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021-11-28陈佳
陈 佳
(揭阳市环境监测站,广东 揭阳 522000)
在环境管理工作中有效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对相关环保信息进行量化处理,明确不同污染因子,以便采取针对性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质量,及时反映出当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情况以及河流流域生态状况等,为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相关政府部门采取有关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 生态环境监测的特征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性质来看,此项工作不仅存在依法执行的强制性基础,还充分体现了环境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形成针对性的环境治理对策提供依据。具体来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具有生产性、综合性、连续性以及追踪性的特点。
1.1 生产性
所谓的生产性代表的是环境监测工作会产生相关数据信息,例如环境污染指数、污染因子等,这些数据信息为后续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综合性
根据环境监测产生的数据信息,需要应用各领域知识对信息数据进行解释。其中会涉及生物工程、物理理论、化学方法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性与指导性。
1.3 连续性
所谓的连续性代表的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需要长期开展,对空气状况、水资源等开展监测工作,以大量监测数据信息为基础,探究环境污染规律,进而客观的展示环境信息[1]。
1.4 追踪性
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追踪性主要体现在环境描述方面。在对某一环境开展技术采集工作时,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全方位的探究监测信息,确保监测技术特征能够全面发挥。
2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现状
根据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不少单位仍然采用传统的监测模式,导致整个监测工作缺乏动力,再加上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监测队伍的不稳定,最终影响生态监测的结果,不利于我国环保工程的顺利开展。笔者通过以下内容详细论述了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现状。
2.1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缺乏动力
结合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不少监测部门仍旧采用传统的管理制度开展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在当前我国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导致整个监测工作缺乏动力[2]。
2.2 生态环境监测队伍不稳定
众所周知,在整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环境保护部门是负责该工作的主要部门。既是环境监测工作的行政领导,又是环境监测的服务对象。这种情况决定了环保部门不仅是执行整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支配人员与从属人员,还是长期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再加上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对检测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整个工作任务重、工作人员少等原因导致环境监测工作不能有序开展,更无法提高环境监测的力度,导致不能有效地应变环境生态问题。尤其是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情况下,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无法安心工作,使整个生态环境监测队伍不稳定,工作效率不高,从而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使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3 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相关对策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需要从完善检测机构的管理制度、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升级环境监测技术这三方面入手。
3.1 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的监测质量,首先需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制度,保证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公正性,这也是保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在具体的监测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地优化,这样才能够促使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及信息的服务性得到最大程度地开发,最终实现监测数据的实用性价值。
3.2 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性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完善能弱化传统监测工作中岗位人员的经验主义,规范工作人员的监测行为,从而为获得准确的信息数据提供保障。在完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有关生态环境的监测,监测部门一定要与地方实际工作相对接,保证监测工作能够与地方政务环境相适应[3]。监测人员一定要对监测工作中的各个细节要点进行全面控制,保障监测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便能够提高检测工作的有效性。在新阶段监测工作未形成市场化的背景下,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控制监测内容,避免监测成本无意义地扩大,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否则将不利于环保工程的有序开展。
3.3 完善人力资源结构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现代化技术是保障检测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效能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相关单位在开展环保工作时,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情况,积极引进新型的监测技术,提高工作人员对新监测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在此过程中还要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工作人员整体的运行结构,提高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环境监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 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此项工作直接决定了环境管理质量与效率,对于我国生态系统实现持续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监测工作应用到环境管理工作中,具体体现在环境执法、环境应急事故的处理以及污染源的监督性检测方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从以下内容详细论述了有关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4.1 环境执法
在环境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环境执法,以国家出台的相关环境法规制度为基础,并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手段,对环境开展行政管理。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来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为环境管理,而执法手段是环境管理工作中最强有力的手段,能够有效遏制不法行为,直接将蓄意破坏环境的行为扼杀。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敲响警钟,使人们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4.2 应急事故的处理
所谓的应急环境监测是指当出现环境污染的情况时,需要通过环境监测工作对污染的类型、数量、成分以及浓度等进行监测,开展技术上的数值检定工作,并且对于污染的范围以及程度也要开展实时的监测工作。基于此,必须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及时性,这也是环境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4]。总的来说,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环境应急事故的处理能力,最终为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4.3 环境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
针对于环境管理工作而言,对污染源进行全面监测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监测工作的所有数据信息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直接决定了相关企业的运行效益。在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想要从根源上解决污染问题,需要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监控,这也是环保工作的生命线。根据以往监测内容来看,包含有水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相关内容,这些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便环保组织能够对自身工作方案不断优化,提高监督工作的实际效果。在众多监测工作中,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是构建我国生态系统、维持系统平衡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环保工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 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保工作的基础性内容,对于环保工作质量与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通过监测工作提高环境管理的效果,需要从完善检测人员结构管理制度、提高检测人员专业素养以及优化升级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入手,做好环境执法工作。对于污染事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对污染现象高发地区要开展环境监督性的预测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环境管理工作实现持续发展,为提高我国环境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