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2021-11-29江先锋

关键词:卫生群众发展

江先锋

(上海健康医学院中国共产党卫生健康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上海201318)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有其特定的理论发展脉络,与时代任务和现实境遇紧密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将人民健康置于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念新论断,形成了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系统把握这一逻辑,有助于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和思想要义。

一、理论积淀:接续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思想

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把人民健康置于自己的理论视野中,形成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思想。这一思想基于唯物史观,高度重视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深刻揭示了健康与经济社会活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关联。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这一思想的赓续创新。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健康所作的深邃理论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坚持揭露和批判旧世界,他们亲身调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阶级苦难的生存状态,如工作环境污浊、居住简陋,食品和医疗条件低下等,“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存在的社会灾难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1]通过对此问题的批判与分析,他们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是造成工人一切悲惨身心状况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正是劳动的这种直接社会性质造成工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浪费”[2]。从保障工人阶级健康权利、改善健康状况合理性与必要性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健康与生产力的发展的相互作用,即工人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身心健康状况,进而影响社会总生产;反过来,社会总生产状况又会最终影响工人的健康状况。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包含生理和心理的良好状态。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后,也提出确保人民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全党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必须使每一个工人、每个组织,每个机关在每次会议上都谈这个问题”[4]。他甚至提出要通过群众性监督来加强疾病的预防,提升群众的健康水平。

第二,党的历代领导人开创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思想。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健康的相关思想,在认识和把握健康与革命、建设和改革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民健康的新观点,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思想。毛泽东一直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在民主革命时期,非常注重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维护军民的身体健康。新中国成立后,他提出卫生健康发展要坚持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5]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强调医疗卫生事业“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6]。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人民健康的理论内涵,“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卫生工作一定要坚持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7]胡锦涛提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8]。

第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一论述在理论上的创新,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人民健康至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首要原则。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必须坚持人民健康至上原则,从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9]370,到落实安全发展理念时要求“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10]195,再到本次抗击新冠疫情宣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1]等,这一原则一以贯之。二是将人民健康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连接。习近平将人民健康置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础保障这一高度来审视与谋划,凸显了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2]100三是将健康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作为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习近平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全民健康对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健康作为每一个人成长和施展各项能力的基础,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得到公平普惠的健康服务,只有健康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进而真正达到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现实关切:不断夯实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健康根基

思想是对现实的能动回应。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一项重点工作,对实现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为实现这一目标夯实健康根基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现实关切。

第一,人民健康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习近平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他站在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跃升的历史交汇点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出发,要求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一场新的伟大斗争,“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13],向人民作出庄严承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久治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14]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在新时代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源泉。

优先保障人民健康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既是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也是其发展的依托,具有双重性。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究其本质来说,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构成要素。从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来看,它依赖于人民群众的艰辛劳动,健康作为人劳动能力不可或缺的条件,如马克思所言,“保护健康,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本身”[15],其在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过程中具有支撑性作用。正由于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每一个人快乐成长与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第二,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存在着健康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在卫生健康发展上也是如此,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生活旧习等缘故,一些相对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群众在卫生健康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卫生意识差,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及时治疗观念淡薄等。此外,人居环境简陋,医疗条件差、资源严重不足,公共卫生状况堪忧,一些地区饮用水不洁甚至受到污染等使健康状况更加恶化。如何在解决这些群众物质生活方面贫困的同时,全方位、多形态地保障、提升他们的健康水平就成为习近平关切的重要问题。2020年3月,在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他指出,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其中需要高度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即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中“不少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16]。由此可见,习近平将人民健康与脱贫攻坚的目标紧密对接,揭示了两者的内在关系:只有解决了健康问题,才能使脱贫攻坚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习近平关于夯实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健康根基的政策设计。基于健康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7]237的目标,习近平非常重视保障和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在政策路径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把“基本医疗有保障”列入了脱贫攻坚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中。依据“三保障”政策性要求,各级政府优先对卫生健康资源的统筹与整合,针对贫困地区卫生健康领域存在的短板,精准施策,逐步加强这一地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和人才培养,提升医疗卫生的服务能力,扩大医疗保障范围等。二是多措并举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根据工程规划,通过“对因病致贫群众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要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18],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的防治力度,全面实施该地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切实推进落实贫困地区群众享受应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助力破解制约其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三是深入开展贫困地区卫生健康习俗改造活动。习俗改造的本质在于改掉妨碍和损害健康的旧习惯,养成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健康生活方式。习近平提出了“厕所革命”新理念,“厕改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19]。此外,他还要求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推进垃圾污水治理。通过正向引导旧习俗的改造,提升贫困地区农村群众的健康素养,增进健康意识,着力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

三、时代面向:根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健康需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个政治哲学概念,不仅蕴含着人民群众对更高收入、更好饮食与住房等生存性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包括健康安全、健康美丽等在内的高质量需求提出了新期待,相比较而言,后者是一种更高层次、也是更难满足的需求。随着人民群众需求理念和需求内容的重大变化,因应这一变化、更好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成了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时代面向。

第一,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健康需求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新时代,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来看,健康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健康良好,就能在量和质上对美好生活体验产生正向功能,反之,它带来的影响就是负向的。同时,就健康需求内容而言,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单单的医疗、治病等生理健康问题,食品药品安全、健身健美、育儿养老、休闲旅游等高品质健康需求凸显,这显示了他们的需求在层次和内涵上有了质的跃升,面对这一形势,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新的健康需求,事关其美好生活的成色与底蕴。

当前,卫生健康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卫生健康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分布不均衡。如一定层面尚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特别是大城市大医院专家号“一号难得”、住院“一床难求”,药品价格虚高等,就是这种矛盾的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4,习近平指出,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着手,制定一系列事关其健康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健康需求作为一项时代课题来破解。“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20],通过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制度、扩展健康保障范围、提高健康供给质量,让人民群众在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方面享受全方位健康服务。

第二,优先保障人民健康蕴含习近平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思索。围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质量、更有品位健康服务的目标,习近平提出,要把人民健康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新需求。

一是提出了“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过去较长时间内,人们对健康更多关注的是疾病治疗,进而形成“无病状态就是健康”的观念,全程健康管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卫生、大健康”作为一种全局性的健康理念,着眼于各类健康影响因素,注重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习近平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9]372这一新理念不再将健康局限于医疗,而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方位全周期地呵护,追求身体、心理、精神等全面健康。健康观念的重大转变意义重大,不仅关涉健康观念的更新、也与健康服务的内容与范围拓展密切相关,有利于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二是构建以质量为中心的卫生健康服务内容。新时代的卫生健康服务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在内容供给上必须以质量为中心。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的卫生健康资源处于绝对短缺状态,将数量增加置于首位是完全合理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卫生健康资源已经由绝对短缺转变为相对短缺,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以解决,进而产生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新需求,需求内涵日益呈现其广延性与拓展性。在此背景下,应及时转换数量与质量的位置,在继续增加数量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提升质量,以此激发高质量供给,淘汰不合需要的粗放、低质供给。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21],将质量放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首位,是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重要基础。

三是推动解决当前和长远重大的卫生健康问题。体制问题是一项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就卫生健康发展而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原先的体制逐渐被打破,但是新的体制构建却落后于实践的需要。习近平在科学分析卫生健康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基础上,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破除制约医疗卫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12]29-30实践中,围绕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与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不断完善药品供应机制,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向基层下沉等,着力建立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

四、价值彰显: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增进人民的健康福祉

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一种发展思想,更是一种执政理念。这一思想理念关涉对发展的根本目的、动力和趋向等问题的科学回答,其核心要义在于坚持把维护人民利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党执政兴国各项工作的价值基石。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解决好卫生健康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和“谁共享”等重大问题,构成了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价值彰显。

第一,“为了谁”:始终将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卫生健康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卫生健康发展上,是为了满足少数人还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事关价值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医疗资源匮乏、各类疾病猖獗、群众健康水平低下的状况,党和政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把有限资源投向农村和基层,注重公共卫生,成功构建了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率先在发展中国家普及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入新时代,如何坚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习近平提出,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保障人民健康的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2]13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将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融入所有政策,“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9]373

第二,“依靠谁”:始终坚持卫生健康发展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依托是“依靠谁”。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都应当到人民群众中寻找力量根基,并依托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推进。卫生健康发展也不例外,需要将人民群众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主体。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当前卫生健康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普遍关注,要实现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9]372,没有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和严格监督是无法达到的;此外,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卫生设施,特别是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等,都需要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才能切实取得实效。二是构建新卫生健康工作机制需要人民群众的推动。建设卫生健康机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群策群力的过程,正如习近平就抗击疫情所指出的,“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战”[22]。人民群众是自我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健康中国的建设者,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只有紧紧依靠他们,才能在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和创建优美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第三,“谁共享”:始终强调卫生健康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群众来享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终指向是“谁享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9]214,揭示了“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谁来享有”这一关系发展本质的基本内涵。习近平强调,让卫生健康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不断落实保障他们享受成果的机制路径,如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基本医保补助标准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等,保证每个人不因地区差异、财产多寡、文化程度等影响公平获得健康资源、享受健康服务的权利,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在本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对医药费个人负担部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补助,有些地方还对异地就医患者实行先收治、费用财政兜底等政策,保证了患者不因费用问题而延误救治”[23],这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满足人民需求的为民情怀。

五、精神之基: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主动担当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党的初心和使命是自身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4]1这一初心和使命作为激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担负起时代赋予责任的精神动力,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精神之基。

第一,坚守初心和使命赋予了优先保障人民健康的精神动力。从精神品质上来说,初心和使命所体现的就是对人民忠诚。近年来,我国卫生健康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三个“如何”上:一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目前,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定型的运行模式,体系的内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如何在疾病谱复杂化背景下满足群众医疗卫生需求。面对传统因素与现代问题所呈现出的叠加效应,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如何应对还需探索。三是如何更好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问题。在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医保领域,“筹资机制尚不完善,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支付方式改革相对落后,对医疗行为的有效刺激约束机制尚未完成”[12]113,相关政策措施还要进一步推进。

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能不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我们党对实现人民的利益与愿望执着忠诚。“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9]370民主革命时期,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不仅事关革命事业发展的人力支撑,更考验着党的局部执政能力,是影响红色政权存续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当时的困难,党通过创办医护学校培养人才,发挥中医药的功效,开展卫生防疫运动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习近平指出,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4]1,优先保障人民健康也需要初心使命的精神动力。这一精神动力主要体现在忠诚于人民利益、执着于事业发展与开拓新局面上。将健康提升到关乎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来推进,只有坚持忠诚于人民利益,才能不断破解影响卫生健康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只有执着于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好疾病谱变化、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呈现的新问题,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二,坚守初心和使命强化了优先保障人民健康的责任担当。从责任担当来说,坚守初心和使命,就是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追求目标。健康不仅是国家与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每个人从事社会活动、发挥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10]28健康是人民群众当前最迫切需求,“悠悠民生,健康最大”。因此,新时代,优先保障人民健康,就成了党不忘初心使命、执政为民的实践彰显,保障人民健康,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进而也是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健康基础,“健康就是生产力,关心人民健康就是关心和保护生产力”[25]。

当前,保基本、全覆盖的全民医保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的目标,但是我们应看到,这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着距离。习近平指出,“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17]20必须要正视优先保障人民健康尚存在的结构性障碍,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统筹制定整体性方案,对如何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制度性安排。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其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习近平指出,“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9]39。卫生健康发展,秉持这一精神,将优先保障人民健康和国家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责任担当,以健康事业发展的成效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第三、坚守初心和使命给予了优先保障人民健康的路径指引。从路径指引来看,初心和使命引领着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一以贯之地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中,否则“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26]。卫生健康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关系着人心的向背。只有将党的中心工作的推进与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将优先保障人民健康融入党的执政目标、执政过程、执政成效之中,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推进健康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才能为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指引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路径。

新时代,坚守初心使命必然要将人民健康置于首要地位。初心使命以党内共同政治信仰为基础,聚合优先保障人民健康的政治共识,进而形成驱动力,为优先保障人民健康提供路径指引。一是坚持卫生健康发展的公益属性。作为维护人民健康的主导力量,政府的投入要重点用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通过公立医院改革、药品监管等路径拓展服务的内容、提升服务的质量,坚决抵制那种认为卫生健康是“消耗投入”,而应推向市场的错误观点,“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12]102。二是坚持保基层、强基本的基本原则。在落实方式上,通过完善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医疗工作重心下移、医疗资源下沉,形成“小病到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医疗秩序,建立健康“守门人”制度,确保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三是织密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疾病是人类的公敌,只有强化防控能力建设才能保障人民健康,一般而言,这一能力应包括调查处置、信息分析、检验检测和科学研究等能力,通过打造专业化、现代化的防控网络,有力支撑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安全。四是充分发挥中医在人民健康中的作用。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不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把中医药文化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六、深远考量:立足当前风险挑战、不断健全完善国家卫生健康治理体系

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必须要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享受的品质。可以说,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与健全,构成了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深远考量。

第一,优先保障人民健康是健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着力点。人民健康与国家治理体系紧密相连。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面对这样的“大考”,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不足,给我们提出了健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任务。“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27]要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就必须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与突出问题,着力完善治理体系,着力防范卫生健康领域可能会出现的重大风险,为新时代保障人民健康筑牢制度保障。

当前,优先保障人民健康是健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着力点所在。这是因为:一是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健康短板必然要优先保障人民健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当前,我国的卫生健康仍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短板,特别是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就医理念、就医秩序等方面,制约了健康发展整体的层次与质量。优先保障人民健康,是习近平在深刻把握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等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有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和立体化的治理体系,才能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健康短板,因为健康发展不仅包含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防疫、食品药品安全等直接元素,也与产业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发展等密切相关。二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然要优先保障人民健康。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诉求。健康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体健康问题的解决,也关涉国家认同与社会安定的维系。从根本上来说,优先保障人民健康,就是让多元主体有序、有效地参与卫生健康事业,让健康成为人民群众创造动力的依托,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第二,优先保障人民健康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维护人民健康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从比较视角而言,可概述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避免了利益集团对医疗卫生改革的影响;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避免了执政能力软弱、医疗卫生发展和改革推进缓慢的问题。”[28]推动卫生健康发展的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健康长远发展。

优先保障人民健康是实现这一转化的重要路径,原因在于:一方面,健康的优先保障会产生牵引效应,可推动一些关键的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美国新制度主义学派的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29],以此来制约人们的行为,可使整个社会逐渐规范化和秩序化。当前,卫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点任务是以改革来重构制度与秩序。在继续解决医药卫生体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同时,还要着力从制度上解决两大问题:其一是环境问题,空气雾霾对人健康的威胁,水体污染所导致的癌症高发,土壤中毒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无一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指出这已“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9]392。其二是心理问题,解决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疾病,除了在技术上进步之外,还需探索如何通过文化道德资源等保障群众的精神健康。另一方面,健康的优先保障会产生联动效应,可促进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协调联动机制。现阶段我国卫生健康存在的区域、城乡不均衡现象,已引起了人民群众极大的不满,尤其是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群众。通过优先发展人民健康,推进医疗资源和布局良性调整,在健康资源占有、健康服务获得、健康支出费用和健康水平程度等方面推进全国一体化,形成卫生健康领域各类资源合理流通、整体协同的局面。

猜你喜欢

卫生群众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智取红领巾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卫生歌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