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考
2021-11-29阮超颖
阮超颖 罗 萍
(1.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一、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
(一)立德树人思想的理论来源与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将人才的培养比喻成种树,时不时地就要浇水、松土、施肥,认为培养人才最需要的是悉心和耐心。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排在首位的就是礼。由此可以看出,古时人才培养首重礼,要求学生掌握礼法,重视礼节,培养学生的心性。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这正如古人对归隐的理解分为“大隐”“小隐”一般,对“德”同样也有“大德”与“小德”的划分。“小德”即等同于修身齐家,表示只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素质与品德修养。而“大德”即等同于治国平天下,胸怀更加宽阔,格局视野更广,除了对自身的道德要求之外,更寄托于通过自身影响他人甚至是整个国家的道德素养与前途命运。由此可见,我国古人对立德树人这一思想感悟颇深并且非常重视,一直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
几千年来,在继承古人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发展这一教育思想。在经济发达、科技进步、信息呈指数级增长的今天,参差不齐的信息交流对人类品德的考验也日益严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高校德育工作来说,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常讲常新的课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的生动体现。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十七大到十九大发展的十年中,我国对教育的要求从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到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工程,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部分。
(二)立德树人思想的内涵
从古至今,在对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落实发展中,人们一直在探索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渗透性的方式方法。比如,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对教育水平的要求,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群体等。在提出更加适合、贴切的方式方法之前,首先应充分理解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内涵。
第一,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是立德树人思想的本质。立德树人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是树立良好的品德以培养人才。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新时代,国家的发展带动了教育质量的提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揭示了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教育在促进人的德性成长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的根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方针是兴国之魂和精神源泉,是党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的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引导青年从提升个人素质开始,慢慢地融入社会,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出力,为建设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为此长期不懈坚持奋斗。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立德树人思想的核心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发展和成长的高度决定了国家发展和成长的高度与广度,青年有智慧,则国家有智慧;青年有力量,则国家有力量。因而,要抓好新时代学生的德育培养,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义
立德树人作为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教育思想,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一样,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能够一直被时代承认且继续沿用,也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当代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良莠不齐的思想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给学生传递正确的观念,让学生在接触社会多种思想的同时还能坚持正确的三观,这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大学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推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2];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新时期,国家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期,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复兴期,所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大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保证国家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要求
当今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德才兼备中的“德”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与道德品质,“才”指的是人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真正有品德的人,有才无德必将对社会造成危害。也就是说,良好的道德是发挥好个人能力的前提,也是个人行为的保障。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是教人们做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该导教学生做人;学生也不应该只顾读书,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之道。陶行知所提到的做人、为人之道指的就是人的品德修养和良好的人格素质,即树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追根溯源都是来自个人品德的养成。
三、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途径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优化路径、着力践行成为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下面,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师德师风和社会实践这四个主阵地探究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一)践行立德树人,必须坚持意识形态主阵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要遵循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的行为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产生,所以,对于要“进学生头脑”的理论和思想,必须要符合主流,符合国家发展的大方向。马克思主义是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求高校在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实践。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时代的发展决定各个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也不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指出了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体现出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各高校从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社会实践各教育环节入手,把握学生文化、思想的主流方向,引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正确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近年来,互联网也成为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战场之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等不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也在互联网上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大学生能否顶得住、扛得赢这些思潮的负面影响,直接关系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思想传播非常重视,提出要将网络舆论工作列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网络上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发挥网络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宣传主流思想,通过如微信、微博、QQ等各种社交软件,爱奇艺、优酷、腾讯等视频软件以及各大新闻网页、娱乐网页,对网络民众加以宣传、引导,把握舆论的主动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健全网络法律制度,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监管措施,进行正面的宣传与疏解,避免错误思想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
(二)践行立德树人,必须铸牢校园文化主阵地
校园文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大部分在学校定性,所以,立德树人的成效成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是要求学校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将有害文化、错误言论一一杜绝,不给非主流思潮可乘之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铸牢高校思想文化立德树人主阵地。二是要求高校继承发扬我国古今精华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校可以以弘扬古今精华文化为主题开展校风、学风、教风建设等一系列实践,潜移默化地将具有深厚德育价值内涵的精华文化植入学生的脑海,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三是明确以文化人的教育主旨。学校要始终坚持我国教育的初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为人民服务,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积极开展丰富性、多样性、全面性、科学性的科技、艺术等文化活动,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聚焦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上,致力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明大德、守功德、严私德。
(三)践行立德树人,必须坚守师德师风主阵地
高校教师必须将立德树人摆在教学工作的核心位置、突出位置,必须要有立德树人的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教师必须先有立德树人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正确的意识是让实践活动更具创新性与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同时,教师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对教师自身品德与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有的教师缺少立德树人的意识,他们认为讲好教材、提高学生的成绩就是教师的职责;有的教师虽然具有育人意识,但是由于自身的德育教育能力不足,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使立德树人成为空谈,达不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正所谓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以身作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最终达到“树人”的目的,帮助学生立德成才。高校教师要坚守师德师风阵地,自觉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引路者、发展的开拓者和家国情怀的守护者,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践行立德树人,必须坚持社会实践主阵地
高校是人才的培训基地,是为社会培养输送栋梁之材的摇篮,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应更加重视。然而,当前教育仍存在不少弊端,尤其是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和生活实践相脱节,造成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家长错误地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做无用功,只有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是教学的重点。实践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作为依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有些课外实践活动无法真正实施。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日常体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育,既是教人也是育人,应充分发挥校园广阔的交际环境,课堂不仅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工厂、农村等。只有理论与实践融合,才会将品德素养与知识教学融为一体,发现并弥补不足,提升学生个人素养。
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的基本思想与原则,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与时代主题,更是高校学生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支撑社会的进步、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无法忽视的奠基石作用。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的品德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将立德树人思想落实落稳落好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但就当前现状而言,仅仅通过意识形态、校园文化、师德师风、社会实践这四个方面来落实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通过对社会现存问题的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通过对国家大方向的把控,做到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做好立德树人落实工作的可复制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