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防空建设

2021-11-29王保存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防空

王保存,刘 毓

(延安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为达成快速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对中国各地发动了旷日持久、惨无人道的空袭。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百折不挠,展开了英勇的反空袭斗争。空袭与反空袭斗争,构成了抗日战争史上一项独特的内容。(1)参见古琳晖《近二十年来关于抗战时期日本空袭与中国反空袭斗争研究综述》,《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2期,第151页。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敌后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而屡次被日军空袭。为此,中共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防空建设。但目前学界仅有的研究尚未深入,(2)参见孙伟、张秀旭《抗战初期延安对日机轰炸的预防——以〈新中华报〉的报道为视角》,《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11期。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一、陕甘宁边区防空建设的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至武汉会战结束,日军占领了华北、华中、华南的许多重要城市和平绥、同蒲、津浦、石太、胶济、京沪等重要交通要地,但并未迫使中国屈服,反而激起了中国人民顽强抵抗的意志,因此不得不用大量兵力布防。日本既要应对于正面战场上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对峙,又要顾及后方中国游击部队的袭扰。日本政府当局深感“以抗战情绪日益旺盛的中华民族为对手,在辽阔无垠的大陆上,以派遣军的有限兵力,欲期急速结束事变,几乎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了。”[1]日本军方也认为“如果再扩大战区或增添兵力,无疑要大量消耗国力”,[2]中日战局将面临长期持久作战的态势。战局的变化迫使日本调整侵华战略,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发表了《东亚新秩序》声明,表明日本放弃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确立了以政略进攻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侵华新方针。同月30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调整日华新关系的方针》,对其所谓“政略”作出了详细规定;12月6日,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决定《昭和十三年秋季以后对华处理办法》,对新的军事战略做了阐述。其基本点就是“对国民党政府由原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而在其占领区,一面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进行军事进攻,妄图消灭之,一面建立伪政权,以加强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达到其‘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的目的。”[3]对陕甘宁边区的轰炸,就是适应这一战略的具体行动。

陕甘宁边区“跨有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各部,西接甘肃、宁夏,北接绥远、东邻山西,所以一方面成为保卫西北的北门锁钥,另一方面又成为坚持华北抗战的重要后方,边区在军事上说来,它是绾毂华北与西北的战略支点。”[4]全面抗战爆发以来,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大力发展武装力量,扩大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作战,袭扰日军占领区,对日军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日军占领山西后,陕甘宁边区与日军在“北起陕西府谷以南的贺家堡,南至宜川以北的圪针滩蜿蜒千里的黄河”[5]形成对峙局面。日军曾数次进攻河防,均被八路军河防部队击退。为此,日军唯有利用空中优势来轰炸边区。

1938年10月底,日本大本营就对中国内地进行战略轰炸问题与华中派遣军进行了讨论,决定将此前航空部队协助地面部队为主转变为直接攻击中国大后方战略要地的作战方针,“单用空军获得决定性成果”。[6]日本大本营的意图在于“确保占领地区,促使其安定,以坚强的长期围攻的阵势,努力扑灭抗日的残余势力。”[7]70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的任务是对“华中及华北的制空进攻战,特别要压制和扰乱敌之战略及政略中枢。”[7]71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也在《昭和十三年秋季以后对华处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对于战略上特别是政治上的重要地点,继续顽强地进行空战。”[8]因此,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敌后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显然成为日军航空作战的重点,而陕甘宁边区的中心延安则成为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1938年8月,日本陆军航空兵团第1飞行团组成了重轰炸机第12、60、98等3个飞行战队,成为轰炸边区的主要力量。飞行团长为寺仓正三,其装备是日产“三菱”航空工厂生产的“九七”式重轰炸机。为了执行轰炸边区的战略任务,一方面进行空中侦察,另一方面指派特务潜入边区刺探情报,测绘地图,为飞机轰炸提供目标。同时为了便于组织作战保障,选择了内蒙古包头、山西运城机场作为轰炸部队出击基地。其目的不外乎三点:“其一,欲以不断的轰炸,威胁吾全国民众抗战之精神,希冀吾同胞之屈膝投降;其二,欲以猛烈之轰炸,断绝吾同胞之生活,企图吾同胞于流离失所之中,减少生产,影响抗战之前途;其三,欲以集中的轰炸,妨害我社会之安宁,妄想扰吾之秩序。”[9]

日军轰炸始于1938年11月,终于1941年10月,共计17次。其中1938年11月至1939年12月期间日军轰炸最为频繁,轰炸次数达14次。攻势较大的有三轮,第一轮是1938年11月20、21日,在此次轰炸中,日军出动飞机7架,主要目标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驻地及延安城区,损失尤为惨重。据曹慕尧回忆:“日本人有恃无恐,飞机飞得很低,投弹的命中率很高,数十枚重磅炸弹,投掷在小小的延安城里,顷刻间房屋倒塌,四处起火,到处断垣残壁,尸横街头。伤者乱爬乱喊,哀声震天,惨不忍睹。”[10]据统计此次轰炸“共投弹百五十九枚,死伤军民一百五十二人,毁房屋三百八十间”。[11]第二轮是1939年9月8日,日军侦察机三架先后三次侦察,上午九时,第一批有15架重轰炸机投入,第二批出动28架重轰炸机轰炸,11时结束,投弹200余枚,伤亡50余人,民房100余间损毁,死亡牛马各1匹,猪4头。[12]第三轮是1939年10月15日,延安连续经历上午和下午两次被炸,此次轰炸是日军轰炸规模最大的一次,日军共出动飞机71架次,分四批轮番轰炸,投弹225枚,造成死伤23人,毁民房30余孔,炸死牲畜数头。[13]日军轰炸给陕甘宁边区军民生命财产和市政建设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

二、陕甘宁边区防空建设的内容

就防空手段而言,防空可划分为积极防空和消极防空。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中日两国力量对比悬殊,使得中国的制空权很快便丧失殆尽。因此,当日军轰炸陕甘宁边区时,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主要采取的是减少战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消极防空措施。所以,陕甘宁边区的防空建设主要是指“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后果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14]

(一)构建防空体系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为了有效防止日机袭击,保存抗日有生力量,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于1937年8月19日召开了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边区防空协会。会议选举高岗、高如华、张际春、向仲华等13人为委员会委员,高岗为主任、高如华为副主任。委员会下设宣传、检查、设施三个机构。并于次日研究决定将延安市划分东、南、西、北、城南、城东共6个区,每区内各机关及群众团体推荐1名组长负责指导防空防毒事宜。[15]12月,边区成立了保安司令部,高岗任司令,负责边区防空事宜。1938年11月,为了有效地协调党政军各系统力量,正式成立延安防空司令部,由滕代远(时任中央军委副参谋长)兼任防空司令。在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领导下,边区党政军民学各部门普遍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防空组织。

为了加强对空警戒,及早发布防空警报,边区政府在清涧、延长、延川等县成立防空监视队,各乡设立监视哨,一遇敌机入境,即发出警报,以便及时疏散民众。在空袭后能否进行紧急救护,快速安抚百姓惶恐的情绪,对维护边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延安市区划分为若干防控救护区域,配备救护小组,由总卫门诊部、中央卫生处、边区卫生处、抗大卫生科、保安处卫生所等机构负责,各防护单位听警报立即准备一切,当敌机空袭结束立即出发担任救护。边区各县成立防护团,负责空袭后消防灭火和救护伤员,成为边区空袭后有效的防护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空袭后的救济、抚恤等善后工作,边区政府和防空司令部制定了《延安市空袭后之善后办法》。此外,防空司令部成立后就立即制定了防空纪律,要求按此执行各项规定。在执行纪律方面,各机关人员应做群众模范。为保障市民安全,延安市防空司令部颁布了《市民防空暂行规则》,促令各界注意并严格遵照实行。[16]空袭引发恐慌情绪,容易出现社会问题,为此边区政府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全面抗战时期戒严条例(草案)》,在空袭前后实施戒严,采取特殊措施实施管制。

在长期的防空建设中,陕甘宁边区逐渐形成了以防空司令部为中心的指挥机构、以监视队为基础的情报机构、以中央军委总卫生部为主体的救护机构,以防护团为骨干的防护机构,并制定防空法令法规,为防空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完备的防空体系使防空工作得以有序高效的展开,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日军空袭造成的损害。防空体系的构建,为陕甘宁边区防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开展防空宣教

就防空建设而言,其目的是使民众的防空意识和防空技能得以提高,因此需对普通民众进行深入地防空宣传教育,而利用报纸等媒介进行文字形式的宣传成为防空宣教的主要渠道。

首先,延安防空司令部不定期在《新中华报》刊登防空防毒知识,如《特区防空简易须知》《防空防毒宣传大纲》《炸弹下几个血的教训》《敌机空袭时应有的认识》(3)参见《特区防空简易须知》,《新中华报》,1937年8月23日,第二版;《特区防空简易须知(续)》,《新中华报》,1937年8月26日,第三版;《防空防毒宣传大纲》,《新中华报》,1937年8月26日,第二版;《炸弹下几个血的教训》,《新中华报》,1938年4月5日,第四版;《防空防毒宣传大纲》,《新中华报》,1938年12月5日,第四版;《敌机空袭时应有的认识》,《新中华报》,1938年12月12日,第四版;《敌机空袭时应有的认识(续)》,《新中华报》,1938年12月25日,第四版。等,引导军民主动防空,强化防空宣教。1938年12月5日,《新中华报》发表社论《加紧防空与锄奸》,分析指出民众防空意识淡薄、缺乏防空常识是轰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之一,并呼吁民众遵守边区政府和防空司令部的规定,积极开展锄奸工作,加强防空工作。[17]延安防空司令部根据收集到的不同情报,及时向军民发布消息,如《严防敌机放毒》《防空司令部布告:大家注意防空,敌机日前会来侦查》《注意防空》《信箱:市民注意防空》《注意防空!!敌机连日窥察边区东部》(4)参见《严防敌机放毒》,《新中华报》,1939年5月7日,第三版;《防空司令部布告:大家注意防空,敌机日前会来侦查》,《新中华报》,1939年9月29日,第三版;《注意防空》,《解放日报》,1941年11月6日,第二版;《日寇轰炸延市损失》,《解放日报》,1946年3月10日,第二版;《信箱:市民注意防空》,《解放日报》,1944年9月19日,第二版;《注意防空!!敌机连日窥察边区东部》,《解放日报》,1943年7月24日,第二版。等,要求积极做好防空设施,注意防空。还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村庄和交通要道创办墙报和黑板报,刊登防空防毒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诸如张贴标语、布告等中国传统社会发布政令或消息的有效方式,也被广泛采用。

其次,为了配合文字形式的宣传,使防空宣教收到切实成效,边区也选用了戏剧、集会等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宣传防空。民众剧团组织防空话剧,由民众担任演员,用方言表演,做到了让观众听得懂,看得明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利用节日集会进行宣传,1937年8月2日,抗战动员运动大会上,边区警卫营进行了精彩的防空演习表演。[19]此外,通过召开死难者追悼会揭露日军暴行,加强军民防空意识。1939年9月10日下午6时,延安各军事机关代表百余人,在八路军政治部举行“为敌机轰炸死难之钟蛟盘同志追悼会”。[20]并要求军民化悲痛为力量,加紧做好防空、防毒的准备。1939年10月18日下午5时,抗大二大队举行追悼本月十五日牺牲在敌机轰炸下的死难同志大会,到会者有全校教职员工、各机关学校代表千余人。校长许世友讲道:“我们不应过分的悲伤,相反的,我们应当加紧我们的学习,加紧我们的工作,加紧防空,用实际行动来纪念死难的同志。”[21]

再次,完善的国防教育体系,推动了这一时期的防空宣教。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先后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一批学校,形成了包括在职干部教育、干部学校教育、中等教育、社会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部队教育的成熟体系。边区防空协会成立后,决定编写防空防毒教材,普及防空防毒常识,学校教育成为防空宣传的主要阵地。同时,社会教育也发挥了较大作用。社会教育是对不脱离生产的民众实施的教育,他的主要对象是不能脱离生产的文盲和半文盲,传授防空、防毒、救护常识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防空宣教。

陕甘宁边区采取了多样化的宣教方式,既有文字形式的宣传,又有面对面的宣传,更有教育的推动,这些形式多样并且行之有效的防空宣教,增强了民众的防空意识,为防空建设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三)完善防空设施

完善防空设施是防空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中共中央就明确指出“因为我们边区是全面抗战动员的模范区域,是全国全面抗战的发动机,因之日本帝国主义必然要以大量的飞机、炸弹、毒气等来毁坏我们边区,来屠杀我们人民,因之我们边区人民必须立刻准备各种防空防毒设备,以保存我们的有生力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只要我们防空设备作的好,日寇的飞机炸弹是没有多大效能的”。[22]充分利用延安的地形地质特征,建造众多的防空洞,成为保障战时军民生命财产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防空协会成立后,要求延安市各区按照各地距离,在城墙脚下或山脚底下寻找适当地点建筑防空洞,城市中心可以在附近空地中央选择建筑防空洞。1938年到1940年,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等中共中央领导驻地先后修筑防空洞。[23]2581939年4月25日,延安市区、学校等六处建成可容纳学生120余人的防空设施。[23]254对现有房屋进行伪装也是完善防空设施的重要方面。1940年8月15日,边区政府所有房屋全部伪装,有10个防空洞,可容纳500余人,防空壕28个。陕甘宁边区交际处、行政学院、师范学校窑房全部伪装,其中交际处防空洞1个,可容纳50余人,防空壕5个;行政学院防空洞4个,可容纳400人,防空壕8个;师范学校防空洞4个,防空壕67个。[23]255这些防空设施在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空设施的充分利用,离不开防空警报。陕甘宁边区对防空警报作出如下规定:“(一)警报以打钟与吹号为信号,在清凉山、嘉陵山中,钟、鼓楼的钟平时绝对禁止敲打(计时都不准打)违者拘禁;(二)第一次警报发出后十分钟内,务须立即躲入洞内,店铺要把门关好,乡下入城的人,应就其所在地区之道旁入防空壕,万勿迟疑;(三)第二次警报后,街上应完全断绝行人,否则岗警即予拘禁;(四)第三次警报后才能恢复交通,但不准在街上跑步免生误会,违者即予拘禁;(五)第一次至第三次警报之间,各户不准弄出烟火,违者严予处罚;(六)第一次警报起至第三次警报止城门断绝交通;(七)躲入防空洞或壕沟,无论何人不能擅自出外张望;(八)晚上闻警报时应立即熄灯,否则即执行防空纪律。”[24]第一次轰炸过后,边区政府便组织机关、群众连夜向城外疏散,中共中央办公厅立即指示延安市委“日寇于次日可能再次来空袭,鸣锣通知全城居民出城防空,避免伤亡”。[25]这些规定无疑规范了战时民众的防空行为,提高了民众的防空技能,减少了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空袭时的防空疏散是应急之举,空袭后的防空疏散亦是防空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空袭前,中央军委参谋部就制定了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向延安城外转移的方案,组织机关、群众向城外疏散。空袭后,机关学校被迫外迁至延安城周围的高山深沟,中共中央各机关主要迁往延安北川的杨家岭、王家坪、枣园等地。延安城内的文化机关大部分进驻延安北门外的大砭沟,学校也陆续迁到城外。与此同时,延安市政府也将民众向周围山区和农村疏散,市政府“曾商请各机关学校及占有多量耕地之农户,在可能范围内,尽量帮助彼等疏散至市民,使生活上有所保障,至于工具、种子、耕牛,亦设法给以借用云”。[26]1939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自北门外大砭沟起,沿西山背后到边区政府所在地止进行开辟具有防空功能的新市场”,[27]使沿山南北贯通,形成一条长街,即使在敌机轰炸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营业。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将集聚于城区人口向邻近山区迁移,以降低城区的人口密度,降低因日军轰炸所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也是防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紧完善防空设施,为军民提供了必要的避难场所,空袭时的紧急疏散规范了民众的防空行为,空袭后有组织的人口疏散,规避了再次轰炸的风险,这一切都为防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陕甘宁边区防空建设的成效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防空建设,减少了日军轰炸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新时代人民防空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首先,挫败了日军的轰炸企图,保卫了边区。日军空袭边区意在摧毁中共中央领导驻地和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意志,尽快结束中日战争。但由于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思想教育深入,组织工作严密,防空措施落实较好,尽管后来敌机多次轰炸,但损失越来越少,从而保障了党中央的安全和延安人民的正常工作与生活。”[28]因此,日军的轰炸企图并没有成功。

其次,保护了军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防空建设,成效显著。全面抗战时期边区遭受空袭死伤人数逐年下降,1938年为61人,1939年为19人,1940年和1941年仅为7人。其中1940年4月“二日下午一时,敌轰炸机十架,侦察机两架飞来延市上空,防空司令部当即发出紧急警报,敌机于延市上空盘旋数周,投弹五十二,至二时始行逸去。事后调查,计被炸毁窑洞四个,房屋六间,马一匹。”[29]这说明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有效的防空建设使军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逐渐减少,边区社会得以稳定。

再次,树立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光辉形象。1944年夏,作为中外记者参观团成员的美国记者福尔曼看到日军空袭延安后的景象时感慨:“延安的毁灭既未驱走共产党政府,也没赶散延安民众。他们只逃到延安城外,在延安峡谷侧面的数千尺的峭壁上凿深深的洞以安居。所以今天的延安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不怕轰炸的洞穴城市。”[30]而参加此次记者参观团的另一位记者赵超构,在为《新民报》所写的报道中这样记录:“小小的肤施县城,廿九年受过敌机的轰炸,现在只剩下一些墙角屋基,满长着青草。延安人彻底放弃了县城,把市面移到南门来,就是如今所称的新市区。”[31]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防空建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同情和支持的同时,也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鼓舞和支持了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

最后,在我国防空建设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防空建设从战时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出发,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准备,严密防护,贯彻了人民战争思想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袭将是未来现代化作战的主要形式之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构建防空体系,开展防空宣教,加强防空设施对保护战争潜力,支撑长期作战,最终赢得战争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认真研究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防空建设,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新时代人民防空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防空
英国天剑防空系统
美173空降旅与克罗地亚防空团正在进行实战演练,发射FIM-92毒刺防空导弹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防空营打靶记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LY-70:防空领域的“变形金刚”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