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思政教育的关键:对症下药,触及灵魂
2021-11-28许俊莹
许俊莹
(泰山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以为,写作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通过写作课,可以实现思政目标: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融入学生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已成为共识,各个学科各个部门实现了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然而由于思想意识的隐蔽性、复杂性,当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
一、总体而言,目前的思政教育存在以下误区
(一)不分情况,统一供应
课程思政希望达到的目标是既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思政教育可以不分情况,统一供应。内因是关键,当学生没有思考某一问题的时候,这样的灌输显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思政教育的第一步,是真正触及学生心灵,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知道问题所在,作为老师,第一重要的是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心里话。
学生的思想动态五花八门,或许,有人局限于小我,缺乏家国情怀;或许,有人思想倦怠,缺乏吃苦耐劳品质;或许,有人崇洋媚外,一心觉得外国的月亮圆;或许,有人抱残守缺,不求中西融通,师法先进。
面对复杂的学情,思政教育的误区之一,就在于把思政教育内容不分对象,不看时机,一股脑儿地端给学生。这样的思政教育,看似高、大、上、全,实则流于表面。
(二)不讲方法,强制填鸭
思政教育的第二个误区是,不讲方法,强制填鸭。有些教育者认为,家国情怀、公平、正义等思政内容都是至理名言,对于这些公理的传授,不用讲究任何技巧——似乎上课铃一响,拿着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精神食粮”,灌输、填鸭给学生就行了。
事实上,持有这种认识的,不仅是某些教师,甚至一些位居高官者也信奉思政教育的强制灌输性。持有这种认识的人进行思政教育时总是习惯于说一些空话、套话,这样的思政教育可想而知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三)上纲上线,乱扣帽子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封建制度造成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的传统。极端情况下,甚至在很多朝代都出现了因言获罪、文字狱现象。应试教育的长期盛行,更导致学生乐于揣摩出题者心思、阅卷者好恶,而某些教师也习惯于把作文当成了思想汇报,对于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动态,人为拔高,上纲上线、乱扣帽子。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言不由衷、封闭心理,造成了恶性循环。
这样的结果,造成了纸上一片和谐,而内心未必认同的窘境。如果我们教育者沉迷于表面繁华,享受表面一片形势大好的假象,而不关注暗地里的波涛汹涌,那么,在资讯发达的当代社会,遇到一点儿现实事件的刺激或者反华势力的鼓动,难保不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效应。而当持有异议者发出声音时,可能一些原来我们以为的三观很正的同学马上就转变了立场。
二、思政教育的关键:触及灵魂,对症下药
在思政教育中,写作课有其独特优势。人的思想具有隐蔽性,写作却往往能使人打开心扉,通过写作实践,学生自然流露出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偶有心口不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况,教师亦可从其遣词造句中看出蛛丝马迹。这样,就为教师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提供了方便之门,正因为此。课程思政的渗透在写作课上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也更深入透彻。
(一)对准目标,有的放矢
写作课在传达写作理念,训练写作技能时,第一步要做的是设置让学生有表达欲望的话题或题目,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学生说出心里话,流露出思想认识、价值取向,这就为教师从学生习作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渗透课程思政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说出真话。
诚如韩非子《说难》所指出的: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1]
思政教育务必要对准目标,有的放矢。就思政教育而言,学生作文中自然流露的价值倾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教师的因势利导提供了最好的时机。不可否认,这样的思政教育比单纯自外而内的直接灌输要复杂一些,迂回一些,比如说对一件事,学生们可能见仁见智,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我们或许不能轻易地说服学生丢掉原来的错误认识,或者修正原来的偏颇认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的探讨,虽有些费事却是真正触及灵魂的。
比如,我们学习通讯写法,可以列举出优秀的范文《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这篇通讯报道了面对欠薪跑路的老板,四位厚道的农民工坚守做人原则,没有变卖厂方物资的事迹。对这篇获奖通讯的探讨,就是一场很好的思政教育。
面对这些厚道的农民工,面对这样的利益诱惑、恩怨情仇,有的学生说,这样的农民工是傻帽,你老板不仁,我农民工何必有义?有的说,农民工已经是弱势群体了,还要继续宣扬这样的思想,厚道吗?这岂不是让更多的老实人接受不公平?
可以看出,问题提得很深刻,很实际,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我们的思政教育注定不会似“稀泥抹光墙”般容易,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正是因为这样的发问是源于学生心底的真困惑,这样的探讨称得上是真正的答疑解惑、拨乱反正。
(二)熏浸刺提,润物无声
有人以为,直接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可以不讲方法,直接灌输,单刀直入、效率高、见效快,殊不知,人都有逆反心理、怀疑精神。强制说教未必有阅读文学作品慢慢领悟效果好。
文学作品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借用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对小说的“熏浸刺提”作用的归纳,梁启超指出:“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此其一。人之恒情,于是所怀抱之想象,所经阅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习矣不察者;……欲摹写其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宜,笔不能自传。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写作教学中的范文就充当着思政教育“熏浸刺提”载体的角色。在对范文的赏析中,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内容将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地滋养学生心田。
写作课的思政教育需要根据课程的性质随物赋形,灵活处理。范文的选取,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理念的灌输,作文的讲评等,所有的环节中都可以渗透进课程思政。但是要注意,思政教育的渗透一定要自然,切忌为了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比如讲抒情方法,我们知道,情感一定是有所依托的,情感的产生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范文选取上,我们可以选择《我的南方和北方》。我们整天讲爱国主义,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就像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那么请看这篇文章。
我的南方和北方
旁白: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我的南方,也是柳永和李煜的南方。一江春水滔滔东流,流去的是落花般美丽的往事和芬芳。梦醒时分,定格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那种忧伤,也注定只能定格在南方才子佳人忧怨的面庞……
我的北方,也是李白和高适的北方。烽烟滚滚,战马挥缰。在胡天八月的飞雪中,骑马饮酒的北方将士,正开进着刀光剑影的战场,所有的胜利与失败,最后都化作了边关冷月下的一排排胡杨……
这首诗诉说着祖国的疆土辽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精深,而这些都会使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是写作教学,也是思政教学,可以说,学科内容的讲授与思政教育的传递水乳交融,已经难分彼此了。
(三)取譬设喻,娓娓道来
思政教育绝不是靠上纲上线,人为拔高实现的,相反,好的思政教育往往取譬设喻,娓娓道来。它通俗易懂,但深入人心。
比如,习总书记认为青年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为了说明这一道理,习近平用了一个扣扣子的比喻,“这就好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如此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依靠一个生活常识,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一下子让人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总之,思政教育关系着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兴衰,思政教育的实现需要和各门具体课程紧密结合,写作课亦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其正确性虽然不容置疑,但是,思政教育的实施却不能简单粗暴,对症下药,触及灵魂是写作课思政教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