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民俗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2021-11-28闫楠
闫楠
(徐州市户部山明清建筑保护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无形遗产,对于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使得一些古老、传统人类文明印记的传承面临着危机感,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已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能够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得以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之间的关联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展开阐述,针对民俗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之间的关联
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通过勤劳和智慧所创造的产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且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遗产的跨度,也表明遗产观逐渐地从物质意识向资源意识所转变。物和非物之间是没有确切的界定的,一般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将语言作为传播媒介的,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2)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戏曲、音乐、曲艺、舞蹈、杂技等等表演艺术;(3)具有特殊性的社会习俗以及一些节日性的礼仪;(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比如,人们最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安徽宣纸、书法、篆刻、剪纸等,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简单的来说,在人类生活中和社会实践中,只要是传统的生物文化表现形式,有被人们不断的和重复性的传承,都可以纳入到这一范围中。
民俗顾名思义,即为民间风俗,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其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地方性、变异性、丰富性、实用性、原始性等基本特征。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以上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概述对比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甚至有研究人员认为,在概念上两者之间可以相互置换,均能在精神领域之中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对人们所熟悉的民间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概括,即使有不同之处,但也交错重叠。
二、民俗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承载者
民俗类博物馆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民族性,馆内主要征集和展示的主要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特有的民俗文物以及文化资料。其中民俗文物以及文化资料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性的民俗资料以及文物;二是社会性的民俗资料以及文物;三是精神性的民俗资料以及文物。从内涵上分析来看,物质性民俗文物即是以“物”的状态存在的,而社会性和精神性民俗文物则要划分到非物质的范畴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言,民俗类博物馆是不可缺少的存在机构,既可以发挥出民俗文物资料陈列与收藏的功能性优势,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社会公众对民俗的知识认知,具有宣传和教育的积极意义,在弘扬和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另外,民俗博物馆也承担着对民俗文物研究以及保护的重要社会责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良好传承的重要承载。
(一)发挥民俗文化征集效应,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物化表现
民俗博物馆首先要以征集和收藏本地区的民间风俗为基础,然后其进行文化深度和广度上的挖掘、探索,最后寻找除其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扩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对于民俗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来说,都是以实物为核心的,民俗博物馆的建立,不仅能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拓宽文物以及资料的研究空间,同时也是找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表现的主要途径。民俗文物具有涵盖面积广、种类呈现多元化、民族性和空间性强等特点[2]。作为民俗博物馆,在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中,要积极行动,将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勇于打破传统文物征集模式,对文物征集的形式以及内容进行创新,在文物征集的方向上也要与时俱进,通过民俗文物征集,研究民俗实物特点、价值及文化内涵,找寻实物背后的非物质文化特性,展现隐藏于民俗实物中的故事,以民俗实物为载体,弘扬民俗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
(二)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融合,更加注重观众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表现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内容丰富。作为民俗博物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要从自身的实际藏馆条件出发,明确自身特点,来采取针对性的保护举措。首先,博物馆可以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通过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理念,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民俗展览、宣传、调查、讲座等多项实践性活动,让社会公众更全面以及深层次的了解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内涵,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地位[3]。除此之外,民俗博物馆还要结合自身的现状以及功能优势,围绕非遗主题,对馆内征集和收藏的文物、资料进行开放展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性文化,进行动态展示,比如相关的技艺表演、工艺品制作方法等等,让前来参观的观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的魅力。民俗博物馆通过展览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以传承和保护的为核心基调,进一步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的发展。
(三)研究与实践并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民俗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明确主线,以优良的民间传统习俗延续为核心,对地域性民俗文化以及文化特点,进行深入挖掘,从公众的民俗信仰、节日庆祝以及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展开民俗研究,厘清地域性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对博物馆内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进行精细化展示,贯彻落实共通共融的理念,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民俗博物馆内部还可以建立健全的民俗文物文献资料库,充分整合当地民俗资源,优化民俗资源数据,进而对非遗文化资源数据进行掌握,不断发掘民俗文化内涵,以“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中心思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落实到民俗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各个环节中,使民俗博物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
三、民俗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一)普及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
民俗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阵地,在社会性功能中,不仅是民俗文化的传播,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4]。由于博物馆本身的开放性,可以不定期地进行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的交流讲座,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向广大群众更多的普及民俗文化知识,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提高民俗博物馆自身知名度,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深入人心。
(二)“活化”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在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责时,要拉近博物馆和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结合社会发展和人们参观博物馆的需求变化,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文物陈列手法和文化表现形式,融入更多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内容,创新非遗保护形式[5]。同时,还可以适当性的增加博物馆活动实践,比如,在博物馆日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开展一系列知识普及活动或者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益性展示活动等,打破公众对博物馆的刻板印象。
(三)强化民俗博物馆在社会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民俗博物馆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民俗博物馆要发挥出这一功能,让民俗展示、非遗展现、非遗传承人面向社会各界,如学校、社区等,增强民俗博物馆的教育广度,让社会公众更多的认识到民俗和非遗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6]。
(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沟通体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博物馆要厘清自身以及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建立友好联系和互助机制[7]。首先,作为文化部门,要通过民俗博物馆,并将其作为“非遗基地”,进一步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合理利用这一平台,批量孵化传承人;其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将民俗博物馆作为弘扬和发展非遗文化的媒介和桥梁,通过这一渠道,向更多的人普及非遗的文化内涵和独门技艺;最后,作为民俗博物馆,要始终秉承创新的经营理念,借助文化部门以及非遗产传承人,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学习、教育、娱乐功能,让中华传统习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得以存留。
结束语:总而言之,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是一个整体,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民俗博物馆要认识到自身的功能和社会性作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化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博物馆工作目标之一,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和渠道,使其保护方式更具多元化,创新民俗博物馆的工作思路,延伸民俗博物馆的工作领域,更好地发挥出民俗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