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校园垃圾分类实施策略
2021-11-28韩艳华
韩艳华
(大连市甘井子区南关岭小学)
校园是教师、学生工作和学习的家园,保护校园环境是师生的责任。垃圾分类、减量、循环利用是建设绿色美好校园的重要途径。大连市甘井子区南关岭小学以“科学规划、全员参与、整体推进”为工作原则,结合《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大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甘井子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校园文化、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家校携手等,将垃圾分类工作全方位融入学校管理,推动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营造全员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一、学校层面抓整体
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开展,学校结合实际,成立校园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进行工作部署;制定垃圾分类任务推进清单,明确流程和标准,规范开展工作;校长主抓全面工作,教导处、副校长室做好垃圾分类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大队部做好宣传教育和检查反馈,后勤部做好垃圾分类的台账工作,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一)将垃圾分类融入学校管理
学校在教室、厕所、大厅、专业室、办公室、会议室及校园重点场所均配备垃圾分类箱。
学校制定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及制度,确定了“全员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全面统筹,合理安排;加强科学管理,倡导绿色办公,优化校园环境,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校长在布置学校工作计划时,重点提出“将垃圾分类融入学校管理”的要求,引导师生树立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理念,创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提升师生的文明水平。
每月的教师大会上,学校为全体教师进行“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专题培训会,会上从生活垃圾分类的含义、意义、标准和分类投放等方面进行详细指导,会后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讲解与指导。
(二)将垃圾分类融入校园文化
学校挖掘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开展以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活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厅、角、廊等校园空间,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标语,设置宣传栏,摆放分类垃圾箱;设计班级文化,创设教育情境,将垃圾分类意识渗透进学生班级生活中,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每天利用一楼大厅和室外的电子屏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小视频、垃圾分类宣传语,在明显位置设有垃圾分类点位,时刻提醒师生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利用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垃圾分类主题宣讲、环保宣誓等活动;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垃圾分类活动信息,提高有效分类的知晓率;对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通过卡通图片、动画、板报等形式,向其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三)将垃圾分类融入课程实施
学校落实国家、地方课程中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教学任务,将学科相关教学内容与垃圾分类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并将绿色和谐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垃圾分类的学科融合,如利用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的环保教育,做好环保课程、垃圾分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引导学生认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做法。
1.学科教学
学校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抓住垃圾分类知识与各学科内容的结合点,将“知识点、教育点、宣传点”三点结合,达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垃圾分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如有的教师教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中的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引导学生从实例中了解废弃物中可回收再利用的宝贵资源,使其感受垃圾分类的意义。
2.校本课程
学校要求各班级任教教师用好《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读本》一书和《南关岭小学垃圾分类》校本课程,以红领巾小课堂、小调查、小倡议、小岗位等形式促进学生提升垃圾分类相关认知。通过寓教于乐,让垃圾分类活动入心入脑,在规定动作中出新,在丰富的活动中出彩,在指导学生成长中出效。活动做到了分层化、趣味化、普及化,深受师生的喜欢,营造了积极推进垃圾分类的大氛围。
此外,学校结合绿色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校园充溢着无限的绿意。可以说,垃圾分类一小步,校园文明一大步。
3.专题党课
为发挥“我是党员我带头,垃圾分类我先行”的先锋模范作用,校长、德育主任分别为党员教师进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垃圾分类专题党课,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为重点,引导教师了解基本常识、明确宣传和监督重点,并组织邀请教师现场进行垃圾分类。
(四)将垃圾分类融入习惯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提出过重要指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学校将垃圾分类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层层推进,让垃圾分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校园里,师生积极行动,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先行者。班主任做好垃圾分类投放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一日三扫,并做到卫生无死角、无环境污染源;值班领导每日巡视检查,当日反馈整改意见;学校利用环保节日,举行“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主题活动,号召全体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绿化、美化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动化假日小队走进社区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邻里、社会共同创造优美环境,达到了良好效果。
(五)将垃圾分类融入主题活动
学校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行为,以实践体验的形式,组织开展“垃圾要分类,资源不浪费”主题活动。引导全校学生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积极投身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工作,共同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通过主题班会、现场竞赛、绘画、小制作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垃圾分类活动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升华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
各班级利用班队会,将做好垃圾分类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中,促进学生理解“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的道理。班级开展趣味纷呈的活动引导学生“分”出新环境、“分”出新习惯、“分”出新观念。
学校提出“垃圾分类很重要,垃圾分类我知道,垃圾分类齐参与”的号召,激发学生志愿做垃圾分类宣传员,鼓励学生为实施垃圾分类支招献策。
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打造实用性、趣味性、易理解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宣传作品,如垃圾分类小妙招、警示标语、宣传海报等,倡导节约、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带动家庭、社区关注垃圾分类减量,携手共建美好生活。
学校联合家庭、社区共同开展的“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我能行”实践活动。“七一”建党日期间,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及积极分子、家长代表、期间社区书记及其他工作人员与教师、学生一起现场进行垃圾分类,既有模拟演练又有实地分类,社区工作人员负责监督指导,活动现场还向家长、学生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营造人人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六)将垃圾分类融入多元评价
全民垃圾分类的时代,学校有必要提升所有师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学校校长每月进行垃圾分类的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全力做好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学校将垃圾分类纳入“星级班级”的评比,在班级建立环保小队,引导学生相互监督。
学校的垃圾分类坚持做到日反馈、周总结、月评比、学期表奖。每天大课间操、午餐后,值班领导深入班级、专业室,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并于当日反馈在校园群里,这也时刻提醒师生每天都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打好垃圾分类持久战。此外,学校通过评选“环保之星”,促进垃圾分类有效开展。
师生不仅在学校要做到垃圾进行分类,同时也要告诉自己的家人及其身边人做到垃圾分类,在思想上支持环保,在实践中参与垃圾分类。
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多次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指导。大连市第三方垃圾分类检查组多次到学校检查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通过查看校园垃圾分类投放情况,检查各月份的垃圾分类材料,到办公室、专业教室查看垃圾分类情况等形式,对学校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细致检查,并给予了较高评价。
二、班级层面抓细则
班级是真正践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场域,班主任引导学生在行为上有所约束、在资源上有所节约。
(一)“约”促行,增责任
师生定“约”,各班级小岗位均设立垃圾分类监督员,检查垃圾分类箱的垃圾是否正确分类;行为制“约”,引导学生不产生不必要的垃圾,掌握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做到正确分类,并提升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做到不浪费;资源节“约”,引导学生将可回收的旧物再次投入使用,定期开展“旧物巧用”假日小队活动,增强学生的资源有效利用意识;家校互“约”,小手拉大手,共同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班级可以通过说一说、讲一讲、演一演“我们家的垃圾分类小故事”,促进学生践行垃圾分类。
(二)设岗位,当主人
垃圾分类成为校园的“新时尚”后,各班班主任对照班级原来的岗位安排,增设了垃圾分类劳动小岗位,引导学生认真履行职责,将垃圾分类工作融入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三)小组评,共进步
各班设立检查小组,开展自查互评活动。每周五第7课开展小组评价,对本周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评比,学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三、家庭层面寻共育
“妈妈,你今天对垃圾进行分类了吗?”“奶奶,这个菜叶要跟其它生活垃圾分开。”学校注重家校共育,引导学生成为家庭垃圾分类的监督员,通过小手拉大手,将垃圾分类意识向家庭辐射。学校带领学生推广实施生活垃圾分类,逐步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推动整个社会”的目标。学校还因地制宜地开展“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走进家庭”主题活动,家校携手共建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美丽家园。
此外,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填写《家庭垃圾分类记录表》等形式,家校携手共同引导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从而营造节约型绿色家园。
总之,学校的垃圾分类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正在有序推进,深入到师生的行动中,深入到每个家庭,也深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为建设一个绿色、和谐、美丽、节约型的校园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