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路径研究
2021-11-28范春香刘坚
范春香 刘坚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1]苏区精神是革命先烈和苏区人民在坚持长久艰苦奋战中凝练而成的一种精神信念,它就像一座精神的灯塔指引着中国人为了保卫家园、抵御外敌而努力奋战,死生不惜。这是精神力量已经深入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心中,炼化成一股民族精气神。
一、苏区精神的内涵
(一)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理想信念
随着北伐战争的失利,从1929 年1 月到1934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人在苏区战斗历时5 年零9 个月。在革命先烈们的浴血奋战中,苏区军民始终坚信可以赢得最终的革命胜利,为了心中高尚的理想信念,攀登胜利的巅峰,革命先烈们克服重重困难,勇于和不惧流血牺牲,这是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作用,才能顽强地和反动派做斗争,为革命的胜利奠定扎实基础。理想信念是产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根本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披荆斩棘,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发扬艰苦奋斗,培育奉献精神
艰苦奋斗是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仍然可以坚守住理想信念而砥砺前行。苏区时期生活非常艰苦,资源匮乏,苏区军民勒紧裤腰带,节约每一分钱,这已成为苏区每一位军民的自觉行动。当代大学生未经过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未历经饥寒交迫的自然灾害年代,无法共情苏区时代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情境。正是革命先烈们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纯粹革命主义的精神,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呵护革命胜利之花的茁壮成长,才有了今天的美好时代,这也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去培育的精气神。
(三)探索求真务实,践行实事求是
苏区军民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在这一时期,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和实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精髓,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人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实事求是,善于发现,把握规律,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情况,掌握知识技能,创造更好的人生。
二、苏区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红色血脉、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时代重任。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从1921 年建党之初开始,就坚守着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光荣传统,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伟大精神,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持之以恒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信仰力量,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让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立德树人”是高校始终坚持的立校之本,兴校之魂,为更好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苏区精神的内涵对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四有五好”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正处于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中,国外势力以各种难以察觉的方式渗透,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多元化价值取向,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成形的关键期,深入挖掘苏区精神的内涵,使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既发挥了苏区精神的育人价值,又传承着苏区精神的优良作风,为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可以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新媒介、新方式。
三、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苏区精神,深入挖掘苏区精神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实现,丰富和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同时迎合高校人才培养和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
(一)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苏区精神的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文化价值引领力。同时,校园文化也是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是大学生发挥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重要媒介。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苏区精神的文化精髓融入其中,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实际情况,将苏区精神转化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让学生产生文化共鸣和向心力。
首先,在开展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坚持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苏区精神所蕴含的好的素材,贯穿其中,做到苏区精神“三进工作”:进宿舍、进教室、进校园;开展“苏区精神永放光芒”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内容紧紧围绕如何弘扬苏区精神,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整合和弘扬苏区精神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内涵展开,通过系列主题校园文化活动,让苏区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大脑和心里,进而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实践中。
其次,高校团委、团支部、社团、协会等机构要积极通过校园文化的载体,利用大型节假日,根据各高校和地方实际,开展苏区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文艺活动,如主题文艺晚会、主题班会、纪念活动、签名墙、游园解说、年代情景剧、舞台剧等大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将苏区精神立体化,变得有趣、生动、易于接受,吸引学生对苏区精神的了解兴趣,进而进行德育教育;
最后,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教育的媒介作用,弘扬苏区精神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利用校刊、文化墙、宣传标语、横幅等开展主题宣传日,同时,也可以组建苏区精神红色宣讲团或者苏区先进事迹故事会等方式,营造苏区精神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做苏区精神的传承者和接力者。
(二)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苏区精神的实践育人功能
实践是行与思的结合。“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现场是最好的教学,实践是最好的课堂。高校要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教育相结合,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苏区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哪怕是步入了新时代,我们也能结合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苏区精神优良作风,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组织参观苏区精神学习实践的教育基地。学生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深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同时,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开展苏区革命史调研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关于苏区时期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的调研;也可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红色走读,成立“苏区志愿者”小分队,积极深入老区基层,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爱心援助活动,如支教、宣讲等活动;高校可以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同学们到革命老区进行参观,寻访苏区老干部、老红军讲述苏区光荣历史,感悟苏区精神形成的发展之路,从中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让苏区精神更加入脑、入心、更入行。
(三)融入网络宣传媒介,发挥苏区精神的协同育人功能
2021 年8 月27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 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生力军,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宣传方式,为苏区精神搭建好网络宣传平台,发挥苏区精神的协同育人功能。与此同时,网络新媒体的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也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继续加大对微信、抖音、微博、QQ、公众号等新媒体的运用和管理力度,通过公众号推文、微博话题、投票互动、漫画小视频等生动、形象的媒介融入苏区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同时,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下签名墙签名、红色走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对苏区精神的实地了解,参与和互动性。
其次,针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大量的“碎片化”时间和网络实时传播、无缝衔接的特点,大力推进“互联网+苏区精神”建设。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如苏区精神专题博客、论坛、校园墙等,将苏区精神资源开发为网络视频、卡通漫画等网络文化产品。适应青年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通过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有形载体,让学生在线上分享自制苏区精神主题短视频,一方面激活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增加苏区精神学习的趣味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