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的生态语言学初探

2021-11-28王慧

魅力中国 2021年40期
关键词:语言学话语特色

王慧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目前生态语言学主要有豪根(Einar Haugen)为代表的“作为隐喻的生态学”(ecology as metaphor)与韩礼德(Michael Halliday)为代表的“批评的生态语言学”(critical ecolinguistics)两种理论。这些生态语言学理论是语言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成果,也是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一个缩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生态语言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目前主要的生态语言学理论

(一)生态语言学及其主要模式

1.以美国斯坦福大学语言学家豪根为代表,其理论被语言学界称为“作为隐喻的生态学”。正如山东师范大学赵奎英教授评价的,他们“主张从隐喻的角度理解生态学,他们或把‘语言’比喻为一种‘生物种’,或把‘语言世界系统’比喻为‘生态系统’。”这种生态语言学坚持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重点是环境因素对语言功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当然最终目的还在于推动语言的生态化及多样性。他使用“语言生态学”术语,关注语言与言语社团之间的“自然生态关系”,成为语言学与生态学的新型交叉学科,有利于促进语言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互动关系。

2.以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为代表,其理论被语言学界称为“批评的生态语言学”。这种生态语言学强调从生物学角度去理解生态学,重点探究语言在环境等问题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强调语言学家也具有“社会责任”,同时提出了有关语言主动性的观点(Halliday,1990:145),如“语言并不是被动地反映现实,语言主动创建现实。”可见,他特别重视语言在观察和解决生态问题中的作用,目标还在于促进生态的和谐发展。

“豪根派”和“韩礼德派”是当前生态语言学的两种研究模式,为我们研究语言和生态问题贡献了不同的思路和视角。二者探索了两种不同的生态语言学研究途径,即“隐喻范式”和“非隐喻范式”。“隐喻范式”关注语言生态自身(如语言的多样性及变化),而“非隐喻范式”则关注从生态的视角对话语和行为进行认识和分析,包括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the stories we live by,Stibbe,2015)的反思。因此,“豪根派”和“韩礼德派”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二)生态语言学的常见主题

研究生态语言学的立场、视域和方法不同,研究的主题也各不相同。如“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濒危”“语言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作用”“生态话语分析”“话语的生态分析”等都是其常见的主题。当然,不同学者的出发点、关注点不同,因此他们的阐述内容和表达方式会有所区别。

因为涉及生态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生态语言学话题也很多、很广。如“破坏性话语”“有益性话语”“模糊性话语”等都是其常见的话题。语言工作者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面对各种生态话语,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如:反对“破坏性话语”,发展“有益性话语”,完善“模糊性话语”等。当然,系统功能语言学仍然是生态话语分析的重要的语言学基础。我们可以根据生态话语分析的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当的分析框架。

二、生态语言学理论对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建设的启示

(一)强调语言与语言环境的互动

语言来自于其语言环境,又反作用之。这是豪根为代表的生态语言学特别强调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中国许多特色文化语言在千年历史的锤炼中诞生,早与当地文化环境融为一体,二者在历史的演进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建设既要关注当地特有的文化语言,又不能脱离新时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大背景。

(二)重视语言多样化发展

生态语言学借用生态学的多样性理论,高度重视语言生态的多样性发展。这是符合世界文化和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历史上从来就是文化和语言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如景德镇陶瓷历史悠久且早已誉满全球。其特有的专业术语、习惯俚语等陶瓷语言是中国乃至世界语言体系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要重视其挖掘、整理、保护和发展,加快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建设。

(三)发挥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工具,语言对语言生态或自然生态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这是豪根和韩礼德一致认可的。中国特色文化语言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特有语言的表达和支撑,其未来的发展亦如此。所以,我们应从充分发挥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打造特色文化、加强对外宣传,加强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建设。

三、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建设的探索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总书记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文化自信、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批判吸收生态语言学理论,以新时代背景和现有特色语言为基础,加快中国特色的生态语言学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多样性原则。语言和生态都是多样性的。正是由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保持着不同的语言及其特点,语言世界才会千姿百态、互相促进。在语言界,以人类为中心、破坏人与自然关系,或以某个大国、某种语言为中心、肆意进行文化入侵的行为都是不符合多样性原则的。

二是坚持和谐性原则。语言和生态都是和谐共存的。生态话语分析需要考虑其语境,任何脱离语境的分析都是纸上谈兵。我们开展生态话语分析的时候,需要考虑话语产生的经济、政治、思想、历史、文化、语言等背景。黄国文多次谈到(2009,2016d)语言学探索中本土研究的重要性,强调追求研究原创性和本土化的必要和趋势。

三是坚持系统性原则。语言和生态都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经验、人际、语篇等三大元功能理论,发挥生态话语的系统功能,或者说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理论进行生态学解读,从而建立语言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的理论框架。同时,拟定一系列的生态语言学标准,从而达到促进环境保护和发展生态语言学的目标。

四是坚持发展性原则。世界万物是不断发展的,语言和生态亦不例外。随着经济社会、网络系统、语言表达、生态环境等的发展变化,新词层出不穷,环境更加恶化,语言及其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也应随之调整。二者在动态中相互促进和渐进融合。

(三)主要策略

一是采取“异化”“直译”等翻译方法。我们在开展特色文化对外传播时,不能无立场地“崇洋媚外”,不能片面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和“意译”等翻译方法,应有意地、适当地推广“异化”、“直译”等翻译方法,保持其原义甚至原型。

二是注意多种翻译技巧的灵活使用。我们在进行江西陶瓷文化国际交流时,考虑译入语的风俗习惯,擅用灵活的翻译技巧,如有需要,还可使用“加注”“加词”“图表”“模糊”等翻译技巧。在陶瓷文化对外传播中,如果碰到对方忌讳或容易产生误解的数字、颜色等风俗习惯的时候,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三是注重中国特色语言的整体效应。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系统有各自的特点,有各自的运行机制,但是它们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契合”。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生态语言学对中国特色文化中的字、词、句、段、语篇、语法等进行系统分析与构建,以求达到整体推进的功效。

四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翻译水平。近些年来,中国的陶瓷经济、互联网技术、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网络用语大量涌现。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对外翻译陶瓷、京剧、中医等中国特色文化时,切忌因循守旧,而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翻译水平,推动中国特色的生态语言学发展。

(四)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的建设路径主要有三条:第一,全面引入西方生态语言学某种理论(如豪根派或者韩礼德派),照葫芦画瓢搞建设。第二,拒收西方生态语言学理论,另起炉灶建设完全中国式生态语言学。第三,借鉴西方生态语言学理论的某些成果,结合自身生态环境等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

本文倾向于第三条路径,具体路径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西方生态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和借鉴。建议以豪根派理论为基础,兼之以韩礼德派理论,着重吸收其“语言的多样性”“语言与生态的互动关系”“语言对生态的反作用”等思想和术语。将西方生态语言学的某些成果转化为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理论的一部分。李国正、黄国文等教授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性的意见。

二是树立“大生态”观,提倡语言与“大生态”的互动。西方生态语言学多局限于自然生态,致力于研究语言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影响语言的不仅仅是自然生态,还有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历史生态、网络生态等。中国特色的生态语言学应树立“大生态观”,除了研究语言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作用关系,还应研究语言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网络等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是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出博大精深、璀璨夺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的“根”与“魂”,也是世界语言多样性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中国语言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背景、典型的儒家思想、大同的价值追求和强烈的艺术表达,正是中国语言所体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贡献。这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必然选择。

四是挖掘中国特色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态语言体系。陶瓷、京剧、中医、武术、书法、刺绣、剪纸、茶道、围棋等,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令世人为之陶醉。这些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与当地各种生态融为一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小系统,成为世界多样性语言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宝贵的特色语言,非常值得我们保护、传承和发展。

五是融合当前生态,面向未来推进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发展。近些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思想、网络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多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语言系统也在传统文化与新潮文化的撞击中前行。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的建设发展,必须融合当前已经变化、还在变化的各种生态环境,与时俱进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豪根、韩礼德等人的生态语言学理论可以为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的建设,应该坚持多样性、和谐性、系统性、发展性等原则,充分考量语言与“大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传统语言与现代语言之间的协调关系,统筹中国语言与外国语言之间的和谐关系,力争做到本土化、高起点、可持续的建设和发展。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话语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