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区域优势 引领学科发展
——地方高校学报如何创建特色栏目琐谈
2021-11-29冯效刚
冯效刚
(安康学院 艺术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在理论研究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如何办好高校学报也已经成为学术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高校学报”作为“主题词”,共查找到16112篇相关文章,由此可见一斑。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多由地方行政部门财政供养、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21世纪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将一些“行业”办学的高校划归地方教育部门管理,如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现在均属北京市管辖。这样一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主体部分之一的地方高校,就出现了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样态。以笔者较为熟悉的艺术教育领域为例,南京艺术学院虽一直是江苏省属高校,却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拥有“艺术学”五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教学单位,其教学和科研实力在全国艺术高校中名列前茅、首屈一指。而上海音乐学院,虽也是省属高校(隶属于上海市教育局管辖),却在我国“音乐舞蹈学”领域排名前三,无疑是该领域的教学—科研“重镇”。然而国内大多数地方高校(特别是“综合类”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人才,这类地方高校若想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提高科研实力无疑是方向之一。
学报是展示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窗口”,在传播高校教学、科研成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学报不仅承担着宣传、介绍本校教师科研成果的任务,也是“行业”“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风向标”。这样一来,“特色栏目”就成为地方高校学报办刊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地”,是地方高校学报内涵发展、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特色栏目对形成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和品牌具有长久和深远的影响。在特色栏目建设上,一些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有的以本校的教科研优势作为支撑,已产生了强大的学术影响力;有些学报把对特色栏目的打造同本区域历史、文化、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这些颇具特色的学报栏目深受读者和作者的欢迎。然而我们也应看到,虽然某些特色栏目因其现实性、科学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持续性并不强,最终难以成为代表该刊物的品牌。以笔者十多年办刊经验来看,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策划问题,特色栏目建设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持续性不强;其次是对地区域历史、文化深入考察不够,因深度不够导致持续性不强;再次是对本校教学科研优势了解不够,因没有充分发挥本校资源导致持续性不强;最后是缺乏对“作者群”的培养,因“坐等来稿”导致持续性不强。
下面,笔者从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管见。
一、科学策划,树立自己的品牌
在现代生活中,策划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定计划,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系统、周密、科学的预测并制订科学的可行性方案的过程。策划牵涉到策略、筹划、谋划或者计划、打算,它指的是在充分调查市场环境以及相关联环境的基础之上,遵循一定的方法或规则开展相关具体工作的计划。地方高校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开辟特色栏目进行认真谋划。
如隶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的地方高校天津师范大学办了三个期刊,分别是:《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由于科学的策划,在栏目建设上紧紧依靠学校资源优势,最终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形成了刊物的特色。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创建于1974年,经过40多年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办刊实践,以出色的成绩和优异的质量赢得了业内及理论研究界专家和学者的好评。多年来,它一直被收录为《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要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和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荣获“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奖”;连续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始终保持天津市一级期刊和天津市优秀期刊的地位,成为涵盖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经济、法律和教育等众多学科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办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研究”“21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和“欧洲与世界:从传统到现代”等特色专栏,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1年,是由天津教育局主管、天津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工、地理学、生物学和技术科学、环境科学、交叉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原创成果。其办刊宗旨是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学术研究视角的启发器和催生剂,也是他们进行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交流的学术平台。其作者群由以本校教师为主逐渐发展到覆盖全国,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入选的国内外文摘期刊源及数据库逐年增加,已达17家,被摘编、索引、转引、访问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市级优秀科技期刊、市一级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目前,该学报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网期刊、《中文科技期刊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来源期刊;为美国《数学评论》 (MR)、德国 《数学文摘》 (ZM)、俄罗斯 《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 (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及《中国数学文摘》 《中国物理文摘》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 《中国化学化工文摘》 《中国生物学文摘》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国内外重要文摘期刊的固定引用期刊。成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天津市一级期刊、天津市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及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优秀学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季刊)创办于2000年6月,是研究基础教育科学的学术理论刊物。其宗旨是努力成为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密切联系的纽带,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相互贯通的桥梁,基础教育工作者发表最新科研成果的学术园地。为此,学报设立了这样一些栏目: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新课程改革研究、教师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教育教学研究、德育教育、比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20年来,学报办刊者时刻关心基础教育改革现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使学报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使刊物更具前瞻性和指导性。2003年,结合该校“建设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开设了“教师教育”专栏,受到了中小学教师及基础教育领域研究者的普遍欢迎;在这个基础上,又与时俱进,结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创设了一些新的栏目,如针对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在2006年开设了“新课程评价研究”专栏,对新课程改革发挥了理论指导作用。学报刊发的论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充满对我国教育现状的忧患意识和力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崇高使命感。在这种办刊理念的引领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连续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天津市一级期刊,2002年加入光盘版后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来源期刊等,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会员单位、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单位。有数十篇论文被全国重要刊物如《新华文摘》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教育报》 《教育学文摘卡片》等复印、转摘及索引。
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需要精心策划,如果力度不大,深度不够,必然会流于形式;要想提升刊物竞争力,使刊物稳定健康地发展下去,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很重要,非此不可能形成学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二、依托区域文化优势建立特色栏目
自21世纪初(2002年)以来,地方高校学报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创建特色栏目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目前所见的特色栏目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依据本校的学科优势创办的栏目;第二类是依据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创办的栏目。
如《湖南大学学报》的“岳麓书院与湖湘文化”;《安徽大学学报》的“徽学”;《湘潭大学学报》的“毛泽东思想研究”;等等。[1]38
一些地方高校学报依托所在地资源(包括历史、文化、民族以及自然等)开辟了不少特色栏目。
如《乐山师范学院学报》“三苏研究”;《重庆三峡学院学报》“三峡研究”;《云梦学刊》“屈原研究”;《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川陕苏区研究”“巴山作家群研究”;《红河学院学报》“哈尼族文化研究”;《承德民族师专学报》“避暑山庄研究”;等等。[2]
目前的问题是,因对本区域历史、文化深入考察不够,一些特色栏目建起来了,但没有持续下去。因深度不够导致持续性不强才是地方高校学报最重要、最关键,也是亟须破解的课题。
例如,由地方高校南阳师范学院主办、创刊于1981年的《南都学坛》 (双月刊)①《南都学坛》原名《南阳师专学报》,1981年创刊,1987年更为现名,1989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汉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南都学坛》突出文史重点,曾开设了一个特色栏目“汉代画像砖研究”,自1994年以来连续发表过一系列文章,其中有影响的包括王蕊、陈路、陈江风、王玉金、魏仁华、韩玉祥等的论文,内容涉及:“南阳汉画像砖石图案审美艺术”“汉画榜题‘上人马食太仓’考”“汉画像反映墓主生前生活说辨析”“汉画所见汉代渔业生产”以及“罐山汉墓中的彗星图”等[3-7]。1991年获河南省首届社科类期刊栏目设置优秀奖;获河南省期刊二十佳提名奖;两次获全国党报特色栏目奖;河南省一级期刊;河南省社科优秀期刊。然而自2005年以来,《南都学坛》的“汉代画像砖研究”栏目不见了,再未发表过一篇相关文章,相当遗憾。
《云梦学刊》是湖南理工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湖南理工学院地处湖南省岳阳市,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省属高校。《云梦学刊》充分发挥其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区域优势,在1990年创办了“屈原研究”栏目,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8-15]。《云梦学刊》的“屈原研究”从某种意义说,是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栏目的范例。《云梦学刊》的主编余三定教授曾经谈道:
《云梦学刊》特色栏目“屈原研究”的设置,是基于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的考虑。岳阳是屈原的最后归宿地,岳阳的汨罗江畔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子祠,岳阳地区有深厚的屈骚文化传统,因此“屈原研究”栏目的设置具备地利人和之优势。[1]39
当年,中国屈原学会原会长汤炳正充分肯定了《云梦学刊》的“屈原研究”栏目,认为其“乃当前国内刊物之创举”,“实富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云梦学刊》“屈原研究”栏目先后发表了大陆著名屈原研究专家姜亮夫、汤炳正、褚斌杰、毛庆、赵逵夫、潘啸龙、周建忠、方铭,台湾著名屈原研究专家陈怡良、高秋凤、鲁瑞菁,日本著名屈原研究专家竹治贞夫、石川三佐男的论文,在国内屈原学界,乃至海外屈原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目前,“屈原研究”栏目已经成为了海内外屈原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是联系两岸三地乃至海内外楚辞学者的桥梁与纽带。[1]39
“屈原研究”栏目曾经办得颇有成绩,经过多年的努力,一度成为全国屈原研究的重要学术窗口。然而我们也看到,自2013年以来,《云梦学刊》再未发表过相关论文,“屈原研究”栏目目前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此案例说明,特色栏目建设是地方高校学报形成自己品牌的“良机”,然而使其能够持久、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培养“作者群”
李灿朝曾以《云梦学刊》“屈原研究”栏目为例深入探讨过特色栏目的培育和建设问题。他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首先是定位准确,因地制宜;其次是建立自己的“学术根据地”;最后是精心筹划“有意义的学术活动”。笔者认为第二点尤为重要。学报开设特色栏目后,应该积极培养栏目的“作者群”,这是保障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高校学报首先是所在高校教学科研的“窗口”,所开设的栏目着重发表本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而“特色栏目”的设置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学报是因为所在的高校拥有一批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这些专家以学报为平台,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讨论,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但有些学报的“特色栏目”是依据地缘历史与文化优势而开设的,本校并不具备专门从事此类课题的研究群体,若想把该“特色栏目”持久开办下去,就必须着力培养、打造相关领域的“作者群”。《云梦学刊》的“屈原研究”栏目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可资借鉴的经验是,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讨论。“屈原研究”栏目“曾组织对屈原的生卒年、出生地、葬地及其死因等专题”进行研究,由此产生的一批学术成果成为“特色栏目”的重要稿源[1]39。这充分说明,特色栏目赖以成长的土壤,一是本校教学科研团队,必须依凭;二是地域历史文化优势,必须持之以恒,持久打造。
目前所见以上“特色栏目”未能持久的重要原因,一是对本校教学科研优势了解不够,因没有充分发挥本校资源导致持续性不强;二是缺乏对“作者群”的培养,因“坐等来稿”导致持续性不强。谈晓明曾撰文提出“联合打造地方高校学报名牌栏目”的倡议,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可行之举。谈晓明认为,联合办刊是地方高校学报凝聚异地学术研究力量,“在名牌栏目阵营中争得一席之地”[16]106的有效途径。他对《鄂州大学学报》作了解剖“麻雀”式的分析。《鄂州大学学报》是一个比较注重设置地方性学术研究栏目的刊物:
目前已开设“张裕钊研究”“地域文化研究”“辛亥革命鄂州人物研究”,以及拟开设“万籁声研究”“青铜镜研究”(曾出过增刊专辑)、“武昌鱼研究”“吴楚文化研究”等栏目。
然而谈晓明认为,如果“仅靠鄂州大学包括鄂州市自身的科研实力是远远不够的,靠少数名家的青睐亦非长远之计”。他提出以开放心态办刊的思路,“立足鄂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譬如“张裕钊①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号濂亭,晚清官员,散文家、书法家。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张裕钊出生在鄂州,曾在西安、武汉、南京、保定等地活动。研究”专栏,可以与南京、保定、西安、武汉、甚至日本的期刊协作,“策划‘张裕钊在鄂州’,‘张裕钊在南京’,‘张裕钊在保定’,‘张裕钊在西安’,‘张裕钊在武汉’,‘张裕钊在日本’等子栏目,分工合作,互相策应”[16]107。这样的话,可以资源共享,各有分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充分调动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学术资源优势。
总而言之,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是“学术根据地”,在依托本校学科和本地域资源优势的同时,可采取积极培植作者队伍、主动提供学术服务、充分利用学术团体,甚至特聘栏目主持等策略,努力达到维护学报“特色栏目”的目的。
近年来,不少地方高校学报已经意识到一些问题,如“本校学术力量单薄、作者资源不足、地理位置受限”影响后续建设发展等问题,并已普遍达成“要想扩大学报的影响就必须独辟蹊径”[17]的共识。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不断完善办刊理念,修正办刊策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报的“特色栏目”在良性发展中持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