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天津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对策研究
2021-11-28冯永华
冯永华
(天津行政学院,天津 300191)
一、天津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
(一)把退役军人阵地建设作为重点
2018 年8 月,天津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注册成立,将原有的三级退役军人服务联络站提升为市、区两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站,形成“两中心两站”的格局。目前,全市5565 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全部实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保障的要求,就近就便为退役军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到大病救助、就业培训,小到信息登记、政策咨询,让退役军人不出社区就能解决问题。
(二)全国首创天津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
天津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与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密切配合,坚持正面激励、真情服务、务实暖心,激发正能量,推进政治关爱、政策关爱、就业关爱、生活关爱、情感关爱。目前,全市16 个区、247 个街镇都建立了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在5000 多个居(村)委会建立了关爱退役军人服务站,制定《关于推进市、区、街镇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和村居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初步形成全面覆盖、上下联动、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社区(村)委会级服务站5300 个,配备9971 名专兼职退役军人服务联络员,形成了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各中心、站针对每一名上门咨询的退役军人,采取一人一册方式,做好登记管理,开展政策咨询服务,定期进行回访,做到主动服务、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搭建起政府与退役军人沟通交流的桥梁。
(三)拓展服务退役军人的新途径
市协会积极推动在镇街、社区建立有形的“退役军人之家”,把有形的服务载体与多元的关心关爱结合起来,集理论学习、荣誉展示、暖心服务于一体,打通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区、街镇、村居建立了2000 多个有形的“退役军人之家”,街镇一级建成“退役军人之家”168 个,形成了覆盖全面、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快速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并与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活动场地、工会“工人俱乐部”、军休所、大型企业共建共享。各区党委、政府依托“退役军人之家”的平台作用,深入开展与退役军人交朋友活动,各级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和服务站结交退役军人朋友6500 多人,采取进村入户、登门拜访的方式,与朋友面对面交流,让退役军人有交流活动的场所,遇事有人帮、有人管,把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送到每一位退役军人心坎上。
(四)扎实推动金融拥军服务落地见效
天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与11 家国有银行天津分行、1 家市属银行对接,推动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先、优质、优惠金融服务举措落实落地。持续用劲鼓励出台特色服务举措,定期以走访座谈、电话、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各家银行沟通协商,针对优抚对象对优质优惠金融服务的实际需求,鼓励推出具有特色的金融服务举措。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建设银行天津分行、滨海农商行等6 家银行分别举办了为优抚对象提供优先优质优惠服务启动仪式,指导河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与招商、邮储等5 家支行分别签署《拥军优属合作协议书》,开展金融宣传月活动,连续在《天津双拥》介绍各家银行制定的优待金融服务举措,并在全市5565 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广泛宣传,确保优抚对象对金融优待政策看得到、听得懂。
(五)推进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全面夯实退役军人工作基层基础,做实做强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站)和退役军人之家,不断提升退役军人工作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全市各级“关爱”组织与“两中心两站”力量互补、工作互促,彼此拧成一股绳,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退役军人提供暖心周到的服务,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在全社会营造出尊崇军人、尊重退役军人的时代新风。
二、天津市各区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河西区优化全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从“有”向“优”发展
1.河西区不断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加强服务站体系建设,完善“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格局,将退役军人之家建设与居家养老工作共享、共建,做到深度融合。
2.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行“四尊崇”,实施“五关爱”,注重“六必访”,建立了区、街、社区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160多个,成立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协会工作站)163个,畅通了退役军人联络、服务、管理的渠道。为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在走访慰问和关心关爱上下功夫,不断培养与退役军人的深厚感情,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退役军人的心坎上。
3.通过“红色老兵营”,发扬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引导广大退役军人组建“志愿服务队”,成立“老兵宣讲团”,建立“文艺宣传队”“抗疫突击队”,实现了退役军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用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尊崇,展现良好精神风貌。
(二)和平区健全完善“44533 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制度体系
1.和平区积极探索形成了“44533”的服务保障制度体系,以服务管理有四化、就业安置四合一、生活保障五张网、权益维护三畅通、褒扬激励三到位为标准,制定完善了26 项政策制度,涵盖困难帮扶、大病救助、就业促进、走访慰问、矛盾化解、荣誉激励等,逐步打造规范有序的政策制度体系。
2.扎实开展好普法宣传活动,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贯彻法治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形成领导班子带头学,全局干部系统学的良性模式。大力宣传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法律法规,创新开展退役军人事务法律法规普法活动。健全完善退役军人事务局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权力清单制度。
(三)红桥区落实“五有”要求,体系建设得到新提升
1.严格落实“五有”工作要求。红桥区各街道、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办公场地均达标配备,工作人员全部配齐到位,工作经费按照管理退役军人数量全部匹配到位。结合全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建设完善各街道“退役军人之家”,建好退役军人荣誉展示载体,突出“军”的元素、“家”的氛围。
2.坚持问题导向,帮扶解困取得新进展。针对疫情期间退役军人就业更为困难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采取“电话联系、线上发布”等多种方式搭建就业平台,当好退役军人和企业之间的纽带桥梁。聚焦重点问题,利用专项帮扶资金解决部分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保险接续问题。为年龄偏大、身体伤病、就业能力不强的困难退役军人安排公益岗位,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3.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关爱退役军人。共吸纳10 家爱心拥军单位,为困难退役军人服务。组织区军休所军休干部与困难退役军人开展“今生有战友、前行手牵手”结对帮扶活动。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共建退役军人文体活动设施。持续推进走访慰问帮扶退役军人常态化制度化,筹划开展“八一”大走访慰问和“陪老兵过重阳”主题敬老等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退役军人的浓厚氛围。
(四)静海区随岗锻炼,提升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水平
1.随岗锻炼过程中,静海区各乡镇、街道的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每日参加组织培训,认真学习相关政策规定,全面梳理“基层基础基本建设年”“全国乡镇(街道)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创建”“退役军人之家建设”等重点工作的任务要求。并在培训结束后,结合乡镇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工作清单,完善工作制度。
2.通过随岗锻炼,各乡镇、街道的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静海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基层服务站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达到“基层建设全面夯实、基础工作科学规范、基本能力有效提升”的目标。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天津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
1.要加强基层建设,着力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发挥作用,在“五有”和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巩固提升特色优势。
2.落实好天津市退役军人“十四五”规划,利用好信息化建设这个重要引擎,加大退役军人情况排查摸底力度和建档立卡工作进度,全面摸清退役军人底数,要提升基本能力。
3.健全培养机制,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退役军人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围绕退役军人动态管理、双向推荐工作、长期跟踪培养、基层干部发展、挂任和跟班锻炼等方面建立探索长效机制,发挥好他们的优势,让他们成为基层组织的带头人和社区建设的生力军。努力让退役军人更好地扎根基层,坚持以岗定人、人岗相适,在退役军人后备力量中优中选优,推荐他们担任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职务,在一线进行实训,提升工作经验,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务求实效
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增强制度意识,抓好政策落实,强化工作人员防范和化解风险矛盾能力,打造素质过硬工作队伍,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津沽大地生根发芽。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1.要坚持党建引领,提升政治高度。切实加强党对退役军人工作的领导,加强思想教育,抓好学习培训,教育引导退役军人“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2.坚持以退役军人为中心,升高服务的温度。用心、用情、用力为广大退役军人提供优质服务
3.坚持依法依规,提高帮扶解困的精度。引导退役军人依法反映诉求,各级服务中心(站)依法依规解决问题,特殊困难“一事一议”协商解决。
4.坚持合力共赢,拓展工作的宽度。坚持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主体责任,发挥区退役军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合力共为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三)加大退役士兵安置统筹,化解供需矛盾
1.加大统筹力度,提高岗位计划内统筹数量、扩大统筹范围,有效缓解退役士兵安置强化移交安置考核,确保政策落实。
2.将移交安置工作纳入天津市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考核,推动形成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注重提升安置质量,解决职务待遇矮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