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群的构建

2021-11-28夏菊子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院校人才高职

夏菊子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2019年1月,国务院提出启动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教育部、财政部提出要集中力量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引领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后,专业群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各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本地资源特色,探索构建地方特色、学校优势的专业群,以便实现订单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构建财务会计专业群,打造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审计为一体的具有品牌价值的复合型人才是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

一、当前财务会计专业群现状

(一)专业林立,各自为政

专业群是以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为核心、以相关性专业为内涵构建的一个人才培养、专业整合的集合体。群内各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各专业可以在一个体系中完成实训任务,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上也必然有大量的设备是共用的。”[1]

财经类高职院校一般都设有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有些学校还设有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处理等专业。不同专业之间制订各自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各自的实习、实训计划,各专业的课程由不同院系老师分别担任,每个老师都会根据自己所在院系、比较熟悉的培养方案与培养理念对学生进行重点知识的传授与技能培养,不能领略其他专业的培养方案,不能熟悉其他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由本学院老师教授,尚能经常性地交流探讨,而英语、数学、思想政治等公共基础课通常由校内基础课老师担任教学任务。各基础课老师缺乏与各专业院系的联系交流,不太熟悉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要求,往往以整齐划一、适用全校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大纲来要求各专业学生,造成院系内各专业之间的耦合间隙。“专业群的内部相关性上貌合神离,相互之间没有形成深层次的相互支撑和依赖。不同专业之间进行耦合时常常出现专业异质性问题,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实训基地的建立都存在着壁垒。”[2]

(二)专业群的理念未能落实到专业培养方案

经济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众多的岗位则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新型人才去经营开发。新增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诸多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缓解了就业压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只强调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而忽视职业教育的引领导航性,则是对教育目的的肤浅理解。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应用型知识,能够将专业实用技能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具有创造性,能够在应用、宣扬当前科技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投入科研力量,研发最新成果,引领经济技术的发展方向。当前环境下,高职院校主动对接行业与产业的意识不强,不能将自己的创新理念较好地与产业联系,不能加以试验与运用;而产业与行业部门参与院校专业群的意愿与动力不足,在急功近利理念的驱使下,许多中小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愿对科技创新、产品换代进行投入,这样,专业群的引导作用不能发挥出来。

2006年教育部提出高职院校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囿于当时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宽松、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专业群的理念未能深入人心。2018—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别达820万人、834万人和874万人,大学生的就业难度逐年增加。多年来,财务会计专业的就业一直较好,但是,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高职院校学生一般不能获得初级会计师证书,失去了面向中小企业从事财务行业的竞争优势,就业出现紧张。基于就业形势的严峻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挑剔,2019年教育部与财政部提出以专业群建设为重点的“双高计划”,此时,各地院校对专业群的重视程度才日益增加,各类高职院校和企业界也切实加强了专业群的研究与实践,但是,以往专业隔阂林立的局面不是短期内便能消除的,特别是实践中,还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与资源整合,

(三)资源供给与共享问题突出

近些年来,电子网络、大数据、物联智能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高职扩招迅速。2019年4月国务院通过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今后的 2年内扩招 200万高职学生,让更多的青年人实现上大学的人生梦想与人生价值。新的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硬件条件不断扩展,所需要的软件条件不断更新。高职院校教学设备、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难以跟上不断变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各系部之间资源各自独立、信息与数据不能共享,造成了一些院系物质资源匮乏,教学手段更新不及时,而另一些院系资源闲置与浪费严重,特别是实训基地与实践手段更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一旦专业变化或调整,则资源的功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部分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是在前期市场需求较大情况下匆忙上马的,院系内的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不尽完善,办学条件不足,内涵建设不够重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甚至会计信息化等专业的教学模式雷同,实践课、实训课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此外,高职院校往往存在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内部自给自足的小而全模式,没有形成统一系统、规划共享的专业群模式。各院系内就是一个小天地,教学设施、实训基地都是各院系自己设计、自己规划,利用率低下,开放性差,甚至设施设备不能有效维护,淘汰更新较快。

二、专业群建设的价值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细密有加,社会个体对自己未曾涉及的行业陌生,隔行如隔山。这种情形不利于个体对社会的全面认识与方便生活,也会造成一部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自我丧失”,他们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世界,自我封闭,不能接受新鲜事物,以致影响自己对社会全面多角度的认知。就高校学生的教育来看,以前我们往往强调专业化的发展,强调专业化的知识学习与人格塑造,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文化知识,以致学生片面地认为专业知识代表自己职业胜任的能力与性格展示。这会造成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狭隘封闭,也造成单打独斗的局面,不能适应当前社会产业分工与协调整合的局面。因此,“具体至教育层面,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要以复合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依托,以此来破解专业结构过于单一所造成的教育困境。”[3]

就财务会计人才的应用实践来看,中小企业往往希望财会人员既要知道账务核算、税收报表等基本会计业务,又懂得节税避税等税收筹划技巧与策略,希望财会人员能够对企业账目进行内部审计,及时发现财务问题,还希望财会人员懂得经济法、合同法等基本的法律法规,能够在日常财会活动中避免意外的法律风险。这种情形下,财会专业学生既要掌握财会知识,还要有审计、财务管理业务能力,具有基本的法律意识与经济合同基本法律知识,才能深受企业的欢迎,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群对产业链引领与促进

“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中产业是第一性的,专业是第二性的,两者有一定的互动关系,专业通过结构变化和主动塑造‘指向未来的因子’来影响产业的面貌”。[4]

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各地政府有意识的引导使得全国各地形成了具有相应区域特色的产业。各地方在区域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又形成以特色产业为重心、相近相关产业为联系配套的链条式区域产业群。产业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指导引领,也需要对初步形成的产业予以提炼总结,抽象出知识技术精华,以便相应人才知识结构的更新或固化;而创新知识结构的提炼与引领需要相关或相近学科知识的人才加以提炼,需要相近相关领域的专业予以支撑,即产业链引领专业群的形成与发展。

专业群的形成与发展对产业链的形态与特征加以提炼与标准化,使原本无序发展、各自为政的产业群得以规范化有序化发展,为产业链的前景提供知识支撑与方向引领。同时,专业群的建设也为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必然需要相应的高级技术型人才从事相应的岗位,运用相应的技术技能,确保产业链得以顺利运转。高级技术人才并非单个专业的资源与程序所能培养,而是需要相应的专业群资源整合与运用,实现复合性技术人才的成熟与完善。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构建与实施,培养了具有一专多能式的创新型人才,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应聘进入企业后,能很快地适应企业不断更新换代的产品制造与技术运用,而且高职院校学生也能将学校专业群的最新技术理念与创新意识带给单位,促使企业产品制造与技术运用的转型升级。在互动交流中,企业、学生还会与学校保持联系,将专业群、产业链之间衔接整合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专业群的发展与创新。

(三)优势品牌与外溢效应的发挥

专业群建设中,高职院校往往以一个或两个核心专业为龙头,整合学校内部其他专业的优势资源,群策群力、融合互补,完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在建设过程中,在龙头专业带动下,不同专业之间联系密切,形成了核心专业带动边缘专业、次要专业促进龙头专业的共同发展局势。专业群格局不断向社会向企业推广,以致深入人心,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样,专业群的品牌策略得到实现。

在品牌战略建设中,通过专业群的推广,龙头专业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加,更多的学生及家长在报考志愿时会考虑选择相应的品牌专业与品牌院校,并能将品牌专业的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的需要相联系。专业群的品牌建设中,一个专业群、一个品牌,代表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代表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品牌专业群的建设中会使学生收获丰厚,众多的学生将自身成长过程融入学校的专业群建设中,不断掌握专业及相关知识,甚至学习与专业群密切相关的边缘化学科知识,能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另一方面,专业群建设中,龙头专业的品牌效应往往使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名声得到提高,使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增加印象、产生好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不同专业之间的组合,促使相关知识的交叉传播与应用,促进创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便于创新成果的迅速扩散,即专业群的建设产生了外溢效应。在财经院校中,一些学校往往以会计或财务管理为核心专业,辐射会计信息化、审计等专业的发展,甚至带动边缘化的专业发展。其一,外溢效应使专业群中的品牌优势融进其他专业,促进全校整体专业的实力提升与社会印象,便于学生的就业;其二,外溢效应使得专业群中的创新优势得以向企业向社会渗透,便于高职毕业生进入单位后发挥其内在的潜质,有所创造与收获。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无力聘请专业的理财或投资顾问,无力聘请专门的法律顾问或设立特别的法务岗位,更是注重专业群人才的引进。“该类专业群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在充分体现职业分工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各岗位群人才需求将相关专业进行组合”。[5]

三、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群

(一)开设特色化专业

专业群建设是实现技术人才一专多能的现实途径。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分工复杂细密,精密仪器、电子网络、电器机械、食品加工、农业技术等行业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同行业需要不同的高级技术人才去从业、去创造。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来说,没有太多的经济实力去雇佣太多的技术型人才,甚至连普通的工人也不想花太多的钱去雇佣。于是,中小企业往往对岗位的设置划分不像大型企业那样的缜密细致,往往是一岗多用,设立一个主岗,兼从事许多辅助性工作。例如,出纳与会计,文员与内勤,计算机操作员与网络人员等大型企业中往往由不同的技术人才去实施操作的岗位,中小企业往往是一人兼挑数岗,这样,一专多能型人才则适应中小企业岗位设立的需要。

高职院校直接培养实用型、操作型的技术工人与技术人才。一个学生往往需要掌握多方面跨专业的技能与基础知识,才能适应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专业群中的专业需要开设相关的跨专业课程,需要通过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培养对学生培养多方面的实用技能。在财会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理应将专业群中相关专业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根据院校的传统特色、专业优势,开设公司法、票据法、合同法等相关课程,增加相应的实用与实践活动,以便培养特色化的实用技能。

(二)适应产业集群效应培养多能型人才

经济技术的发展使区域经济得以发展,如沿海地区由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转为集约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而一些以农业为支柱的内地城市则发展为粗放经营的产业集群地。以产业集群效应为基础,财经院校应该联系社会各企业部门、政府主管部门、财务会计行业协会等部门,相互配合,建立完善财会专业群,以发挥地区专业群的优势,形成地区专业群的特色。就院校内部来说,专业群的建设不能是院校一个部门的事,还要院校内各单位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一般情况下,专业设置、学科教学是高职院校职责,院校组织各系部、各位老师实施完成。专业群的目标、任务、教学方案的实施、特色专业的建立、专业群的基本要求等方面需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需求。

在产业集群效应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可以将一个院系建成一个专业群。经济社会中的专业一般是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对一定人群一定时期所从事的具体业务工作所做的分类,以此为基础,院系中开设的各个专业往往是根据社会分工形成的业务门类所设定的学业分类,院系开设的相关专业往往具有一定的学科相关性。大学中的专业划分往往以社会分工中的专业类别为依托,而又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分工的专业划分。专业群的构建能很好地涵盖学习专业的相互孤立与隔阂,将产业链中专业衔接起来。这样,专业群的提出则能更好地弥补专业之间的孤立,弥补学生学习知识的狭隘与不足,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关键作用。

(三)双师型队伍建设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方面较弱,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理论外,一般比较难以接受更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或者在规定的课时范围内,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欠缺,应该对其更多地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这项任务不能仅靠一般的老师,需要更多的具有实践经验或懂得实践操作的、持有相应资格或等级证书的老师才能胜任,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人员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以便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实践教学氛围,拓展学生的眼界。因此,高职院校的财会老师一般需要持有会计职称证书、注册会计师证、,注册税务师证、理财规划师资格证等专业证书,以便更多地使学生接触实践,增强应用能力。

高职学生应该从实务操作中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创造性地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毕业时走向工作岗位才能深受社会与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应从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等,如制造企业、电子企业、数据业等行业企业聘请专业的会计、审计、财务人员担任客座老师,或者聘为客座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带领学生去相关企业从事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需注意的是,从校外聘请的客座老师一般不能作为理论课老师经常性地从事教学活动,因为他们的工作一般是忙碌的,无暇专注教学,而应作为实践课老师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或者将他们聘为校外实践导师,让学生与他们直接联系实践业务,接受寒暑假实践活动的指导,也能让他们关注学生的就业意向,给学生推荐适当的就业岗位。

猜你喜欢

院校人才高职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毛遂自荐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