施“菜单式”培养。要根据队伍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群体和个体培养“菜单”,让他们结合自身需求选择理论和实践培训项目,引导他们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只有“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及相关理论,才能掌握理论真谛、领会理论实质,形成理论自觉,提升理论素养。其次,高校要结合队伍成员个体的岗位要求、年龄结构、学缘和专业结构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和专长,制定个性化、差异化职业发展计划,要在完善“校本培训+国内研修+国际交流”的基础上,与兄弟院校、域内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协同培育共同体,通过挂职和互派交流,拓展培育途径,共享教育资源。

(三)提升文化传承能力

高校是文化生产、传承与创新的重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者”,只有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树魂、立根、打底色”。坚守“立德树人”使命,践行文化育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制定优秀传统经典研习计划。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际,制定个性化研习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列研习篇目,推动经典阅读常态化。要引导他们树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帮助他们掌握把握经典核心要义的方法,提高他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减少困惑、安顿心灵的能力。其次,加大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采取实地考察和实践研修的方式,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赴革命圣地、红色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和企事业单位学习、调研,加深他们对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的了解,进而提高理论阐释实践的能力。

(四)提升媒体应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5],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的时代重任。融媒体背景下,教育对象、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必须时刻与学生同在、与科技同步、与新媒体同行,因此,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元媒体的深度“聚合”已成为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的应然选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元媒体的深度聚合,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媒体素养优良、技术能力过硬的网络媒介“硬核”队伍——思政“网红”。首先,以教育培训促队伍“数据”意识和能力提升。高校要树立“数据”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移动化、智能化和视频化的认识,注重对队伍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队伍对数字技术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体验和运用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善用数据汇集、整合与关联分析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其次,以多措并举助队伍媒体素养和能力提升。高校要在培养新媒体专门人才上下功夫。要结合队伍实际,在完善校本媒体素养和网络素养培训的基础上,对有意愿在媒介领域深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到专业院校继续深造,到媒体企业挂职锻炼,到新闻媒体学习考察,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增长才干。高校要在提高全员素质和能力上下功夫。高校既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入校开展专题讲座和系列报告会,也要定期邀请网络和媒介行业专家入校开展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培训,以提高队伍媒介素养和媒介融合能力。最后,以“空中课堂”促队伍自觉提升。高校要遵循共建共享的理念,充分发挥新媒介的传播优势,积极挖掘、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建立链接学习“空中课堂”,为队伍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共享平台,让队伍在自我学习体验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使用新媒体的积极性。

三、内容品质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的顺势之为

作为数字时代“新新人类”的青年学生,“指尖生活”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新样态”。通过多元媒体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已成为他们的“新捷径”。主动出击、张扬个性的个性特点,使他们更喜欢根据兴趣和偏好“主动学习”,而不愿违背意愿“任人摆布”。当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度、温度和效度不够以及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而引发的教育内容黏性和实效性不足的问题时有发生。为此,把握教育对象的新变化,树立用户思维,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口味”的精神“食粮”,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之举。

(一)突出“四性”铸内容之魂。

大数据时代,优质内容,永远是信息传播的核心。融媒体时代,面对复杂的信息环境、多样的信息内容,多元的信息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筑牢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在融媒体作品的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人文性上下功夫。一是突出理论性。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有把理论讲清、讲透,才能以理服人,针对新媒体碎片化、零散化的信息传播特点,面对移动阅读和微阅读、碎片化阅读等接受模式,高校只有加大理论性内容的供给力度,盘活理论性内容的存量,从内容表达上寻找突破点,才能以彻底的理论科学地、精准地阐释问题,用科学理论战胜“杂音”“噪音”,以理性的力量引导学生。二是彰显政治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矩阵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必须从“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高度,把政治性放在内容建设的首位,从政治高度上设置主题和议题,以蕴含政治性、价值性的融媒体作品滋养学生。三是体现思想性。价值引领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的前提,要强化内容价值性,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理性的力量引导学生。四是注重人文性。要落实学生中心地位,从围绕、关爱、尊重学生出发,将显性规约与隐性教育相融合,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为落脚点,以学生真实生活为原料和素材,将抽象、宏大理论知识转化成接地气的、学生易接受的、精细化的“微”内容,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之惑和生活之困。

(二)扬“技术”之能,展内容之姿

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谁掌握内容,谁就守住了阵地。传播模式的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促进表达形态的融合化,如何以生动呈现留住受众已成为“指尖阅读”“移动阅读”时代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何运用H5、短视频、VR等数字技术,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也成为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新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树立“表达创新、创意出新、策划制胜”的媒介思维,充分发挥网络传输和数字技术的优势,将5G、H5、VR等新技术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研发、制作与推送过程。运用长图、海报的呈现方式图解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如,“长征家族”“史诗!一张长图看长征”等长图让观众一目了然了解长征火箭的发展历程和长征的全过程。二是可以运用H5技术增强学生交互感和视觉效果。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国成立七十周年互动H5《一笔画出70年》《我的最美“打卡照”》《身份认证》《VR带你看人民军队强盛阵容》,等等,都以体验的方式,抒发了受众的爱国情怀。三是可以运用短视频、VR直播、VR短视频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一方面,可以运用人工智能、3D影像、VR等技术,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体验馆,以视、听、触多维体验,增强教育感染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数字虚拟技术,依托各类红色教育展馆,构建三维虚拟仿真展览馆,实现实景的展示,提高学生的现实感受。

(三)扬“微”之能,细致入“微”

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微视频等微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无微不在”的新场域。微媒体内容个性化、形式多样化和体验化的特点符合高校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他们对“微”情有独钟,“微”生活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新常态。面对“微”业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扬“微”之能,才能细致入“微”,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打造“微课程”。要强化“微课程”的研发,通过增加投入、打造微队伍、整合微资源,打造“微”思政“金课”和“微”思政“精品”课程。二是贴近“微生活”。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要深入学生生活,及时挖掘“微典型”,捕捉“微现象”,发现“微问题”,以“微故事”讲解、微视频和微动漫展示、微交流和微议题设置,宣传典型、分析现象、解决问题。三是传递“微能量”。要按照选题切入点小,具体操作点细,受众参与性强的理念,以“精”“微”“细”的微视听作品,传递“微能量”,为学生点亮理想信念之炬,启迪学生的人生。比如,《人民日报》2020年“两会”期间推出的《中国减贫时间线》和《两会艺览》,以及人民网、人民视频结合“抗疫”推出的《人民战“疫”》等专题短视频,都通过多元微媒体实现内容的全覆盖分发,提高了受众黏性。

四、载体融合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的乘势之行

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人工智能、微社交平台的发展,既推动了多元媒体的深度融合,也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和合共生,还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聚合”。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聚合的产物,融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动能。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束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依然存在不敢用、不愿用、用不好的思维,致使新媒体平台相互分离,甚至成为一种“摆设”,并未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对此,高校只有充分发挥融媒体信息传播形态创新、内容专业、传播高效的特性,为学生构建、提供多元、个性信息服务的综合性融媒体矩阵,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静态与动态资源有机融合,提高知识价值传播的覆盖面。

(一)把握融合趋势,顺势而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6],“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1],我们“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的传播制高点”[1]。当前,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混合教育阶段,高校学生已步入混合学习的时代。随着媒体的深度融合,新旧媒体屏上共生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优的必然选择。以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微视以及微课、微电影、微讨论等为载体的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广播、电视等教育的不足,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拓展了教育的场域,为人们营造了“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移动“空中课堂”。线上线下协同共进,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优的必然选择。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传统课堂教学的先进经验,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类纸媒、广播、电视的作用,并赋予其新功能;更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两微一端”,以及微课、微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的传播,构建“课堂教学+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立体化、全方位、全天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二)突出需求导向,因势而动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运用新媒体获取知识、解决思想和生活问题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08年以来,网络在线、手机、电子阅读器、iPad等移动终端的迭代,使数字化阅读方式占比逐年走高,至2014年,数字化阅读超过图书阅读率,截至2016年,数字化阅读占比达到68.2%,已成为大众主流阅读方式,有声阅读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7]而在数字化阅读大军中,青年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当前,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智能设备的迭代更新,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移动媒体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微阅读已成为人类阅读的新模式。阅读方式的变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移动新媒体发展相契合,加快对新媒体载体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习惯的变化,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进一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固化、内容滞后的现实问题。

五、服务智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的大势之趋

人工智能的发展,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以开会发布通知、窗口人工缴费、图书人工检索等管理和服务方式“日渐远去”,但平台的不兼容,致使选课、注册、缴费等“平台林立”,圈群贴吧等信息“不断刷屏”,不仅未能减轻学生负担,反而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主动出击,始终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导向,以积极的心态,走进和拥抱新技术,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精准化的服务。

1.匹配精准化,助服务智能

融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以快捷、广泛、全面等特点著称,高度的开放性、传播的灵活性、强势的互动性以及服务的精准性,都为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这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与之媲美的。大数据为人类进一步量化和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新工具。大数据算法功能基于对样本的全数据分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新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对学生学习、消费、上网等线上活动进行全方位采集样本数据,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行为习惯和娱乐爱好,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个性偏好,为科学制定教育计划、优选教育内容、确定推送时机和渠道提供了依据,进而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当前,5G的普及助推了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交互等新媒体制作与推送技术的落地,实现了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化匹配。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VR/AR、MR、AI等技术的普及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发、制作、推送等提供数字技术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跟融媒体和数字技术发展步伐,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依托,全力推进媒体融合化、内容数据化、传播立体化,才能提高内容供给的个性化、定制化和精准化。

2.平台集成化,服务智慧化

智媒体时代,面对受众注意力呈现动态性,受众注意力难以预测,受众注意力流动方向捕捉和引导更难的新样态。[8]高校只有顺应5G时代,智媒体内容生成自动化、集成定制化、传输高维化、呈现泛在化等新特点[8],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建设,才能进一步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服务效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干预与监控“动起来”、人机交互“活起来”、内容供给“灵起来”、现实感受“真起来”。一要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资源平台、微内容和作品的智能生产、传播平台和用户沉淀平台建设。[9]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微资源平台建设。作为信息和资源的集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资源平台是一个集软硬件、数据、云储存和平台服务的聚合体,担负着对校内、互联网、第三方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汇聚任务,其平台由数据资源和智能分析中心、虚拟化云平台、运营、监管系统等构成。高校要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强化与移动通讯部门的合作,加快平台软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整合校内、域内和互联网资源,建设协同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同时,要强化运营和监管系统建设,进而实现信息和数据资源的有效汇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数据化和集成化。二是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微作品的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建设。要结合学校实际,整合学校力量,以“一次采集,多元加工、多次发布”为目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央厨房”建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作品研发、制作和推送的智能化。三是加快学生用户沉淀平台建设。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高校要在对微平台上沉淀下来的学生用户数据全面整合的基础上,运用算法技术,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围绕学生需求优化教育资源、推送平台,提高内容供给个性化、差异化,为学生提供智慧化服务。

综上,运用融媒体技术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手段的突破,也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创优的必由之路。融媒体技术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的元素,视频、动画、文字、图片等多种元素的无缝衔接,增加了教育的趣味性与活跃度,增强了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教育实效性。未来,随着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迎来创新创优的新业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始终坚守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的理念,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做到始终与时代要求同向、与科技发展同步、与学生需求同在,不断创优。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