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问题的研究
2021-11-28车赛男
车赛男
(普洱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云南 普洱 665000)
1 饮用水水源地的基本情况概述
在我国范围内,能够被用作人们饮用水水源地的多是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自然或人造水体,其中北方地区的饮用水多取自地下水或水库,而南方地区多取自河流、湖泊,这与我国雨带南移现象关系密切。由于近数十年的雨带南移现象,我国南方地区居民获取水资源更加方便,而北方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每年有大量的时间处于低水位或枯竭、断流状态,因此,地下水和水库中的水资源更多被用作饮用水水源。对于南北方两种不同水源地进行分析可知,在不同水源地中造成污染的污染物也有所不同,需要的污染防治措施自然不同,因此,针对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工作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2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中常见的污染问题
2.1 城市、乡村生活污水的污染
威胁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的重要源头是来自城市、乡村的生活污水,这种来自于水源地周边的污水很难完全通过污水收集管道系统进行集中处理,尤其是来自农村的生活污水。除了市民、村民的生活污水外,还有来自于雨水冲刷带来的地表径流污染。雨水冲刷给水源地带来的污染物多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粉尘等,这种地表径流很难被收集和处理,汇入水源地必然会影响水源地水质。
2.2 工业生产废水的污染
近年来,工业领域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也为我国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目前,我国正在不断推动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更新,以改变传统粗放的工业生产模式,替换国内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工厂[1],减少其对周边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造成的威胁。
2.3 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废水的污染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全国各地都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户想要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避免因病虫害而减产,往往离不开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同理,养殖户为了防治养殖动物的常见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产出保质保量的养殖产品,不可避免使用一定量的抗生素、兽药、消毒药剂[2]。农业种植和养殖生产中使用的这些药物会随着生产废水、雨水进入周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和威胁。
2.4 来自上游的水资源不达标
水源地的水质和污染情况会受到上游水资源的影响。当上游汇集的水资源质量不达标时,即使当地做好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种植养殖污水的处理,也很难保证水源地的水体不受污染。
2.5 水源地的管理问题
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工作会涉及到法律法规、监测系统、保护区划分、风险管理和应急反应等多方面的问题,任何一方面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都会引发水源地出现质量问题。
2.5.1 法律法规不完善问题
法律法规是社会运行的底线和基础,若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会出现责任主体划分不明确,管理权力和措施无法落实等现象,严重影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利于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还牵涉到多个政府部门的协同工作,其中环保部门是主体,水务机构、国土部门、卫生防疫部门甚至城建规划部门都需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2.5.2 水环境监测能力问题
根据目前我国的环监体系建设可知,只有市级、省级、国家级的环境监测部门能够建立水环境监测系统,而且有能力去维护其运行,能够独立监测水环境的变化,而市级以下的县乡级别环境监测部门往往缺乏独立建设、运行、维护水环境监测系统的能力。因此,县乡级别环境监测部门对水源地水质的敏感度是比较有限的,对于突发的水污染情况没有办法及时反应、及时处理,这是导致县乡级水源地污染的重要原因[3]。
2.5.3 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有待加强
无论是地表水系还是地下水系,饮用水水源地都是十分容易受到污染和影响的。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水污染问题,各省市地区的环境部门都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和应急制度。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城市、乡村对水源地的污染风险防范意识还不高,制定的应急反应制度还不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会导致污染现象出现时不能及时进行处理。
3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基本原则
全面覆盖,全程监管;空间管控,分区施策;强化责任,多方联动。
4 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具体对策
4.1 加强水源地的监督和管理
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积极建立健全的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监察执法体系,尽可能提高水源地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质量,做到对水污染问题早发现、早处理,降低水源地出现大范围、严重污染的可能性,提高应对污染风险的应急反应能力。除此外,水源地周边地区的环境部门还要联合其他部门、机构,做好责任和权利划分,形成部门之间的管理联动,为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做出更优秀的贡献,保护好关系到群众健康、安全的水源地。
4.2 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工作
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做好治理污染源的管理工作,减少污染源对饮用水水源地的影响。比如:生态环境部门要与农业部门联合,推动绿色种植、养殖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鼓励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适量的化肥,使用低毒、低害的农药,禁止使用具有持久性毒性的农药,尽量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对环境友好程度高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减少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产出的废水量和污染物浓度[4];与住建部门联动,做好污染源头污废水就地处理系统的铺设工作,最大程度上收集点源污染物,降低污染物直接排放或不达标排放入水源地的可能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的数量和影响程度;与工商管理部门联动,做好对污染源头工厂的管制工作,对不达标排污的工厂企业采取一些经济上的处罚措施。划分水源地上游1 000 m,下游100 m范围为保护区,组织周边生活的居民、养殖场、企业进行搬迁,降低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家庭养殖废水、生产废水对水源地的影响。如没有条件进行居民整体搬迁,可以考虑集中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建立规模适当的就地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的生活废水排放至饮用水水源取水口下游500 m处,尽可能降低居民生活污水对水源地的影响。同理,养殖场、生产企业的排污口也应当建设在水源地下游500 m以外的地方。当地政府需要对水源地上游桥梁进行加固,并限定过桥车辆吨位,降低因桥梁出现安全问题导致运输车辆及货物入水的可能性;禁止载有有毒、有害、危险品的车辆从桥上通过,降低有毒有害危险品进入水源地的可能性,提高对水源地的保护。
4.3 加强水源地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
自然湿地、树林、草地等覆盖植被的区域都具有一定的污染物截留、自净能力,能够有效提高水源地的污染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因此,水源地周边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建设,对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划分,设置隔离、警示设施,提高对水源地的保护建设程度,积极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水源地周边建设自然湿地,用自然湿地代替传统的护堤,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保护作用。
4.4 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主要以事前预防为主,将水源地保护工作做到前面。县乡级生态环境部门通过设置水质监测设施、站点等方式监督水源地的水质变化,并划分水质变化危害程度级别,设置相应的应急预案。村委会应设立水源地保护区巡查队伍,一旦发现可能威胁饮用水水源地的现象或隐患,需及时进行上报,交由乡镇、县级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对威胁水源地水质的现象或隐患进行控制,积极配合上级政府部门的处理工作。
5 结论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治理水污染问题,希望可以让生活在城市、乡村的群众都有安全的饮用水。然而工业生产、生活垃圾、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是造成水资源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头,这些领域的发展加重了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也向水污染治理工作提出更高的挑战。现阶段,我国对于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的防治工作做得还不到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