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深度学习“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教学设计
2021-11-29史玉凤田迪王棋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史玉凤 田迪 王棋(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 引言1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从“教”与“学”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本科生学习停留在“浅层学习”的阶段缺陷,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研究如何在学习《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融入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本文将从指导学生学习“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入手。
■ 企业合并
(一)深度学习的内容
1.企业合并的含义
在引导学生思考企业合并的含义时,应该从多个会计主体、报告主体之间的关系,将交易和事项引申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上用公允价值还是账面价值计量,及以后所带来的会计处理方法是购买法还是权益法。可以用思维导图或者实际案例进行指导,不是让学生单纯背诵概念。
2.企业合并的类型
首先让学生清楚按合并双方合并前、后最终控制方是否发生变化进行分类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学生要重点理解“控制”的内涵,深度理解“实质控制”,进一步掌握会计上用什么方法进行会计处理。扩展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懂得这种分类体现我们国家的特色及经济的实力。其次,让学生清楚按合并后主体的法律形式不同进行分类,是为了解决法律与会计的不同,深度理解这一分类是提供的单一主体会计信息,还是多个主体的会计信息,让学生联想到对“会计主体假设”的更深入的认识;最后,让学生清楚按涉及行业的不同进行分类,是为了解决不同合并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会计人员应该企业进行决策。
3.企业合并会计的会计处理
对于企业合并会计的会计处理,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中级财务会计”的“长期股权投资”部分内容的会计处理,便于理解在“高级财务会计”中的深度,让学生深入理解从多角度进行会计处理的真正意义。尤其是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或股权按账面价值入账与合并方支付的合并对价按其账面价值计量之间的差额,为什么要调整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商誉与负商誉的确认的真正意义。
(二)指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
对于本部分的内容教学方法是采用“讲授+案例教学法+讨论”,首先对于企业合并,可以让学生查找近期的媒体资讯的合并案例,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案例进行企业合并概念的提示,让学生讨论解决对企业合并概念的理解,教师根据现行的国家政策,解释不同种合并对企业的影响。通过综合案例以讲授和启发、提问的方式进行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三)指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手段
本部分的学习采取的“多媒体为主,粉笔+黑板为辅”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手机、互联网上的信息,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企业合并案例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资料,进行剖析解决学生的疑问。教师根据教材的案例或者自己编写的案例运用“粉笔+黑板”的手段,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进行讲解和补充。
(四)指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学方式
本部分的学习采取的“启发对以前的知识回顾联系新知识+学生自学 ”的教学方式,在讲授“企业合并”的概念前,先让学生回顾“会计假设”的内容,引申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多数是“会计假设”的松动,联系新学习的知识,“企业合并”正是对“会计主体假设”的突破,不再是“中级财务会计”的“单一会计主体”,而是“多个会计主体”的会计处理。
让学生自己在媒体资讯上学习企业合并给企业集团带来的优势,明确企业合并的动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让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深入思考“按照会计准则确认的合并商誉,免税合并情况下其计税基础为0,由此产生了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该暂时性差异的未来纳税影响不应予以确认,即不确认与该商誉的暂时性差异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将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但其计税基础却等于原计税基础,由此导致的暂时性差异的纳税影响要予以确认,并调整合并商誉”。这过两个难理解的问题。
■ 合并会计报表
(一)深度学习的内容
1.合并财务报表的含义和特点
本部分深度学习的内容是先介绍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制定背景,即从1995年到2014年合并会计报表的变化历程。让学生深度理解在以前学习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时为什么要编制合并报表;让学生深度学习以前的知识是单一主体编制的单独报表,而合并财务报表是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
让学生深度学习合并财务报表与单独报表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合并财务报表是以企业集团这一非法律主体为会计主体,反映该主体的财务会计信息;合并财务报表是由企业集团的控股公司或母公司编制,而单独报表则是单一主体编制的会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是以单独报表为编制基础,而单独报表是根据账簿的期末余额或者本期发生额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要采用合并工作底稿这一特殊的手段,并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抵消分录和调整分录,对单独报表数据进行加总、抵消、调整,整理出合并数,据以填列合并财务报表。让学生深度理解在编制现金流量表和审计工作底稿是也用工作底稿法。
让学生深度学习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条件,真正理解合并会计报表控制的含义;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学生应该深度理解“权力”的内涵,识别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及其决策机制,即“表决权”“实质性权利与保护性权利”“潜在”表决权等;让学生深度理解“可变回报”的意义,为什么不是“固定回报”;如何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学生深度学习所有权理论、经济实体理论、母公司理论在编制合并报表中的作用,我国企业合并报表为什么体现的是“经济实体理论+母公司理论。”
2.内部股权投资有关的抵消处理
在内部股权投资有关的抵消会计处理时。让学生深度理解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将其可辨认净资产按合并日公允价值为报告基础进行调整,是为了满足所选择的合并理念的要求。
让学生深度理解这部分业务抵消的会计处理,是从集团整体的角度,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抵消,有少数股东权益的应单独列示,体现实体理论,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还要将商誉体现出来,在我国商誉采用的部分商誉法,给学生们讲清楚,为什么采用部分商誉法。
针对学生在“中级财务会计”中学习的内容,即期初未分配利润+本年实现的利润=本年的利润分配+年末未分配利润,让学生深度理解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实现的利润及利润分配抵消的道理。
3.内部资产交易有关的抵消处理
关于内部资产交易有关的抵消的业务,让学生从浅层的顺销、逆销、平销的理解,深入到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内部的抵消业务,从集团公司的一体化角度去理解。
对于存货内部有关交易的抵消包括,抵消以前年度内部存货交易未实现损益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消当年发生内部存货交易对收入、费用的影响;抵消期末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损益。
让学生深度理解从当年购进的存货当期全部对集团外部销售,当年购进的商品当年全部没有对集团外部销售,当年购进的商品当年部分对集团外部销售部分形成期末存货,这三个方面进行抵消业务的处理。
在进行存货内部有关交易的抵消业务处理时,要考虑到当存货发生跌价时的抵消分录的编制。这需要学生思考站在集团角度去理解存货发生跌价的问题。
在进行存货内部有关交易的抵消业务处理时,还要考虑存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产生的递延所得税的问题,以及发生存货发生跌价的递延所得税的问题。
对于内部固定资产资产交易有关的抵消的业务,主要是让学生深度理解固定资产是针对生产用的固定资产,还是管理用的固定资产,这对于固定资产折旧部分的抵消业务有非常大的区别。另外还要考虑固定资产的减值情况和因折旧和减值而形成的递延所得税问题。
(二)指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
对于本部分的内容指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讲授+思维导图+案例教学法”,对于存货内部有关交易的抵消业务处理时,将单独企业的存货购买--销售业务用会计分录形式在黑板上进行推演,推导出存货内部有关交易的抵消的结果。通过案例形式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抵消业务处理。学生应深度理解本期的利润与下期利润的关系以及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体现形式不同。
对于内部固定资产资产交易有关的抵消的业务,将生产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用“T”型账户的形式进行推导,反映在抵消分录的编制上。同时运用案例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三)指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手段
本部分的学习采取的“粉笔+黑板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手段,充分运用黑板,将思维导图体现在黑板上,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中级财务会计”方面的内容,将中级财务会计的存货、固定资产内部交易及其引起的资产减值等内容引申到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中来,进行剖析解决学生的疑问。
教师运用教材的案例或者自己编写的案例运用“粉笔+黑板”的手段,对存货、固定资产内部交易及其引起的资产减值和递延所得税等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抵消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讲解和补充。
(四)指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
本部分的学习采取的“启发式+探究 ”的教学方式,在讲授“企业合并报表”的概念前,先让学生回顾“单独报表”的内容,引申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多个主体的“集团”,联系新学习的知识,理解“企业合并报表”正是对“单独报表”的突破,不再是“中级财务会计”的“单一会计主体”,而是“多个会计主体”的会计处理。
让学生思考,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时采用的是什么合并理论,通过资产内部交易当期的内容,探讨期初和期末资产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的抵消业务的处理。
让学生深度学习在“成本法”基础上编制合并报表和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后再编制合并报表,并探讨这两种方法的区别。
总之,财经类大学本科新生入学,往往要经历从督促学习到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过程。在促进财经类本科生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的过程中,新生训练、本科生导师、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程的学习等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进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