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语境下的服饰交融
——“天人合一”
2021-11-28陆玉叶
陆玉叶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一、建筑与服饰的发展
自古以来,服饰是文明的产物,建筑是文明的“服饰”[1]。建筑体量庞大,服饰的变迁随朝代更替而变化,古代服饰可以说是古代建筑文化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也可以说是“行走”的古代建筑的一种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以连续性、继承式向前发展,而西方文化以阶段性、断裂式发展。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乃至服饰,多是单独成立的,互不影响,而中国的建筑和服饰不仅与前朝有着密切联系,而且更是遵循前朝的历史规制发展。
中国的古代建筑一般都有一些建筑范式。尤其是自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闻名以来,以后各代均按《法式》规范进行构造,按一定规律进行增减,不会随意改变建筑的构造与形态,故中国古建才会有如此绵长的延续性与继承性。
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古代服饰呈现着继承式的发展模式。《周易·系卜辞下》里的一句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也就是黄帝垂示、垂训衣裳之用的方法[2](4)。特别是古代的冕服制度,冕服由周朝六冕,到汉朝的六冕合一,再到以衮冕为主,虽然历经几个朝代的改革,但仍保留一部分前朝的服饰规制,继承上衣下裳制。
二、服饰与建筑协同共通
(一)道家思想之深远
中国文化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远。道家倡导无为而治,主张没有形式的限制,因此没有固定的形制,人们的生活处处蕴藏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寓于中国传统的造物观念中,涉及建筑、服饰、工艺美术等方面。仅从“天人合一”观念就可看出服饰和建筑上都有着独特的表现意味。服饰与建筑虽然分属两个体系,但两者同样是保护人体不受侵害,同样有起着调节温度的作用,其功能体现着“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古代建筑的布局是以规范的中轴对称为主,营造一种天圆地方的空间感,没有多余的装饰与结构,所有构件完全融入自然环境之中,显得十分和谐。从选材上看,我国古代建筑一直以木材为建筑材料,取之自然,用之自然,融之自然。
中国古代服饰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宽袍大袖上体现得十分明显,袖根博大,象征天道圆融,后中合缝象征人道正直;再如,深衣“上下分裁但中间合缝”表现了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包容万物的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在云肩的设计上,面料材质因人而异,达到人与衣服、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服饰图案均源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物象,整体无接缝的设计更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精神。
(二)技艺之融合
不论服饰还是建筑,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将技术实践与艺术灵感完美融合。
服饰技术满足人们日常保暖的需求,而服饰艺术则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建筑技术营造人们日常生活、休憩娱乐的空间,而建筑艺术则表明了人们对权势尊贵的追求。因此,服饰与建筑的表现手法虽不尽相同,却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古代建筑与古代服饰以技术为基础、以艺术为手段,将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切实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情感上。
中国古代建筑技艺闻名世界,许多建筑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天坛祈年殿等。古代建筑多以木构架为主,各种构件榫卯相连,层层镶嵌,井然有序。以独特的建筑技术为前提,配以与其相称的装饰艺术,堪称世界奇绝。这表明在其建造过程中,技术与艺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缺一不可。
中国古代服饰则以艺术为主,技术相辅,互相衬托,合为一体。从裁剪方式来看,我国古代服饰的设计制作多采用“平裁”方式,袍衫的袖宽几乎与衣身相等,宽袍大袖,虽不贴合人体,也不方便活动,却遵循“天人合一”思想,符合传统服饰的礼制要求和服饰美法则,由于传统礼制思想对服饰的限制,导致古代服饰千百年来以上衣下裳制继承式发展,仅在服饰的局部上有所变化,以表现服饰的韵律之美。
三、古建语言与古代服饰的碰撞
服饰语言和建筑语言分属两个庞大的无声语系。服饰语言从款式、色彩、和纹样等方面,传递文化信息,表达文化意蕴。建筑语言从类型、功能、布局和装饰等方面来建构建筑文化语境。建筑的功能性与服饰的功能性实质是相通的,在设计思想上也是相通的,两者既密切联系又可以互相转化。
(一)设计之空间感
无论服饰艺术还是建筑艺术,均为营造一定的空间而产生。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营造单体建筑,利用单体建筑的位置关系组合为整体建筑,形成一个个具有不同功能和不同用途的古代建筑群,通过一些设计手段,如进行窗户装饰、设置圆形的月亮门等,营造错落有致、虚实结合的建筑空间。我国古代建筑的窗棂有很多种,有板棂窗、格扇窗、支摘窗、遮羞窗等,窗棂上还雕刻有各种图案,目的在于将窗外景色纳入建筑之中,借助窗外绚丽的景色,使建筑内容更加丰富而生动,进一步印证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月亮门是一种在院墙上开设的门洞,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上部设有匾额,点明意境,下部做平,不设门槛,多用于院落之间的分隔与过渡,室内也常使用月亮门来进行空间分隔,透过门洞引入另一侧的景观,达到内景与外景、虚景与实景的互相借用,营造一个视线开阔又虚实相通的流畅空间。
服饰的宽衣博裳,本旨在营造一个人体的身体空间,与古代建筑的空间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古代的服饰虽然只是平面裁剪的方式,但服饰整体以肩部为支点,利用重力因素,使面料自然下垂,贴合人体,并随身体的自然摆动而形成纵向的褶皱变化,自然流露出体态的韵律与节奏,产生美妙的服饰美感,形成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进而体现“天人合一”、虚实相间的神秘空间。
古代服饰的褶纹自肩部、胸部自然下垂,在臂部、腋下多处自然转折成弧形而垂下,呈现出“倚形出势,依势出形,顺势出褶”[3]的特点。中国古代服饰的宽衣博带实际上丰富了身体的活动空间,犹如中国古建一般,可以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活动,使服饰与建筑、建筑与环境巧妙结合,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和谐,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蕴涵于服饰艺术与建筑艺术之中。
(二)装饰之图案
谈及装饰,古代建筑与古代服饰的碰撞更多、更广,建筑的装饰本身就包含了许多服饰的部分。在历朝历代的建筑里,不论是宫殿建筑,还是陵寝建筑,其中多以绘画来记录生活。在建筑绘画中,人物占据很大的比例,而服饰元素必不可少,因此,服饰本身就作为图案存在建筑艺术之中。
在古代建筑的装饰性构件中,常常利用构件的象征性。以屋顶正脊的鸱尾为例,“鸱尾”是海中鲸鱼的一种,形如龙头,相传它会喷水,能呼风唤雨,以鸱尾作正吻,取其能够镇火,能够“以水克火”之意。同样,在古代服装的装饰图案中,有很多的图案并非出于纯粹的美观目的,而是借助美好的象征性寓意,设计出祈福纳吉的吉祥纹饰。
中国经典纹样——十二章纹,是古代中国服饰的等级标志。十二章纹内涵丰富,每种纹样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初期的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织于上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下裳。
织于上衣的六章,与“天”有关,“日、月、星辰”取其光明照耀之意;“山”取其稳重扎实之意;“龙”取自图腾神变之意;“华虫”取其华彩文锦之意。绣于下裳的六章,与“生存”有关,“宗彝”取其忠诚孝顺之意;“藻”取其洁净美好之意;“火”取其光明温暖之意;“粉米”取其滋养生命之意;“黼”,形似斧形,取其果敢决断之意;“黻”取其明善辨恶之意。
可见,服饰图案通过太阳、月亮、花朵、鸟类和原始图腾等元素,反映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
(三)色彩之五行
战国邹衍认为,宇宙万物都与五行相关,各具其德。历代王朝的发展跟宇宙万物不可分割,受五行相生相克的约束,朝代的更迭则是五行相互作用的结果。古代中国对于色彩的运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五行”学说的影响。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分别对应五种颜色,金对应白色,木对应青色,水对应黑色,火对应红色,土对应黄色。
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时,以“改正朔,易服色”以此来强调新朝新君,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历代君王崇尚五行理论,相信“五行相生相克”,每个朝代都要确立自己的主色调,这在中国冠服制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秦朝服饰尚黑,认为秦属水德。据《吕氏春秋》记载“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4]按照这个说法,秦朝为了彰显其顺应天命、合乎天意,故以水德为改服易色的根据。
阴阳“五行”不仅表现在服饰上,在建筑上的表现更为强烈。首先,建筑色彩是等级划分的标志。如楹之形制,天子为红色,诸侯为黑色,诸侯以下官员只能用黄色作为柱子的颜色。明代规定,公侯府第是金漆锡环,一二品的府第是绿油锡环,依次降级,直到黑门铁环为止。其次,建筑讲究方位。每一个方位都与“五行”相对,如东方青龙为木,南方朱雀为火,北方玄武为水,西方白虎为金,中央则为土。据《礼记》记载“南向北向,以西为上”,因为西方属金,象征尊长之意也。“五行”在建筑的形、位、色及图案中反映的意义非常丰富,无所不在。
四、古代建筑与服饰和谐交融
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筑与服饰和谐统一、交融发展。可以说,建筑是社会的“服饰”,服饰是不断移动的“建筑”。建筑与服饰的设计思想基本一致,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将实用与美观巧妙结合,展现其独特的风格魅力。时光流逝,服饰在建筑语境下不断演变,二者的融合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现象。
建筑设计人们的生活空间,服饰设计人们的身体空间。建筑通过“人”影响服饰的发展,服饰借助“人”推动建筑的繁荣。古时人们习惯用“风雅颂”表示一切美好的事物,音乐如此,建筑亦如此。古代的官式建筑被称为“颂”;具有文化氛围的文人建筑,称其为“雅”;表现民俗文化的民间建筑,称其为“风”[5]。与之相对应地,服饰也表现出与建筑相似的特征。如官式建筑中,官员着品级分明、袍冠齐整的官服;文人建筑中,文人着清新洒脱、温文尔雅的雅服;民间建筑中,百姓穿简洁朴素、豪迈自然的俗服。服饰与建筑的和谐统一,表现得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建筑与服饰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空间、装饰图案、色彩等设计,将建筑与服饰进行艺术化地加工与提炼。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与古代服饰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色彩到图案,从细节到风格,处处彰显着它们的交融与和谐。在建筑语境下,服饰与建筑交融发展、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