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1-11-28刘晓娟

魅力中国 2021年40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共治成员

刘晓娟

(中共沧州市委党校,河北 沧州 061000)

统一战线在我党百年历程中起到了凝心聚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作用,习总书记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广泛凝聚共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将统一战线作为研究基层社会治理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对于发挥新时代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统一战线与基层社会治理高度契合

(一)统一战线与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结构具有重合性

按照《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相关规定,我国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和对象包含了12 类主体,而社会治理也强调“多元共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负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现代社会治理已经由过去政府主导的“一元治理”转变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这与统一战线的主体结构是相契合的。

(二)统一战线与基层社会治理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具体任务和表现形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以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寻求最大公约数为最终奋斗目标。而基层社会治理也是通过调节纠纷、化解矛盾、防范风险等手段实现平安和谐的最终价值追求,就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那样,“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因此,统一战线和基层社会治理都是把“团结、和谐”作为价值追求,二者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三)统一战线与基层社会治理运行逻辑具有相似性

统一战线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终价值追求是一个“和”字,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求同存异”也是二者共同的工作机制。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理念,习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因此,求同存异是统一战线的存在基础和运行方式。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共建共治共享,而社会中每个人、每个阶层、每个行业的利益诉求千差万别,要想最大限度确保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达到“善治”的理想状态,就要包容多元观点、谋求多元共治,这也是“求同存异”的过程。

二、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

统一战线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不可否认,有些地方的统一战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积极性有待提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共建共治共享从主体、路径、目标三个维度强调社会治理的“人民性”。现代社会治理理念是“复合治理”“多元治理”,鼓励全员参与,但实践中,统一战线成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并不十分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统战成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意识没有很好激发出来;二是统战成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时间受到较大限制;三是统战成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看,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积极性仍有待提升。

(二)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许多地方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机制,并且经常看会到统一战线成员的身影,例如,沧州市运河区“369”党建引领系统化社区治理模式中,“6”就是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机关单位、非公企业等)和社会组织等六类主要社区治理资源,通过组织共建、事务共商、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和党员共管机制提高社区治理能力,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统战成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应该看到,专门针对统一战线成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制度,如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协同机制等尚未完善,这也是部分统战成员或组织缺乏参与热情的原因之一。

(三)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搭建有待加强

当前统一战线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比较有限,主要依赖基层政协这一形式,而根据机构设置,政协只到县(市、区)一级,乡镇街道一般只设活动组,在基层社会治理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由于平台搭建不够充分,统战资源很难进行有效整合,并与基层社会治理需求实现有效对接,统一战线就很难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从而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三、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统战意识,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的共同体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分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但缺乏整合的过度分化,又会导致社会秩序紊乱。因此,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分化的社会及时进行整合。”社会整合,首先要强化统战意识和共同体意识。

一方面,要坚持“党建引领”。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发挥着引领治理方向、制定治理规则、整合治理力量的政治引领作用,因此,要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确保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合理合法合规的方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从而确保基层社会治理方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强化“主体意识”。鼓励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变“一人独唱”为“多人合唱”,特别是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民主协商”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作为国家、社会和公众的沟通的“桥梁”的统一战线成为必不可少的治理主体,因此,统战成员要改变“局外人”的立场,树立“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来。

(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供给

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虽然各地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相应的制度没有及时跟进,基层社会治理对统一战线方面的制度供给有一定需求。

1.畅通利益诉求表达及反馈机制。首先,通过深入调研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各个社会阶层群体的真正利益诉求,为制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其次,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吸收不同阶层、行业、领域的代表人士进入决策过程,成为制定政策的考虑因素。通过建立利益表达机制,使不同群体养成规范、理性表达诉求的良好习惯,进而更加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升治理效能。

2.健全协调管理机制。一是统战部门要加强与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及时了解党外人士在各单位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态;二是统战部门要加强与人大、政协的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履职情况;三是统战部门应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社区、社会团体的沟通联系,做好各类代表人士的综合评价工作。通过双向或多向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掌握统一战线成员的情况,以便其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式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

3.强化民主监督机制。一方面,以民主党派为主体所进行的专项民主监督在关注专业领域的同时,也要适当关注其他社会问题,倾听其他社会群体的呼声和利益诉求,并通过自身的渠道优势反映给相关部门。另一方面,要强化群众监督。目前来看,群众监督存在两方面问题,举报人信息的保密问题和举报的随意性问题,针对前者,要通过技术和制度手段防止举报信息的泄露,并确保举报人的安全,针对后者,要增加违法举报的成本,特别是网络匿名举报,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三)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要让更多的统战成员真正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就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进一步增加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1.主体层面: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人员数量、素质能力和参与渠道方面都有其独特优势。根据中央统战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总数约为 7200 万人,他们都是重要的社会治理主体。并且,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责任感和能力素质普遍比较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性较高。另外,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其独特的渠道优势:在各级人大、政协中担任一定职务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可以通过提出提案和议案为社会治理建言献策;优秀企业家可以通过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等“第三次分配”方式为实现“共同富裕”助力;各类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协调纠纷、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他们都是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为各领域的社会治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结构层面:整合统战资源实现“嵌入式”有效社会治理。一方面要横向到边,以党委统战部门为中心,联合辖区内所有统战成员和对象,建立一套责任明确、要求具体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党委重视、各级共同负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变“一人独唱”为“大家合唱”。另一方面要纵向到底,充分挖掘基层社会统战资源,建立统战资源数据库,实现统战工作的全面覆盖、无缝对接。只有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同时发力,最大限度地畅通治理主体间全范围互动与交流,才能实现统一战线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

3.技术层面:提升新媒体时代数字统战意识与能力。新媒体的兴起解构了传统社会独立存在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社会动员模式的效能,但同时,也为统一战线提供了新的价值理念和技术支撑。一方面,统一战线对网络曝光的社会问题引发的舆情可以发挥桥梁和中介作用,避免网络表达的私利化,从而提高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另一方面,统一战线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介,将原本分散、独立的个体重新进行整合,组建各种基于兴趣或专业的新型联盟,为社会治理提供新平台。

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努力。既需要党委政府的支持配合,也需要统一战线成员的主动融入;既需要实践层面不断总结经验,也需要验制度层面不断健全完善。只有多方努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破解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实困境,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共治成员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多元共治”乐融融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