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同意识中树立人地协调观
2021-11-28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罗塘中学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罗塘中学 王 祥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综合性与区域性是高中地理显著的学科特点,地理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特点又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高中地理学科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实现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高度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经济发达、人民幸福、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我们要构建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对于我们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尊重自然、遵循规律,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一、尊重自然
人地协调是高中地理学科的追求,培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追求。培养人地协调观就是要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协调性,充分认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及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够改造自然,人类的发展才有可能性、持续性。例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内容时,可以讨论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的内容。虽然图瓦卢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这些能够给图瓦卢带来财富,但是不断融化的冰川会使图瓦卢大部分土地被海水淹没,使许多居民流离失所。
人类过度开发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些现象倒逼人类尊重自然。近年来,雾霾问题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危害升级的突出标志。各地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目前PM2.5的主要来源是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和生物质燃烧等。这就说明,我们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气排放了本该不属于大气的物质,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身身体健康。
二、遵循自然规律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地协调观要求我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发展自身的必要前提。
人类探索世界能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工具不断改进,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改造自然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开发与利用自然,需要我们利用自然规律减少或者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地协调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够发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全球性、区域性的矛盾,分析人类与自然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解不同地区人地关系和谐的措施与政策。同学们要认同人地协调观,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快车道”上行稳致远,要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方向和动力,努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景象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生态文明建设“快车道”上行稳致远,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