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品质课堂构建
2021-11-28李阳
李阳
(辛集市艺术职业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2360)
一、新课改下构建高中地理品质课堂的意义
在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学生需要自主化的学习地理知识,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科探索精神。这种新型的教学标准和以往所应用的教学观念进行对比,新课改下的教学工作会更加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方面,同时其还会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选择和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案,提高并改革教学效果,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其由原本的单向讲解式教学课堂更好地过渡为双向讲解式课堂,创建出一个高品质的地理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泛,同时还能够端正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态度,加快整体课程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构建高中地理品质课堂,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得更强,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会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其中,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全面化素质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改下,创建品质课堂十分重要,其不但会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同时还可以起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将立体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教学信息不完整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始终都在不断提高,且各项知识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仍旧会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效果比较差,会面临教学效果低下的困境,不能及时更新知识,自身所具备的教学知识储备量比较少,这就导致其所讲解的教学信息内容完善度较差,各项知识点的权威性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无法得到保证,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不能对在教学时期所存在的缺陷之处进行填充。
(二)学生及教师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不重视
很多学生认为地理作为相对副科的存在,不需要对其花费过分重要的精力,只需要对数学、英语等重难点学科认真即可,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地理作为新课改下的一门重要学科,需要学生们认真学习其知识,掌握其技能,才能实现学生自我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认知教育,将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整改,让学生们更好利用自身的天赋与兴趣,开拓属于自己的不同未来领域。
(三)学习活动局限于课堂中
地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地理课程中,地理学习活动主要局限于课堂中。而在课外时间,学生也只是通过单一的书面练习任务进行知识回顾。通常来讲,这种机械理解与记忆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知识。
(四)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继续延用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则会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缺乏新意,不符合新课改中素质教育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从而对地理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效率造成严重阻碍的不良影响。而且很多传统的地理学习课堂,会导致学生甚至教师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从而丧失对地理知识的广泛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具有错误性,地理知识的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学生不能只重视书面知识,更应该掌握其地理实践中的真正知识,从而实现自我地理学习的真正进步。
三、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品质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一)提升地理教学水平,联系日常生活
教师是高中地理课堂的最直接引导者,要想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首先创新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方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除在课上要学习基本的知识点,教师要逐渐性的倾向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等,让学生们始终带着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学问题并进行探究,认识理解科学并应用科学,具备科学思维,逐步形成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担当和能力。例如:教师进行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们改变传统课堂与实际地理知识联系少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记忆地理知识,更是能够刷新学生们对地理学习的看法,让学生们知道,地理课程不仅仅是为让学生学习枯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知识,更好成就自己、为国家做出贡献。创新性教学对学生们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非凡,地理需要学生们具备尊重事实、以实践结果为准的精神,在充分理解地理学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
(二)利用信息技术活跃地理教学氛围。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地理教学中,能够营造意想不到的教学氛围,同时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将地理课文中的静态知识,通过动态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改变原本枯燥的课堂氛围,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悦、有视觉冲击力的课堂观摩。动态事物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大气》时,很多同学无法理解气体是如何运动的。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实验。在玻璃箱中分别放置热水和冰块,搭配生动的解说,就能讲明热力环流的运动原理。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图,如空调安装于客厅上方、热气球飞向天空的图,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和生动,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再如,讲解地质灾害类相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预先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视频或图片资料,在正式教学前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啸、泥石流、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和情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因后果,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灌输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注重案例分析,培养综合思维
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而在地理思维能力中,综合思维无疑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简单来说,综合思维主要是指运用综合的观点与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与能力。不难理解,无论何种形式的地理事物,都具有十分复杂的构成要素。只有具备综合思维,才能从整体角度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全面分析地理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典型的案例加以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地理事物。如:教学《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节时,我引导学生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对这一区域的荒漠化成因进行了分析。首先,我给学生提供了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相关资料。然后,学生结合资料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问题的思考与探究。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讨论,学生从自然与人为两个角度归纳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第一,自然原因。(1)西北地区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并且多大风天气;(2)地表径流较少,河流发育较差;(3)地面以沙质沉积物为主,并且风沙侵蚀比较严重;(4)地表植被比较稀少,缺乏有效的保护。第二,人为原因。(1)过度的放牧、樵采、开垦;(2)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最终,借助案例分析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如何综合分析地理环境。
(四)重学生主体,授之以渔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被动学习的情况下易形成厌学心理。所以,可以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以学定教,教师适当采取引导措施。在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针对“河流上应不应该建大坝”的问题展开讨论。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尝试以小组辩论赛的形式烘托课堂气氛。两两小组进行辩论,针对建大坝的利弊展开分析。为了避免出现冷场,教师可对教材疑点和难点展开分析,以此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提示,引导学生立足书本知识,结合生活阅历,从正反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这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都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再如:讲解“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时,将两种主要观点介绍给学生,一种是温室效应,另一种是寒冷交替周期变化的间冰期。教师提出疑问“两种说法你更赞同哪一个?”通过提问引思,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拓展,从而不断地探究,然后产生新的思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双重变革下,针对当下地理学习的现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出学习误区,且教师要制定正确的教学方式,创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以学生感兴趣的创新教学法,有效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动性,构建高效地理学习课堂。同时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学习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效改正地理学习中的错误,使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教学局面,促进学生的多赢共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